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闽宁经验”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高超的政治智慧,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科学理念和重大实践,从中感悟真理力量、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对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闽宁经验”是党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决策的生动实践
1996年9月,党中央作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确定福建宁夏两省区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同年10月,福建省成立了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担任组长。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部署和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1996年11月在福州组织召开了闽宁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1997年4月带队赴宁夏考察指导,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之后又多次参加联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始终关注闽宁扶贫协作进展情况,2008年4月在宁夏考察调研期间,深入西海固地区调研了解闽宁扶贫协作工作;2016年7月在宁夏考察调研并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强调闽宁扶贫协作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一个生动例子;2020年6月在宁夏考察时,对进一步深入推动新时代闽宁扶贫协作作出重要指示。
(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开创了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核心是解决贫困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找到“贫根”、精准施策。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三次联席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重点,全面推进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首要任务。”从实施井窖工程、坡改梯工程、移民吊庄,到扶持具有当地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和菌草技术扶贫等特色产业,每项工作都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为科学开展反贫困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远的战略考量,极大地丰富了精准脱贫攻坚的科学理论。以移民吊庄为例,宁夏西海固地区史称“苦瘠甲天下”,曾被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1997年,习近平同志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实施“移民吊庄”工程,把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的群众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科学规划安置点,统一建设安居房,配套建设水电路网等设施,统筹抓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支持宁夏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23万人,习近平同志亲自命名和推动建设的闽宁村,从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从在福建实施“造福工程”到推动宁夏“移民吊庄”,再到全国范围推行易地扶贫搬迁,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一以贯之的深邃思考和开创实践。
(二)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探索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同志始终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来思考和推动闽宁对口协作,带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以赴帮助宁夏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1998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三次联席会议议定,以产业协作为基础,在宁夏发展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和能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派出技术人员到宁夏传授菌草技术,分别在彭阳、盐池等8个县建立食用菌示范点,使菌草成为宁夏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增收的重要来源。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明确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大举措。他在闽宁镇原隆村考察时感慨地说:“闽宁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宝贵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做一个示范,实现共同富裕。”闽宁对口协作探索出了一条通过企业带动、政府搭桥、典型示范,帮助贫困群众选准产业、选对路子、选好项目,依托特色产业推动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拓展了区域合作的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当年在抓闽宁对口协作中,他就前瞻性地指出,“宁夏和福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不同,彼此协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从闽宁两省区的省情、区情来看,双方在经济发展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宁夏具有的丰富的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条件,为福建发挥资金、技术、产品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提供了良好的场所”。26年来,闽宁两省区不断扩大“融”的领域、丰富“扶”的形式、拓展“合”的平台,通过“福建技术+宁夏转化”“福建市场+宁夏产品”“福建企业+宁夏资源”等形式,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从单向扶贫解困到经济合作、产业对接、商贸往来互利共赢,拓展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协作为基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文科技多领域全面合作的区域合作发展路径。
(四)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谱写了民族团结的美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长期聚焦西海固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坚持项目、资金、政策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倾斜,调动社会各方资源、集中各方力量开展帮扶,形成了汉族帮少数民族、多地帮宁夏一域、多数人帮少数人的生动局面。两省区互派干部挂职,福建省通过选派专业技术人才支医、支教、支农,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援建希望小学,建设闽宁示范村,实施危房危窑改造、道路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百所学校一帮一”“母婴工程”“医疗服务”“母亲水窖”“关爱回族女童”“关爱大学生志愿者”等形式多样的援宁扶贫公益活动,带动了宁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闽宁经验”为开拓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积累了宝贵经验
