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511期!2017第311期。管乐飞扬,您的音乐世界有我更精彩!

编者按:前两天编发了赵立华老师的,今天编发赵老师的《再聊笛子》,分享给朋友们。

咱们吹笛子的人,谁没有故事呢?欢迎您把您的习笛经验和故事分享出来。

近期开始着手整理归类今年编发的资料,在元旦时作集结号编发,以便朋友们更方面的查找编发的资料,工作量有点大,这一段时间编发的可能会少一些,请朋友们理解。

一篇《闲聊笛子》发表在华音网站上,引起了许多笛子爱好者的反响,也引起我更多的回忆和感想。

浮想联翩,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我爱好笛子或者说爱好音乐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农场里有一个由上海支边青年组成的演出队(文革期间也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现在已记不得当时演的什么节目了,无非就是迎合当时政治潮流的一些歌舞之类的小节目吧,演员的服装很简单,也没有舞台、灯光和音箱之类的东西,随便找一块平地背靠一栋房子就是个舞台。让我佩服的是那些来自大上海的青年人,比起我的父辈们多了许 多文体方面的爱好,他们的演出常常令我着迷,因为没有舞台,倒给我提供了方便,每当演出时,我就跑到乐队旁边,眼都不眨地看那些我没见过的乐器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好听的声音,最吸引我的就是笛子,那美妙、悦耳的声音太好听了,从那时起,我就想学笛子。那时,我大概不到十岁吧。

但是,差不多半个世纪前的边疆农场是多么的落后呀,根本就没有卖笛子的,其实不但没有卖笛子的,卖任何乐器的都没有。

以至于我实现这种爱好的一拖就是几年。

后来大概是我十三岁那一年,课间十分钟休息的时候,听同学说新华书店有卖笛子的,现在想想可笑,新华书店怎么也卖笛子,但那时就是这样。我顾不得马上就要上课,管它迟到不迟到呢,飞也似地向书店跑去,由于家境贫穷,平时我身上很少有钱的,那天不知怎的竟然有几毛钱,现在已记不得我身上究竟有几毛钱了,总之不超过四毛,还好够买笛子的,于是,我就有了人生的第一支笛子,一支价格为三毛二分钱的笛子。

上海支边青年来到边疆农场,带来了大城市的文明,各种人才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后人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否则,农场还会落后很多。几十年后,当他们步入中、老年离开之后,我在这里已经很难再听到乐器声,在比我年龄大的人中,已找不到摄影爱好者了,使我又少了一些这方面的朋友,摄影是我的另一个爱好,且按下不提。

买来这只笛子之后,一个星期我才把它摆弄响,至于怎样贴笛膜、怎样练习等方面的知识则一无所知,就这样懵懵懂懂的爱好了几年也没什么长进,期间因为笛子声音不清脆,还按别人说的方法把笛子放到沸腾的蒸笼锅水里烫过几次,音色没有一点好转,还好也没把笛子整坏。现在想想真是无知的可笑,但在那个无知的年代和无知的年龄,干这样的事也不足为奇,你说是吧?

几年后的某一天,就听说学校图书室有胡结续先生写的《笛子吹奏法 》, 迫不及待地借来看了之后顿时眼界大开 , 才知道吹笛子还有这么多学问,还要学这么多技巧。

这时才想到应该找一位老师求教,就想到了儿时看节目时吹笛子的那位老师,这就是我的笛子老师——王林福先生。对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那么我给各位介绍一下我的老师王林福先生 : 2009 年“ 上海之春 ” 全国竹笛邀请赛业余成人组铜奖获得者。

看过“上海笛子沙龙”首次网上音乐会的朋友请留意一下,就是演奏《秦川抒怀》的那位。也许有些笛友会想:你的这个老师不是大师级的演奏家嘛?是的,王林福老师在笛子界不是显赫的演奏家,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他是我尊敬的老师,不仅是他给我传授笛艺,更多的是对我的关心、爱护和上场演奏时的那份自信。

我的老师王林福是一个略有些发福、戴一副眼镜、中等身材、文质彬彬的上海人,虽然年近古稀,但由于性格开朗、豁达,所以显得很年轻、很精神。

记得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我到他家去找他学笛子,他很痛快的就收下了我,在那个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他不但分文未收,而且初次收徒,就送给我一支苏州民族乐器厂制作的 D 调笛子,此后很多次到他家学艺,不但不交学费还经常在他家吃饭,他妻子(我应该叫师母吧,虽然年龄还没有大到做我的母亲)做的饭很好吃, 我至今记 忆犹新的是在他家吃过的汤圆,不是甜的,是糯米汤圆和肉、菜、汤合为一体的美食,虽然过去了将近四十年了,但那顿饭的美味我记忆犹新。

