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的工作,实用性是对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由于长期受“城市本位”思想影响,加之对村庄规划编制重视程度不够、公众参与性低,以往的村庄规划对村庄发展的指导性明显不足。新时期的村庄规划,唯有以实用性为导向,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凸显村庄个性和特色,强调“接地气”“真管用”,才能真正引导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分享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分享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分享

1、要积极融入“人-地-产-居-文”系统化发展理念

1)人: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人翁”转变,人是村庄实现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村民是村庄规划最重要的利益主体。要转变传统村庄规划简单粗暴的人口分析方法,充分了解村民群体的亲缘关系、社会结构、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采用抽样方法了解个体的生活状况、收入来源和对未来的期望。

2)地:从简单用地规划向用地权属清晰转变,土地权属清晰是村庄规划得以落实的必要前提。传统村庄规划普遍缺乏对土地产权关系的调查和分析,缺乏对村民土地财产权利的保障 ,直接导致权利冲突,规划要素落地较难。要转变传统村庄规划用地布局的程序,将权属关系调查和分析前置,正确处理村庄用地需求和村民土地权利的关系,保障规划用地的落实。

3)产:从落实布局向盘活资源转变。产业是村庄吸引资源要素集聚的核心,选择适当的产业一直是村庄规划的薄弱环节。传统村庄规划普遍缺乏对产业发展规律和现状的深入分析,简单表达产业发展意向,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新时期的村庄规划应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村庄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周边环境,盘点村庄资源,选择合适的产业类型,策划“接地气”的项目,保障产业规划落地,引导形成“一村一品”。

4)居:从简单的物质空间营造向聚落形态的优化和重塑,转变村庄居住空间的布局和形态是区别于城市的重要外在表现,依山傍水、聚落而居成就了村庄的“形态美”。传统村庄规划往往缺乏对村庄山水格局、空间肌理的深入研究,居住空间布局存在呆板、单调等问题,“去农村化”“千村一面”现象比较严重。新时期的村庄规划应加强对村庄山水格局的空间分析,尊重和保护传统村落形态,可充分采用“补形”的方法重塑和优化村庄格局,形成独特的聚落形态。同时,要注重村庄风貌的引导,避免杂乱无章但也不能追求千篇一律,以适度统一的村庄风貌引导村庄形成“一村一韵”。

5)文:从文化缺失向乡村文化振兴转变。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灵魂,传统风貌、布局肌理、建筑模式都是村庄的文脉和特色所在。传统村庄规划重物质空间建设、轻文化传承和氛围营造的规划理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欠缺,导致村庄的吸引力下降,原有的乡村文化体系因保护不力和城市文化的冲击,呈现出逐步瓦解的趋势。

2、目标定位要“准”

要从村庄实际出发,科学谋划村庄定位和目标,要改变以往村庄规划重建设规划轻发展指引的做法,提高对村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谋划的重视程度 ,提出适度超前 、契合村庄发展实际的目标定位。首先 ,要加强与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的衔接,排除领导意志的片面干预,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论证后提出合理的目标和定位。其次,应深入研究村庄发展的历史趋势,盘点村庄的资源、面临的发展机遇,充分考虑外部发展环境,在多方面因素叠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村庄发展实际的方向。最后,在谋划村庄目标定位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周边村庄的发展现状和规划目标,坚持规模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从区域统筹的视角提出符合区域和村庄自身发展实际的目标定位。

3、特性研究要“深”

首先,通过深入研究村庄发展条件,深度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筛选符合村庄实际的产业体系,塑造村庄发展的特色 ,优化村庄独特空间形态等形式,增强村庄规划的针对性,打造具有个性化、符号化的村庄形象。其次,增强对村庄规划成果的审核要求。针对以往村庄规划存在的批量复制 、简单替换等乱象,要增强对村庄规划成果的审核力度,对低质量规划成果坚决予以否定。同时,需提高特色村庄规划编制的准入条件,对特色研究内容提出明确要求。最后,应注重在保护中创新,深入研究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和村民的最新需求,适当增加文化娱乐设施、儿童和老年设施用地,丰富村庄精神文化生活。

4、村民参与要“广”

要让村民全过程参与,确保规划“接地气”,在规划开展的不同阶段,村民的参与形式应有所侧重 ,现状调研阶段要做细做实: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入户访问等方式,深入了解村民发展意愿、生活状况和生产方式;针对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的问卷和访谈内容,提高调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规划方案编制阶段要深入沟通,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规划方案向村民展示,并就方案涉及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做好征求意愿和解释工作,保证村民诉求得到充分表达。规划成果公示阶段要畅通意见反馈渠道。按照法律规定对规划成果进行公示,通过设立宣传栏、意见箱保障村民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必要时可通过宣传讲解等方式增加村民对规划的了解。此外,应充分考虑村民学历不高、专业性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将规划成果可视化、动态化、简易化表达,争取让村民更加深入了解规划内容。

原文参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