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大师
有位读者多次后台留言,希望我谈谈写作技巧,说实话,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会写作的人,只是从事营销工作多年,又是这方面的讲师。
所以,在写作初始,便以营销思维来执笔,要说心得,仅此一点,拓展开了,写篇小文,想来对写作者,或者营销者都有点帮助。
1.
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可能很多,而我的答案是:“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思考)。
这句话,是一本书名。这本书是写给WEB页面开发者的,旨在最大程度的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让其浏览过程中毫无违和感。
其实,营销的本质就是如此,用最集约的方式,让人在无意识中,跟随你的指引。
“别让我思考”的底层原理,对应的是大脑的生理结构,目的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
大脑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从进化角度,可以分3层,最外面是大脑皮层(新脑),它是掌管理性的;
中间的是哺乳动物的脑(间脑),掌管情绪;
最里面的那层是人类最原始的脑部(旧脑),掌管决策。
你一旦明白这个机理,就应知道,为何大多数人都更喜欢看电影,而不喜欢读书。
因为前者的信息直达原始脑部,后者是先抵达大脑皮层,通过理性编辑后,再贯穿间脑到达旧脑,所消耗能量也更大。
这时,你应该意识到,想让信息最有效的传递给别人,就是直接传递给旧脑。
是的,这就是所有营销的核心,你想想,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广告,和让你难以忘怀的女孩是一样的,一开始吸引你的,是姣好的面容,而不是美丽的心灵。
2. 关于标题
我不是宣扬标题党,而是想让你知道,这是个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一个好的标题绝对是必要条件。
一些传统作家,开了公众号,粉丝却寥寥无几,于是,一边痛斥民众认知的衰退,一边又不屑新媒体的写作方式。
其实这种矫情,和五四运动时,那些反对白话文的人一样样,他们不愿承认趋势的走向,依然我行我素,这其实是一种固执。
存在即为合理,现在是信息流的时代,人对信息的选择成本会越来越高,一篇酣畅淋漓的文章,少了拍案叫绝的标题,效果至少打五折。
所以,自媒体人经常说:“标题决定点开率,内容决定传播率”。你的文章别人都不愿意点开,又怎么会传播呢?
因此,标题是打入读者旧脑的第一步。
我根据自己的观察,结合营销,谈三种标题制造法则。
2.1 以自我为中心
大家只关心与自己相干的事,因为旧脑根本不会在意别人,它只关心自己。
人也有移情的时候,例如,对别人的遭遇表示同情等情绪,但是,那些都是间脑和新脑的产物,永远排在旧脑反应之后。
先来看看下面这则OLAZ美白产品广告。
OLAZ美白产品广告
这海报的意思是,你用了OLAZ产品,会变得和之前照片大不一样,过境时,签证官投来怀疑的眼光。
广告最棒的地方在于,让你身临其境,签证官仿佛就是在盯着你看。试想,换一种方式,照片中的签证官盯着一个妙龄少女,那效果就差多了。
这就是第二人称表达方式的妙处,很具有代入感。
网络文章标题,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将第二称“你”设入其中,会更有指代性。
比如咪蒙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的:
“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
“哭个屁呀,你付出过一万小时的努力吗?”