王老师对我的指导是我的笛艺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之前看了《 笛子吹奏法 》, 只知道了理论而不知道怎样练习这些技巧 ,经过老师的指点顿时毛塞顿开,很快就掌握了许多基本技巧,并且是我仍在受益。

2010 年 10 月下旬,我终于又和中断联系三十多年的王老师在上海闵行他的家中见面了,他还是那样和蔼可亲、那样热情而且,又是用一顿丰盛的出人意料的午宴接待了我和妻子。临别。时又精心挑选配齐了常用的各种调的共八支笛子送给我,并叮嘱我回去后好好练习。

在看其他笛友写自己老师的文章时说老师如何关心等等。那么我的老师如何关心我的呢?就举一个例子吧。我和妻子第一天去老师家,为了减少我们的开支,他就要热情地留我们住在他家;当我们外出时他又拿出两张卡给我们乘坐地铁时用,尤其这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看起来是小事,但只有很关心你的人很细心的人才会想到这样的小事,因此,我和妻子都很感动。

2010 年一别至今,我又几年没见过王老师了,但这几年里,为了对得起老师送的那一包笛子,我从不敢懈怠,坚持每天吹笛子,而且是最基本的气、指、舌练习,因此笛艺日渐提高,原来觉得难度很大的《歌儿献给解放军》、《春到湘江》、《帕米尔的春天》已能驾轻就熟的演奏了。肯定会有笛友会说:能吹这些曲子就满足了?是的,艺海无涯,学无止境,一根笛子的学问能有硕士、博士这样的学位,可见知识无边。但是,对我这样一个年近花甲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能熟练的演奏这些曲子,能够在一些活动中给大家带来笛子音乐之美,我觉得就够了。

前不久,王林福老师拖人给我带来了一个有 212 个伴奏音乐的优盘和红歌笛子曲集。这些,都是我很感动。感谢你,我的老师王林福先生!

我和王林福老师至今一直保持联系,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脑海之中,我一直期待着和他的下一次见面。

我还认识一个笛子老师,虽然只有一面之交,但也是个很不错的人。这个老师叫李明清,七十年代初期在新疆某部队服役,到农场来演出时独奏了《牧民新歌》,吹得很好,声音饱满厚实,技巧娴熟 。 我们见过一次面之后他就于1977年初转业回江苏溧阳老家去了,并且很快结了婚,在县运输公司开汽车。

那个时代,开汽车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走南闯北、收入也高,可惜的是这个世界多了一个司机,少了一个笛子高手。我们曾联系过几年,他也曾经通信指导过我,还给我寄来了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笛子独奏曲选》第五辑。之后我们就逐渐失去了联系,不知道他现在情况怎样,按年龄早就当爷爷了吧。

去年我参加偶然一次在网上搜到了江苏溧阳的一个网页,上面有李明清先生组织退休老人吹笛子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这是几十年后唯一一次关于他的信息。但那个网页没有他的联系方式。

现在我就是和他见面说起这些往事他也未必记得了,毕竟这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何况我们只在一个晚上见过一次面。但我一直没有忘记他。

关于笛子技巧,在我看来,笛子音乐若想被广大听众接受,说到底只需两个字——好听。普通听众不懂那些高深的理论,也没必要弄懂那些复杂技巧,只要你吹出来的声音悠扬婉转、清脆悦耳,说白了好听就行。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技巧是那些专门家们研究的东西。很多耳熟能详的笛子独奏曲之所以流传久远,就是两个字——好听!

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我也没有兴趣钻研那些看似高深的高难度技巧 , 我每天练习的就是 “ 颤叠赠打 、 吐花剁滑 ”,实践证明:熟练的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就能够得心应手的演奏目前那些很受听众喜爱的独奏曲了。其它那些更复杂东西用赵本山的话来说都是些个“臭氧层子 ” !

