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徐尚甫

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是在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以后建立起来的,面临着灾后重建、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成都统筹城乡规划改革的区域经济金融环境。彭州民生村镇银行作为中国民生银行发起成立的第一家村镇银行,按照“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立足“三农”,服务社区,面向彭州中小企业,为广大客户提供热忱、优质、高效的服务。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扎根彭州,秉承中国民生银行“开动脑筋办银行、规规矩矩办银行、扎扎实实办银行”的办行方针,以提升效益为中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当地农户、居民和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存款、结算、信息咨询、理财、融资等金融服务外,还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全力支持彭州“灾后重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金融案例调查

1、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响应客户需求。2009年9月15日彭州市工业开发区成立“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后,彭州民生村镇银行积极联系,迅速拿下彭州市工业开发区融资金融服务第一单——5个工作日为成都某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贷款550万元。通过大胆尝试结算质押、股权质押及与担保公司合作等多种新型融资方式,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已成为该服务平台成立后办理贷款额最多的银行,并在彭州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2、成都某农产品有限公司是以蔬菜粗加工、精加工及国际贸易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2009年,该公司看好大蒜行情,打算大批量采购大蒜,但苦于缺少收购资金,在各方努力都无果而终的情况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该企业向彭州民生村镇银行申请500万元流动资金。由于土地没有产权,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果断采取存货质押,派遣专门人员实时监控其冻库出入库记录,对其发放贷款500万元。通过彭州民生村镇银行的金融支持,该公司在2009年大蒜的暴涨行情中挣得盆满钵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

3、刘某为彭州市葛仙山镇花园村村民,在“5.12”地震以后,政府结合灾后重建、城乡统筹及当地特有的“花、果”基础大力发展田园赏花的旅游产业。借此契机,刘某在彭州民生村镇银行申请贷款50万元用于农家乐建设。因刘某为普通村民,资产有限,而其合伙人具有农家乐管理经验,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在综合考虑其经营能力和风险情况基础上,制定了授信方案:对刘某授信50万元,期限三年,按其经营淡、旺季周期制定还款计划表。现农家乐已经建成,且经营情况良好,在梨花和桃花盛开的旅游高峰期甚至出现排队就餐的现象,周末的用餐量达30-40桌。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胆支持灾区农户的灾后恢复生产这一举措,在周边农户及居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4、舒某是彭州市三界镇的蔬菜协会成员,从事蔬菜收购行业已有15年,2009年通过努力,与成都和眉山知名食品企业签订供货合同。为保证供货,急切向彭州民生村镇银行申请1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彭州民生村镇银行通过各方调查核实,考虑到该协会不仅解决了蔬菜销售,保证了农民增收,并且具有可信的还款能力,彭州民生村镇银行通过与彭州市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合作,向其个人发放1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舒某迅速提高蔬菜收购量,既满足了食品企业的采购需求,又保证了协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避免了菜农的经济损失。

5、2009年11月,从事建材生意的谢某到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咨询小额信用贷款问题。经客户经理调查,该客户为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对公客户法人,由于其业务的扩大,出现了10万元的资金缺口,为维持正常经营,向彭州民生村镇银行申请10万元小额信用贷款。随后客户经理对该客户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包括家庭情况、诚信度、社会关系、水泥供应商、固定资产、银行结算情况等,并通过走访在建工地的负责人,确定该客户符合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小额信用贷款要求,在申请的第二天即向其发放了10万元小额信用贷款。彭州民生村镇银行高效率的融资支持,让谢某业务顺利扩展。