如果标题换成:“我凭什么要帮那些贱人?”、“哭个屁呀,很多人都没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
这样标题的气场,和宇宙第一励志女神就太不登对了。
2.2 给你刺激感
旧脑有一套非常敏感的反应机体。例如,当看与生理本能相关的东西,便会在2毫秒内传导给神经,例如看到像蛇一样的东西,你根本来不及思考便会跳了起来。
来看看下面,乐高的广告。
乐高一直以阳光形象示人,这幅海报,却背道而驰,彰显暴力的一面。
但如果你看看小字部分,它在说:“小孩子不应该看那么多电视。”而手枪用马赛克掩盖,暗喻乐高的方块零件。
乐高把电视作为自己的对立面,给受众释放出强烈的负面信号,让人在潜意识中,都极力希望避免此类情景,也因此更加衬托乐高的无害。
这就是恐惧的力量,人的旧脑对恐惧的反应是下意识的,根本不受理性的掌控。也因此是营销者们常用的伎俩。
就像,很多热文的题目,也是如此,制造恐慌感或者焦虑感,为的就是满足旧脑这种“刺激”,当你看到时,会忍不住的想点开。
例如:《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一个人废掉的四种迹象》、《你已经被同龄人抛弃》
2.3 具体可见信息
旧脑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信息,因为会降低解码速度,因此它会自动地把处理信息的负担转移给新脑,旧脑只喜欢容易识别的信息,而不是模糊的信息。
所以“一个灵活的方案”或者“一个整合的方法”,就不如“更多的钱”、“24小时内修复”。
再比如下面这个广告。
很多果汁饮料,会说自己含多么丰富的维生素,这是很傻的做法,旧脑根本不吃这一套。
而这张图,几乎一个字不用,就告诉你,草莓和果汁的关系。这就是把具体、内化的信息充分展示给你。
对网络文章的命题,也可以用这一招,将内容具体呈现为标题,尤其是一些干货类的文章,例如:
《五种深度思考的黄金法则》
《雷军成功的五个原因》。
3. 文章内容
对于文章内容,也适用营销原理,我们从三方面来切入:类比效应、对比效应、悬念效应。
3.1 类比效应
旧脑更喜欢日常和熟悉的东西。
请看看下面的这幅广告图片
杜蕾斯广告
把杜蕾斯当成顶针,就是一种类比,以表示强韧。
写作中,类比是作者最为惯用的手法,也是作者水平的标志,好的作者总能突发其想,写出让人惊叹的类比,让人立马准确明白ta想表达的意思。
比如咪蒙写自己儿子,想说儿子很热情,可谁知道她儿子热情起来啥样?她只用了一句“就像居委会大妈”,很贴切,画面感可立即脑补。
再比如韩寒的著名金句:“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你看,类比多神奇,“攀爬高山”、“深潜海沟”,“标配的床”,都是类比某种经历,每个人的情况虽不一样,但都感觉被击中。
3.2 对比效应
旧脑对反差很敏感,那意味着突发情况或状态。
看看小米这则广告。
小米笔记本的广告
小米这款广告,并没有强调笔记本有多薄,没说是多少毫米的厚度,而是用一分钱来对比,这下子,我们不用通过前脑计算,就能得知这个笔记本有多薄了。
这也是写作中的一个技巧,例如,想把主角写的多么厉害,可以先把对手写的很厉害,最后主角打败了对手,就可想而知主角有多生猛了。
再比如下面这段描写
“院子里的灯打开了,枝枝叶叶的颜色深得发黑.....”通过种对比效应,也就更为突出枝叶的黑了。
观点文也一样,你看那些好的写手,在提出观点后,一般给你几个场景,去坐实自己的观点,而这些场景也是正反两个面。
比如,写自律的文章,会列几个不自律的场景,再说几个自律的场景,由此观点被层层加固。
3.3 制造悬念
好奇是所有生物的本性,它是一种对新事物刺激后的反应,正因为有这种反应,生物的进化才能持续。
而人类独特的认知能力,使得好奇心变成了一种求解欲,并在求解的过程中能得到愉悦和满足感。
比如下面这则广告,是否能引起你的求解欲望?
这个广告由于太污,引起了不小争议,但从营销的角度是相当成功的。
同理,一个好的作者,也要在文章中设下小伏笔,有种和你对话的感觉。吸引你往下延读。
关于小说类作品,悬念已是必须,不用详说,就是一些小品文或观点文,高手也是按此套路。
他们往往从日常现象入手,按普通人思路来走,提出几个显而易见的结论,突然文风一转,抛出几个设问,把原来的观点推翻,再自问自答,提出一个新观点。这就是铺设悬念的一系列运作。
此时的你,充满期待,想看看这个新观点,背后的支撑是什么,现实中又有没有实例,于是环环相扣,层层解锁,一读到底。
你可以看看“六神磊磊”和“雾满拦江”的文章,这种套路很普遍。
4.
今天粗浅谈了谈写作,有点班门弄斧,但也算一次触类旁通式的思考。
正如开头所说,营销与写作,都是面对大众的一种传播方式,底层逻辑其实是相通的,最终都是关乎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