按照周林生和李镇文章中的要求,我每天的长音练习中都要进行超高音练习。我在发超高音方面和大多数教材的指法略有不同,高音 5 (筒音作 5 )的指法我是按住 1 、 4 、 5 、 6 孔,开放 2 、3 孔;高音 6 的指法是按住 1 、 5 、 6 孔,开放 2 、 3 、 4 孔;高音5 的 tr 是按住 1 、 5 、 6 孔,颤第四孔。高音 1 的指法是按住 1 、 3 、4 、 6 孔,开放 2 、 5 孔,这个指法在吹《春到湘江》的 161   61   35  31 中超高音 5 要用得到 。 上述指法是我在练习时无意之中摸索出来的,在教材中没有见到,也许会有笛友说这样的指法发音不准,但我还没有听出来,也许我耳拙吧,敬请各位赐教。

另外我不明白的是,我所见到的教材为什么都没有告诉我们高音 6 ( 不含高音 6 ) 以上高音的指法 , 不知道这些名家们写书时怎么想的,是否就像猫给老虎传艺时故意留一手爬树的技艺不交给老虎那样呢?不得而知。

独奏曲《牧笛》、《秦川抒怀》、《春到湘江》都要用到超高音指法,教科书上没有指导我们怎么做,我请教了老师,自己也在摸索。黄尚元的三个八度的指法表也只是在他的文章里见到这个说法,却从未见到这张指法表。(编者按:超高音指法表,李镇老师的笛曲集里有)

现在学笛子比起三、四十年前的条件要好了许多,主要是有了网络,可以看到许多笛子教学视频。我看得最多的是赵松庭先生的教学视频,都是戴亚吹的,那时的戴亚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大男孩,但已经吹得很好了,现在早已经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了。

现在可以看的视频很多,学习诸子百家的经验和技巧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春到湘江》我看过张维良和曾明的视频,从张维良那学到了引 子中的高音 1 的颤音 , 很有些何继光演唱湖南民歌《洞庭鱼米香》时的那种味道,我觉得比哪种版本都好,因此平时的演奏就以这种方法了 。

李大同的 《 庆丰收 》 中的1434343    713717 半音技巧,光按谱子吹达不到效果,听了他的讲座就觉得不一样。如此种种,还有很多,都要感谢网络时代呀!

但是,网络时代也是一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时代,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没能创作出笛子名曲的缘故吧,试想,还有谁会像简广易先生那样坐着牛车到寒风刺骨、黄沙漫漫的内蒙古草原毡包里一住数月体验生活呢 ? 有谁会像宁保生那样一首曲子做好好放上十年再拿出来的?能耐得住那份寂寞吗?

前几天看了央视音乐频道的当代十大青年笛子演奏家音乐会,必须承认的是现在的演奏家都很年轻,女的漂亮、男的帅气,演奏技巧那更是没得比。但是,那场音乐会能有几首曲子流传开去呢 ?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是曾格格演奏的比她年龄还要大的多的《 牧民新歌 》,其他演奏家演奏的大多都是根据通俗歌曲改变的曲子,没留下什么印象,当时我就对家里人说,今天音乐会的曲子没有一首会广泛流传的。

因此,我想到了赵本山小品中他和范伟的对白:

...... 范伟 : 你别净整两岁 、 三岁的 , 有能耐你整四岁 、 五岁的。

赵本山:看到没有?他只能在这个年龄段混了。

我不明白的是,我们的笛子界,怎么就只能在歌曲这个水平上混了?那些教授、博导、博士、国家级演奏员,怎么就不能像简广易、魏显忠、宁保生、俞逊发等等前辈那样,深入民间采风,创作出有生命力的、听众喜闻乐见、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呢?

如果这样,我们费劲巴力的上那些音乐学院和大师班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不懂音乐的人来说,他只要两个字————好听!别给我扯那些循环换气、循环换气双吐这些高深技巧的臭氧层子。这两个字看起来容易做到却难,尤其在现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简广易做到了、魏显忠做到了、宁保生做到了、俞逊发做到了 ,就连不为人知的江先渭 (《 姑苏行 》 的作曲 ) 也做到了。现在的后来者,你们能做到吗?

笛子这玩意儿,把它作为业余爱好就足矣,它会给你带来很多乐趣,丰富你的业余文化生活 ,每掌握一种技巧、每学会一首独奏曲都会给你增添一份自信和喜悦。但是,不要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或者主业,否则你会活得很痛苦的。而且,作为业余爱好,还可以使你远离流派的纷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若是业余爱好,就不必为此烦恼!

对于爱好,我认为越广泛越好,生活被来就应该丰富多彩。

我家里的乐器有手风琴、黑管、长笛、小提琴、高音萨克斯、竹笛、二胡、板胡、箫、埙。我的业余时间也不光伺候这些乐器,还要钓鱼、摄影、汽车自驾游。我还买了一辆价格接近一万元的崔克自行车,还经常在几十公里的范围内骑骑自行车。如果让我每天除了吹笛子不干点别的,那就太单调乏味了,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啊!(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