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是畅销书作者、“三节课”创始人黄有璨的新书《非线性成长》读书笔记。
2020年10月出版的《非线性成长》
第一章重点内容:作者黄有璨的五段职业生涯,以及每一段的感悟和所学——他自己说,没干货。
1、所谓成长曲线
作者开篇强调他对“成长”这个词的态度:个人成长和职业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后者首先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前者的走向——一个在职业上成长高度有限的人,在个人成长上似乎也不太可能达到很高的高度。对很多人而言,在走入职场的头几年里,你在职场中的成长,就是你要关注的成长的绝大部分。”
这一点我个人比较认可,所谓“家庭与事业双丰收”一般只针对年纪较大,职场有一定积淀的人。职场上的年轻人,大多没资格选择,只有埋头苦干。如果不努力混日子,大概率人到中年会遭遇危机——家里有矿和心比矿大的除外。
作者本人的职场经历是五个阶段,中间很多次工作都合并在一起,他是按照成长曲线划分的。
作者的五个职业发展阶段
所谓成长曲线,在他看来,是不一样的新环境、新赛道。作者厉害之处在于,他每次都能在合适的时机来临时,找到合适的赛道,并且努力让自己的势能加速成长。这里他提出一个不止一次看到的理论:要成为自己赛道内的Top 20%。
2、职场经历
他第一份工作很值得年轻人参考:作为一个没有学历的年轻人想要去外企,只能选择不看重出身背景的销售岗位。他努力成为销售冠军,最后决定离开这个舒适区。这里他有两个理由,从自身素质来讲,他既不适合也不喜欢做销售;从公司氛围讲,日企论资排辈,工作环境太过稳定,也不适合他。
他认为自己处在一种追求快速成长和快速学习众多新事物的阶段。
之后的工作很有趣,他去了那个时代一家知名内容平台专门对接达人,这时候他能力迁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之前做销售,是要尽量签单,现在做达人管理也是如此,但他要负责之后维护关系。这时候他在新公司新行业获得的新技能已经足够扎实,想要迅速做到这一点,他总结出两个经验:
(1)你此前已经拥有某项具体的相关技能,且对之还算熟悉。(2)你需要把自己置身于用到该项新技能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大量实践练习,唯有这个过程才能把此前那项“相关技能”转化成为一项新技能。
另外,作者认为,一项新技能还不够,当你新进入一个行业后,要尽快建立起几项自己在这个行业内的核心技能。之后,可以在公司参加或者负责一些复杂的项目的推进落地,这样能帮自己快点成长。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大厂业务一线工作,或处在极速发展期的创业公司,都可以迅速积累核心技能,并接触这样全方位锻炼自己的工作。
当作者的核心技能都练的差不多时,就开始从更高的维度提升商业认知能力,优化思维决策体系。
他举的例子很有趣,“比如,哪些是战略和方向的问题,哪些是执行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我渐渐把自己关注的问题从‘如何把一件事做好’变成了‘这件事是否合理,是否真的需要做好’以及‘是否存在更优的选择’。”有句话说的好,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饰你在战略上的懒惰和无能。
不过距离作者真正能独当一面甚至开创自己的事业,还差一点。他需要知道自己够不够“能打”以及高手是怎么思考和决策的。他早期的创业经历里,稀里糊涂地做了很多决策和思考,也许结果还算成功,但他认为不够有章法。
所以,他选择去了一个更复杂的地方:一家巨头互联网公司,做战略级项目的COO助理;同时他还在业余时间做一些创业团队顾问的工作。这样既可以近距离观察大厂高手,又可以认识一些优秀的创业者,以便观摩和学习他们的所有思考和决策——这一切都是想验证一下,他是否“能打”。
当然,结果是他还时很厉害的。
比如,在从0到1阶段,他可以以极低成本做出很多空手套白狼式的运营增长案例,还能比大多数人更在高效有序地推动一些大型复杂项目。
同时,他学了这么多,商业认知和思维决策也都练的差不多了,逻辑体系已日渐完整。所以他需要一个全新有挑战的环境来验证一下自己。这时候他也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所在——成人学习和教育。
2015年作者开始了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次创业:和两个朋友创立了“三节课”。这家公司年收入几十亿,获得了很多明星基金和投资人的青睐。
3、总结
要说他成功在哪,他自己总结的很花哨,但在我看来就两点:胆大心细;高效地勤奋。
前者意味着,他愿意选择有挑战有机会的赛道,敢走充满荆棘的道路,不惧风险和压力,而且他眼光也很好,看世界看自己都无比清晰;后者意味着,他不光勤奋,还能把自己的技能总结迁移到一个个新赛道中,并且迅速走到极致。
对于我个人来说,他的经历给我两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