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心,把产业协作扶贫作为关键,把生态环境改造作为基础,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为促进宁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精准施策,助力宁夏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坚持高层推动,建立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扶贫协作机制,从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宁夏帮助。26年来,福建省39个县(市、区)先后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和闽宁镇结成帮扶对子,两省区20多个省直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互学互助,实现乡镇结对101对、村村结对211对、村企结对109对、社会组织与村结对83对、学校结对75对、医院结对29对,开展点对点、一对一帮扶,福建省投入帮扶资金47.18亿元,从援建基础设施入手,围绕贫困村“五通八有”建设目标,通过修公路、打井窖、建高标准梯田、改造危房危窑等扎实举措,推动了宁夏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二是授人以渔,实现由“输血”帮扶到“造血”帮扶的重大转变。闽宁两省区产业协作从菌草起步,通过共建产业园区、搭建合作平台、组织务工就业等方式,带动形成了一套特色比较明显、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农业、工业体系,再通过金融、创业、培训、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激励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两省区合作建设了一批闽宁产业园(城),经过福建招商引资落地宁夏项目849个,实际到资380亿元,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轻工、风力发电、食品加工、葡萄酒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极大增强了“造血”功能,为宁夏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聚焦生态,助力宁夏加快绿色发展。宁夏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西海固地区每平方公里土地最多承载22人,却一度要养活142人,人口、历史、观念等多种因素使人与环境关系陷入发展与破坏的矛盾之中。怎样做到既能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又能让脆弱的生态环境恢复,习近平同志当年推动实施的“移民吊庄”、生态移民、劳务移民等办法,很好地破解了这个难题。通过移民搬迁,人口与环境资源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治理;通过退耕还林,迁出区800多万亩生态用地和未利用地得到自然恢复,积极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开拓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渠道,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山绿与民富的双赢。
四是创新交流机制,为宁夏植入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26年来,两省区通过干部交流、人才培训、经贸往来,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有效对接,促进发展理念相互融合。福建先后选派援宁干部12批206名,3800多名福建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以各种方式参与援宁工作,传导理念、传播技术、传授方法,宁夏先后选派了20批325名干部到福建挂职锻炼,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增长才干。两省区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目前福建在宁夏企业达6695家,15万多福建人在宁夏从业生活,宁夏5万多人在福建稳定就业,沿海地区改革创新和福建人民爱拼会赢的精神,对宁夏发展理念产生深远影响。
“闽宁经验”为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探索了成功经验,对中国特色大扶贫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当前做好东西部协作工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坚持高层引领,地方党委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方向、定政策、定项目,把双方的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二是加强制度创新,做好协作制度安排,推动建立市县结对帮扶和部门对口协作,加强交流合作,动员社会力量,提高管理水平,助推经济发展。三是坚持产业带动,牢牢抓住增强自身“造血”能力这一关键,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共建扶贫产业园、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等方式,加强产业协作,促进优势资源开发,走企业合作、产业帮扶、项目带动的“造血”式扶贫协作路子。四是突出改善民生,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才能动员更多社会力量。五是坚持互学互助,促进干部观念更新和作风转变,立足省情、区情,把互派干部挂职作为互学互助的主要途径,推动帮扶地区干部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升素质,增长才干,增强改变家乡面貌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带领群众走上勤劳致富道路。
三、牢记嘱托不断开创闽宁对口协作新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福建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与宁夏共同担负起开创新时代闽宁协作的历史使命,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树牢以协作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开启闽宁协作新征程。
一是不断完善闽宁协作机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原则,发挥党政主导的政治优势,持续办好每年度的闽宁协作联席会议,抓好闽宁协作规划的实施。着力深化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牵头导向作用,积极拓展结对帮扶内容和形式。着力推动互学互助,坚持互派干部挂职和人才交流,促进交流融合。着力推进社会参与,统筹帮扶资源,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持续深化贸易投资、劳务协作、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全面合作,让闽宁合作在更宽广的领域结出硕果。
二是持续助力宁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扛起帮扶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补齐民生事业短板,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统筹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向重点帮扶县(区)倾斜,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加大消费帮扶力度,接续支持摘帽退出的脱贫县、脱贫村、脱贫户加快发展。深度参与宁夏乡村振兴建设,在宁夏脱贫县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项目,助力宁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三是共同深化闽宁产业协作。以宁夏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文化旅游九大产业为重点,承接福建相关产业梯度转移,深化拓展“福建企业+宁夏资源”“福建总部+宁夏基地”“福建市场+宁夏产品”“宁夏市场+福建产品”“宁夏企业+福建资源”等形式,促进“闽宁协作”向“闽宁合作”转变,实现新时代闽宁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进一步助力做强闽宁镇、闽宁产业园,以产业兴城、以产业聚人,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完善促进更多福建龙头企业到宁夏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是共同推进闽宁对外开放协作。主动融入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加强对外经贸领域合作,构建两省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充分利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海峡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平台,发挥福建、宁夏在扩大两岸经贸合作、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中的作用,互相支持举办国际贸易投资促进活动。充分利用两地国际货运班列,服务两地扩大商品进出口,强化闽宁跨境电商领域务实合作,助推两地外贸稳定增长。
(作者: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基地主任 孟芊,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2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