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的劳动积极性对粮食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过网络上,始终有那么一批人,不承认农民的积极性对粮食产量的作用。在他们看来,只要肥水农药跟上,任谁都可以让地里多打粮食。没有经历过不了解情况的年轻人这样说没什么,真正懂种地的人也这么说,那就不是不懂而是故意使坏了。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尽管种地的科技含量不像现在这样高,但毕竟所有的实情都不可能离开科学基础。在世界发展史上,我国之所以成为唯一几千年从来没有断绝传承的人类文明,与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被称为农业文明。如果有人把农业文明理解为可有可无,那只能说明这样的人不是因为无知,就是因为无德。
在农村哪一块地适合种什么,为什么今年可以种明年不可以,什么时候该进行怎样的管理,这些经验性质的问题其实都反映出来的是科技问题。很多农民可能在生产队参加了二十多年的生产劳动,可是让他自己种地的话仍然是两眼一抹黑,需要向真正有经验的农民请教才可以。
所以说“积极性对粮食增产效果不大”的人,肯定是不具备正常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无一例外。同一块地为什么能种芝麻不能种花生?西瓜为什么不能重茬?种玉米小麦的地为什么必须种一茬豆子?打农药为什么不能在早晚打,必须趁着有太阳才能效果好?早晚有露水的时候锄草为什么必须短时间再来一次?什么时候施肥,施什么肥,施多少肥怎么施,这些对粮食产量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看似关系不大的小问题,每错一次,可能就预示着农民的一年就白费了。因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话不是无关紧要的说说而已,每一个细节都有自己蕴含的科技知识。那些认为随便谁都可以种好地,认为积极性对产量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的人,可能根本就看不懂很多人写的文字,就更不用说种地了。
其实说白了,种地的道理跟做菜有些相似,火候非常重要。并不是有了好的食材,随便一个人都能做出好吃的饭菜,大厨也都是经过一次次失败才练出来的。不同的是,大厨可以在厨师学校,在厨房,一遍又一遍失败摸索经验。刚分田到户的农民种地不允许这样,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失败一次一年的瘦成就没有了。
不合格的厨师可能会把一堆好的食材,做成一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生产队时期的农民种地也是同样的道理。好的生产队长可以让地里多打粮食,还能让社员多分粮食,但是这样的生产队长百里难以挑一。更多的生产队长,是受不了上级的压力,即使粮食增产也难以让社员增收。更何况还会有一些不能让粮食增产的队长?
好的生产队长也像大厨做菜一样,既能按照有经验的农民的要求种地,保证地里的收成,又能在保证足量上交公粮和购粮的基础上适当瞒产不被上级发现。所以一个优秀的生产队长,并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当好的,需要各方面的能力。
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以后,农民种地的方式与生产队时期相比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所有人都对兄弟这件事“上心”了,不再像生产队时期那样什么事都显得与自己关系不大。许多在生产队时期没有学会种地的人,通过与种地能手交流沟通,学会了以前根本不关心的知识。而且没有了生产队的约束,农民对于农时的把握更准,干活所用的时间更为灵活。总提效果就是,受累更少,产量更高,作物的种类更合理,效率更高。
其实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农村全面承包制的第二年1983年,全国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增长3000多万吨,增长9.2%。而且,这样的增长,是在全国耕地数量较少6000多万亩的情况下取得的,这就能够充分说明分田到户的决定性作用了。
当然,承认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要否定人民公社发挥的积极作用。比如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组织能力强,可以大量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大量开垦荒地增加全国耕地数量。据统计,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全国耕地只有十四亿多亩,改革开放刚开始的1979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了三十多亿亩,等等。
不过总体来说,人民公社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等方面,表现的是弊大于利。所以那些认为积极性对粮食增产作用不大,甚至完全不承认积极性作用的人,不知道到底是没有正常人的认识能力,还是故意使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