二、金融创新及优质服务成效显著

(一)民生村镇银行激活了彭州农村金融市场,改进了竞争状况

在彭州,真正为农村及微型企业提供贷款等服务的金融机构只有农信社(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并且主要是农信社,未形成有效地农村资金供给机制,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出现之后,打破了长期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同时也增加了资金的有效供给。截至2010年底,彭州民生村镇银行累计发放贷款1258笔,共计79457万元,涉农贷款余额占比66.07%。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极力打造特色信贷产品,树立创新标杆,以信贷决策键条短、发放贷款快、经营机制活的独有优势以及高质量的门柜服务争取客户,明显改变了彭州市金融市场的竞争不充分的局面,促进彭州形成了有竞争、有合作、有活力的农村金融市场。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在分析四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效应时亦指出,新型机构打破了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单一,垄断机构经营的旧格局,带来了竞争、活力、商机,有助于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促进农村资金回流,探索解决目前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了乡镇、县城区域“信贷真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金融资源逆向流动,激发了农村金融体制机制的创新活力。

(二)民生村镇银行缓解了我市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

目前,为农村提供主要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限,农村人均拥有的机构网点、从业人员与实际需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服务质量与水平仍然较低。新型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序和运行效率,完善了农村的金融体系,当地“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实惠。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在蔬菜之乡濛阳镇开设支行后,即办理了代发青苗费补偿费业务,让农户在家门口就可以拿到政府补偿费。对于农户的资金需求,村镇银行不同于别的银行,进行上门服务,还有跟踪服务机制,农户们纷纷反应“到彭州民生村镇银行还可以受到笑脸相迎、热茶奉上的礼遇,村镇银行确实是自己的银行”。

(三)差异化经营,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创新

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充分发挥决策链条短、效率高的优势极力打造特色信贷产品,大胆创新,树立创新标杆:针对乡镇黄金地段商业铺面、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减少审批环节;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探索成功了大蒜存货质押模式;推行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3户或5户联保,以及与担保公司担保的方式,与当地主要担保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推行“白领通”、“商融通”小额信用贷款特色产品等。通过诸多创新,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户及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同时给同业增加了创新意识和忧患意识,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创新。

(四)发挥贷款的杠杆效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村镇银行可用资金原则上必须在所属县域内运用,并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不能跨区域流动,这样可有效满足当地金融服务需求,防止信贷资金的外流。截至2010年底,彭州民生村镇银行累计发放贷款8亿元,通过信贷资金流入市场的杠杆效应及资金的周转,撬动了大量自有资金的转动,资金的流动带动了资源的流转,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在产业的循环中实现增值,促进了彭州市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诞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次突破性进展,但尚处于萌芽成长阶段,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缺陷,非常值得重视和总结。以彭州民生村镇银行为例,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市场风险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足

村镇银行服务面向“三农”,农业是弱势产业,其生产经营对自然条件及生产经营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易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市场行情的左右,农民是弱势群体,极易产生风险(如突发性自然灾害、动物瘟疫等不可抗力导致的农户违约风险),农村地区贷款业务大多缺乏有效的担保方和可变现的抵押物,同时农村地区需要融资的项目也普遍缺乏信用评级,这些都为村镇银行业务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农业担保公司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面对的市场风险很大。且村镇银行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无法与当地的其他银行相提并论,服务范围狭窄,组织结构简单,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

(二)科技力量薄弱、硬件匮乏

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成立3年来,由于科技水平相对滞后、规模小、网点少、没有开通银行卡业务、没有接入征信系统、业务种类有限等诸多因素,加上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未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和认同,造成村镇银行揽存难度很大,加之在正规监管之下的必要成本支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没有一定规模的贷款投放,进而也很难依靠存贷利差收入来平衡成本,实现赢利和可持续发展。彭州民生村镇银行自2010年以来,由于网点少、没有卡业务、结算不便等原因,存款一直维持在4亿元左右(基本上靠自主吸纳,财政性存款支持力度较弱),增长乏力,从而数度造成无贷款投放规模。

