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作为一种制作灵活、内容丰富、风格鲜明的视听艺术形式,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关联日渐紧密,在新媒体语境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习惯。《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泛网络视听产业中,短视频领域的市场规模占比最大,是产业增量的主要来源。

今年3月,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在上海市文联的指导下启动第四届短视频大赛暨第二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面向全国征集优秀短视频作品。历时3个月,共征集到3200多部参评作品,最终40部作品获奖。这些优秀短视频作品,题材类型涵盖纪实、微电影、公益宣传、动漫等,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当代美学,“小而美”地呈现这个时代的生活与精神。

很多创作者将镜头聚焦于新时代的奋斗者,通过一个个坚守本职的普通人的故事,折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沪克那些年》用说唱的形式、轻快的节奏,串联展现上海援助克拉玛依干部的各项工作场景。《家长里短》中的人民调解员老赵,将他对自身职业的经验和心得娓娓道来,风趣诙谐,呈现了一个平凡劳动者如何践行“人民至上”理念……这些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找准了贴近人物的独特角度,有选择性地截取真实、鲜活的人物质感,拉近了视频表现对象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大时代的小人物,其平凡与不凡之处,都能引发观众的广泛认同。

也有较多创作者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利用新技术和新观念,让观众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及其相关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这一类短视频往往具有绚丽的视觉呈现和独特的技艺展示,但如果想要长久地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则要依靠意义的阐释,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外国人眼中的景德镇》,以他者眼光反观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古老制陶艺术的全新表达,体现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一枚树叶的旅行》用茶文化带出祖国山川的美好风景,以及劳动人民的淳朴勤劳,并传达了中华文明中对于人与自然间关系的理解。《用最酷的招式,画出最帅的国风》展现年青一代动画师在传统美学中寻找国漫崛起新路径的不懈尝试,神话故事、水墨画、功夫等传统文化元素,不但是年轻人的兴趣所在,更是他们的情感价值联结。此外,还有《寻找辛弃疾》《纸会唱歌》《龙舞》《守艺》《柯尔克孜驯鹰人》等作品,用新技术和新态度诠释传统文化,在形式上达到了创新化、青春化、个性化,在内容上则接通了传统精神与现代价值,实现了古与今的情感共鸣。

还有一些关注社会公益和弱势群体的短视频作品,体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倡导人文化气息和人情味生活。《是的,我瞎》和《我在浦东链接世界:张晨琬》讲述残障人士开辟就业道路的故事,肯定他们与命运斗争的顽强意志,号召更多人关注他们的处境、发现他们的价值。《最美古镇最美小皮匠》和《没有定义的兰》表现志愿者及公益志愿组织通过自己的技能和爱心回馈社会,颂扬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白海豚守护者》和《海洋垃圾》揭示环保问题的紧迫性,反思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深层关系。以上短视频作品,没有仅仅停留在喊口号式的理念宣传上,而是努力发掘被拍摄对象的独特性,注重情感和体验的表达,也让作品产生了打动人心的余味。

总体来看,本届短视频大赛的参赛作品,取材和议题上普遍具备人文价值和公益理念,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拥有较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一些优秀作品不但在创意、技术、风格、画面、节奏、形象等层面有所追求,更贵在能真诚、踏实地通过一段影像来传递正面价值导向,不刻意制造噱头,不哗众取宠地用“梗”,也不过分地“拱火”或“煽情”,为观众带来守正创新的清新风气。

回望前三届的获奖作品,也可以发现某些内在的相同之处:这些优秀短视频都通过关乎民生民情的取材视角,衔接地气的讲述方式,质朴淳厚的情感表达,真实立体的形象塑造,让受众产生代入感和认同感。坚守住了人民立场,方能走好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之路。上海视协举办的四届短视频大赛,提供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文艺创作平台,通过大众的普遍发动和有效参与,激发更多人的创作热情,反映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

在媒介化生存的当今,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正如两条渐近线,个体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讲好自己的故事,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短视频的创作力和传播力,成为展示个人软实力的有效手段;而个人的软实力能够塑造可感、可爱、可敬的城市人文形象,也就型构了城市的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组织机构不但要提供机遇、平台和支援,更应在作品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创作者对艺术规律的认识、对行业职责的认识、对时代使命的认识,让短视频这一表达形式成为城市软实力“小而美”的载体。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