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波7月2日电(林波 董小滋 胡黛虹)“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耳熟能详的唐诗,对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无党派人士、新乡贤、“鹅二代”陈文杰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从子承父业到开创事业新天地,从传统养鹅到科技养殖,在陈文杰的带领下,象山白鹅产业实现了蝶变,奏响了共富“向天歌”。
白鹅养殖是象山优势产业之一,因其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经济性状优而闻名中国。
目前,象山县白鹅饲养量128万羽,年销售苗鹅1000万羽,全产业链年产值达6亿元。
据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站长李玲介绍,自2016年以来,象山借助白鹅产业实施精准帮扶,现已建成24个种鹅产业帮扶基地,带动43户低收入农户增收,户均年纯收入达20万元,“他们有的在城区买了房,有的买了小汽车,还有的进行了扩大再投资。”
陈文杰观察孵化的幼鹅。 象山县委统战部供图
在共同富裕赶考路上,象山白鹅正发挥出其最大效应。而在其背后离不开新农人们的创新与付出。
从学校毕业后,陈文杰子承父业,发现彼时的象山白鹅养殖模式较为单一、传统。
“要想靠养鹅致富,必须走规模化和创新之路。”尽管当时家庭经济拮据,在陈文杰的劝说下,他和父亲还是设法筹款养了28羽种鹅。
此后,他把每年赚到的钱全部投入购买种鹅,使种鹅数量逐年增加。到了第4年,他饲养的种鹅达到了300羽,年收入超过2万元,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万元户。
1997年,陈文杰陷入了种鹅养殖的另一个瓶颈,“种鹅一般采用人工配种,虽成功率高,但耗时耗力,成本太大,而自然配种的成功率又偏低。”
2003年,他在当地农办的指导带领下率先应用了人工孵化技术,办起了孵化厂,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饲养劳动力,而且孵化率达到88%。
如今,走进陈文杰的孵化场,可以看到一只只黄色绒毛的小鹅在鹅箱里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嘤嘤”叫唤。
“一个孵化箱可同时孵化7000枚鹅蛋,30天时间,90%左右的鹅蛋能成功孵化。”据陈文杰介绍,这些幼鹅都“名花有主”,基本落地三个小时内就坐上卡车奔向周边地区,距离远一点要搭飞机走,就会多停留几个小时。
科学的饲养技术与管理,让陈文杰找到了突破原有几乎饱和的养殖规模路子,种鹅数量再一次步入了逐年增加的轨道。
陈文杰养的象山白鹅。 象山县委统战部供图
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陈文杰已拥有4个养殖基地,占地100余亩。
“大白鹅不仅能‘下金蛋’,还能唱好共富曲。”陈文杰积极发挥新乡贤的带头作用,不仅做大做强白鹅产业,同时也带动象山县内农户共同富裕,让一批养殖技术过硬却无力购买种鹅的农户走上规模化养殖道路,顺利实现“农户增收公司增效”的双赢结果。
2020年,象山县委统战部启动“石榴籽”·白鹅产业项目,凝聚该县“同心工作室”的陈淑芳、陈文杰等党外知识分子力量,依托“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的工作模式,以专业所长助力共同富裕事业。
而这也让陈文杰找到了事业发展新目标,不断寻求多方合作,让白鹅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以橘树下养鹅为例,陈文杰与宁波市农科院合作,因地制宜让象山“红美人”柑橘和象山白鹅两大产业有机结合,探索“橘树+”立体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更好地拓展空间、利用资源,提高生产者的综合效益。
据陈文杰介绍,橘树下养的象山白鹅,70多天就能长到4.5公斤,在市场上至少能卖24元/公斤,“除去鹅苗和一些饲料成本,两个月养一只鹅能带来50元的利润。”
“一定要坚持地理标志推动品牌化发展道路,做强白鹅加工产业,建起一条贯通白鹅全生命周期的致富‘金光大道。’”陈文杰如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