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今天来聊聊通过“读书”构建认知框架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把它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高中阶段该如何“读书”,第二个方面是高中毕业之后该如何“读书”,基于以上两个主题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优质高中生学习经验_高中优生如何培养经验交流_高中学生经验分享

高中阶段我们的同学经常会听到文科老师说一句话就是“过课本”,这个过课本又会和一个问题联系在一起就是“概念不清晰”。其实对于过课本这个事情我在高中学习文科的时候也不是很理解,我当时的做法就是反复的、不带个人主观判断的读里面的内容,读得遍数多了很多地方甚至可以背下来,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还是说我概念不清晰,这就使我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内容你就算是机械的把它记下来对于学习文科来说好像中间还隔着一层什么东西。但幸好读课本这个事情我没有停下来,所以最终在第一次高考的时候,我的成绩还算中等。但是当我补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以前的每一个问题我对它的理解焕然一新,甚至我都不知道这样的“灵感”是从哪来的,自然做题的那种通透感就慢慢显现出来了。

在这个基础之上慢慢的我开始对题目的答法有所把控,仅从做题的对错上来说出错的时候更少了,以及出错的原因也越来越有规律可循。就算是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依然没有停止读课本的工作。

在第二次补习的过程中,对于文科题目的答法我基本上可以掌控住以达到使自己答题不会丢掉大分的程度。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尝试了一个新的工作,那就是抄写答案。就是这个题目看一下问题不假思索直接抄写答案,这个工作持续了八个月。大家注意,不是要引导大家单纯地去抄答案,而是在自己的文科积累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去拿答案中的内容洗刷自己的认识。这个过程会让你头脑中的原有内容变得更加规范,更有体系。再次重申,只有自己的文科水平上来之后抄写答案的工作才会显现效果。

长期抄写答案,我对文科题目和答案之间的对应关系逐渐产生了感觉,这个对我的悟性和认知框架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以至于最终我可以一读题目随着感觉的惯性相应的答案要点就浮现在脑海里。以上就是高中阶段“读书”和认知框架构建的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是无意识的,只需要大家坚持,甚至都不需要大家过多地去想出个所以然来,当然了这些也仅供大家参考,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继续和我讨论你们每个人遇到的具体问题。

上了大学就开启了“读书”的第二阶段,阅读的主要对象就是原著,各个学科、各位大家的原著。要领有两条,第一不要想着去读懂什么,也不要去做任何的评论,只是通读一遍或者通读几遍就可以;第二条,坚持,长期坚持,无限期的坚持。

我在大学期间最开始读书一般就是老师推荐的各种各样的书去读,还有就是自己在图书馆遇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书去读,总之就是没什么规划漫无目的的状态。慢慢的随着读书过程的推进,我开始读书中的推荐书目、扩展书目以及注释中引用过的书目,这样的阅读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

举个例子,我现在读书最多的一个学科是哲学,原著的内容我肯定是读不懂的,只是读书的过程没有中断。另一方面我的脑海里的内容在不停地翻滚书中只言片语,有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想法或者一些想法,这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对某一个问题想明白了,但过了一两天我又觉得之前的想法都是错的。这样的情况会伴随着读书的过程反反复复地出现,但在反复出现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想法是在不断地自我修正着的,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坚持,我的认知框架逐渐趋于成型。

长期的读书过程中我的感受是毫无意义的主观想法越来越少了,同时看待一些事物的角度开始发生从一个到多个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我的认识出现了分层,构成了层次和角度相结合的一种类似于魔方的认识框架。有了这个框架之后,我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就能用更短时间摸清楚症结所在,也可以明确一个逻辑链条里的各因素的先后顺序,自然下一步的操作也就明了了,并且这样的认识是独立于“愿意还是不愿意”这样的主观判断的。所以认知框架是否成型的一个很重要的检验条件就是理性的认识能否挣脱主观想法的束缚。

我今天这期内容没有举什么具体的事例,原因就在原著中的内容真的是博大精深,我说出来其实就已经不准确了,所以只是给大家尽可能描述一下整个过程以及相应的感觉,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