(三)经营成本较高,风险大,且产品创新力不强

由于彭州龙头企业、高新产业较少,农业产业弱势化导致经济不发达,村镇银行若没有高效益项目支持,生存就会成为村镇银行最大的障碍。因此,这就造成村镇银行很难专注于服务传统意义的“三农”,而更多地倾向于农村地区的其他中小企业、微型企业。这些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弱,且存在盲目扩张、财务不规范的诸多问题,彭州民生村镇银行面临的这些客户群体数量庞大,贷款额少、期限短、管理成本高,并且风险也比较高。

农村金融改革体制创新是核心,金融产品创新是关键。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需求的多层次性,不同金融需求主体有着不同层次的信贷需求。虽然包括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在内的各金融机构都在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但农村金融产品开发远远落后与城市金融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问题仍然突出。

四、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有序地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彭州民生村镇银行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为了更好促进农村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的产物,近年来,由于内外部原因,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仍存在着问题。为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促其不断完善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严格审批标准,调整新型机构准入试点政策

调整放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其政策意图是通过适当降低门槛,吸引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创业发展。但金融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对其必须实施审慎监管。在扩大试点过程中要严格标准,规范操作,保证机构组建质量,确保新机构安全稳健运行。一是严格审批流程,监管部门在审批新机构的过程中要加强申报条件的审核,让真正有志于服务“三农”的机构走进来,坚决防止投机活动和资质较差的金融机构进入。二是适当提高准入门槛,优先审批注册资本金相对较高的机构进行试点,既不会太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又可较好地解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不足问题,增强其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三是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到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发起设立新型机构的监管激励政策,协调人民银行、财税、工商等部门制定的有关政策。

(二)健全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加强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

我国由于农村担保机构的缺位,农村金融信贷资产缺失相应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抑制了农村金融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放贷的信心和力度。首先,应加大政策对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主要由政府出资,企业、个人参股的专业化信贷担保机构,以及各种形式的投资担保基金、贷款担保基金等。政府以风险补偿方式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增强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其次,禁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外提供担保,杜绝超比例大额贷款的发放。建立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特点和微小企业相匹配的信贷管理制度,实行审慎、规范的风险资产管理分类制度,提足拨备的同时还要将资产损失充足率保持在100%以上。再次。涉及抵押担保替代技术,如:农户小组联保贷款、公司+农户担保与互助担保责任制等。最后,各个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展开合作,避免贷款泛滥而间接纵容不守诚信的状况。

(三)加大财政、税务、科技支持力度

无论是对财政、工商、税务各部门以及人民银行和银监等监管机构而言,还是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起机构而言,都应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如对于村镇银行适当给予财政性存款支持、加大涉农贷款的补贴力度、税收优惠、帮助其尽早开通银行卡业务、征信系统等。

(四)创新金融服务,推进差异化产品,提高盈利能力

首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方面要有别于一些大银行、应灵活多样,因地制宜,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成为老百姓的银行,让农民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银行。尤其是在村级层面将金融与生产、流通、采购结合起来,更有利于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同时还可以降低信用风险。其次,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与专业合作社进行融资担保合作,真正深入基层,收集并了解大量客户资料,降低因对客户信息的不知情而导致的信贷风险。再次,退出差异化产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应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地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对不同目标群体制定不同的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和还款方式等,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也可以降低贷款机构的风险,提高农户的还款以及机构的贷款规模和盈利水平,保证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强化监管资源,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建立有效性持续性前瞻性监管体系

政府监管部门应当强化监管资源,加强监管能力。银监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监管网络和监管资源,密切跟踪试点机构风险情况。建立非现场监管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防范风险。开展审慎分类监管,对吸收存款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审慎性监管。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和才做风险十分突出,要加强资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内险管理等重点领域监管,从源头上铲除各类风险产生的土壤。健全风险处置机制,建立具有激励约束机制的农村金融机构分类纠正和处置制度安排,重点实施市场兼并为主、强制退出为辅的市场退出政策,鼓励对高风险机构实施收购和兼并重组,对少数机构采取撤销退出方式,畅通市场退出渠道,确保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健康。加快推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再贷款制度,构建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金融安全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