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初中物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光的折射》专家点评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光的折射》专家点评

一、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并找到教学起点,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前测说明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会画反射,这是学习的起点,但没有画折射,说明生活中从光现象来讲,学生是不知道有折射的。第二,让学生预测光从玻璃到空气的时候,依然是折射光线偏向法线,说明学生有一种认为折射光线总是偏向法线的错误倾向。第三,学生没有法线概念,也就是法线通常认为反射有法线,所以延长过来就有法线,法线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就要寻求法线的教学意义,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一种逻辑性,就有一种任务驱动。

概括一来,第一要重视法线的教学,第二要重视偏折的对比,这就是教学的起点。针对前测,重视法线的教学,张老师(从第6到第10张图),故意不给学生法线,让学生来描述折射光线是如何偏折的,让学生感到很困惑。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当我们不画法线的情况下,描述的时候就只能用向左偏,向右偏,描述就不准确。让学生在困惑中产生对法线的需要。

张老师让一部分同学闭上眼睛先听那一些睁眼同学描述折射光线往上偏,折射光线往左偏。听起来是几种不同的折射情形,然后再睁开眼睛这几种情形是同一种现象。从而发现向上偏,向左偏来描述折射光线都不准确,为了描述准确,我们必须引入一个参照线,也就是法线。这样远离还是靠近就有了依据。

前测后,为针对性的教,有效的教提供了了解学生的途径。为针对性的教提供了判断的依据,找到教学的起点,并增强了教的针对性。

二、在探究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12与第13张图),这是张老师的一种经验总结,在做实验中要让学生比较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偏向还是偏离法线呢,要得到这样的规律,就必须如实的记录证据,从而归纳出结论。教学中,张老师强调实验要重视证据并对发现进行解释,这是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

张老师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科学方法的渗透,是科学素养的要求。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张老师,强调贯彻教材的意图,用好模型法。吃透教材的意图,为什么第一步为什么不加水,光斑在哪里?加了水,光斑的位置改变了。于是学生推测光斑在水中的传播路径发生改变,怎么验证这个推测?在水中加点牛奶,呈现出光的路径,验证之后发现确实是这样。

接着,将现象用图像画出了,这就是建立模型。从现象、判断、验证,再画光路图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认识模型法的过程,让科学方法在学生经历中诞生。科学方法的渗透本身就是核心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表达,张老师通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让评价镶嵌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引导和诊断学生对核心知识的学习

张老师注重评价,尤其是评价能指向过程。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及评价证据的收集要统一。学习目标要学生理解什么是偏离什么是偏向,要重视法线的地位。评价的过程中,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体验到要完成折射光线规律的表达,可以有几种选择,角度方法,根据法线来描述位置的方法。

张老师选择了让学生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重视法线的作用,以法线为参照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从而对折射规律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张老师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重视探究的过程,完成学习目标。

四、关注经验并提升经验,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

基于经验的教学,说明张老师课程意识很强,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实验课程的具体体现。教学从经验开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要暴露学生的错误概念,通过遵循学生内心的教学,把学习的结果自觉地运用到生活中。体现了教学是始于经验,终于更高水平的经验。

在课快结束时,张老师还进行了后测,让学生再次来叉鱼。如果学生还是按照开始的先瞄准然后固定,最后再叉鱼,则说明学生没有自觉地把学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如果,学生不瞄准,而是根据经验直接叉“鱼的下方”。也就是说,学生知道了所看到的鱼,是虚像,真实的鱼在所看到的鱼的下方,所以应该叉所看到鱼的下方。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