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好粮同时要保证农民的好粮卖好价】近日,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在湖北武汉召开加快推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现场经验交流会,粮食行业人士聚集一堂,交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典型经验,研究探讨进一步推进的措施。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已达1.2万亿斤,但是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优质品种供给依然不足。国家粮食局和财政部今年启动实施了“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生产从重视产量向重视质量和效益转型,促进城乡居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助推粮食产业经济实现提质增效。
国家粮食局负责人表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粮食质检体系建设、“中国好粮油”行动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三个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三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其中,粮食质检体系建设,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建立完善由6个国家级、32个省级、305个市级和960个县级粮食质检机构组成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为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撑。
评论员魏永刚认为,眼下,我们应该站在新时代的角度来审视粮食生产,消费者的消费观已从“吃得饱”变成了“吃得好”,相应的生产者观念也应由“多产粮”转变为“产好粮”。
魏永刚: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只有保证一定粮食产量,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所以,粮食产量多少年来都是一个重要指标,“种好地、多打粮”是我国农民奋斗了几十年的目标。上世纪末,粮食产量连续稳步提升之后,我国提出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把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当做“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我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粮食生产本身也发生了新变化。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新变化,我国社会迈入了新时代。站在新时代的角度来审视粮食生产,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证一定粮食产量,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还要努力“产好粮”,让饭碗里的饭更好、更香,更符合人们的胃口。
一直以来,粮食产后管理不科学是制约当前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和影响农民种粮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是推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重要抓手。
魏永刚提醒,“吃好饭、产好粮”,需要完整和完善的机制体制来执行,相关农业部门,粮食收购部门都应积极转变,保证市民吃得好的同时,还要保证农民好粮卖到好价钱。
魏永刚:让全国人民“吃好饭”,一点也不比“多产粮”更容易。这是在保证一定数量基础上,对粮食生产的质量和品种提出的全方位新要求。甚至可以说,这并不仅仅是对农业生产提出的要求,它还涉及粮食收购、销售、加工等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一个体制机制来保证好粮卖到好价钱。粮食生产质量和品种提高了,必须得保证粮农稳步增收,让种粮农民在“产好粮”过程中,过上好日子。因此,从“多产粮”到“产好粮”,是一个重要转变,是一个牵涉许多方面的转变。不仅农业部门,与农业相关的粮食购销、加工等不同环节,都要在思想上跟上这个转变,在行动上为促进这个转变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