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3721个字,预计阅读需11分钟▼

今年5月18日,2021年广东青年普法志愿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启动,全省各地积极响应,制定方案计划。东莞市法学会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将2021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与常态化疫情依法防控、全面依法治市实践、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积极举办各类法律咨询、法治讲座、法治宣传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为法治东莞奠定更坚实的群众基础,使法治更好地成为东莞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闪亮名片。

东莞市法学会秘书处负责人王楚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自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开展以来,东莞市法学会以基层需求为导向,以百姓受惠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和资源,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经验。

紧密联系企业 打造普法新阵地

王楚表示,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广大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推动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了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东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东莞市法学会充分发挥法学法律专家学者荟萃的优势,通过送法上门、“进厂讲法”,开展“以法兴企”文化沙龙活动等,将工作触角积极向基层延伸,为企业提供以法律为主线,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调动广大企业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创业创新、服务社会。

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益电子”)是位于东莞市的一家企业,该企业在东莞市法学会和东城街道法学会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不仅多次参加“以法兴企”文化沙龙活动,还把依法治企工作列入企业总体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坚持普法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点面结合、整体推进,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与全体员工的民主意识、法治素质,成为地区及行业的普法标杆。该企业深耕法治文化建设以来,企业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劳资关系更加和谐,发展势头也更加强劲,于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企业。

东莞市东城街道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卢淦泉表示,目前,东莞市已有422家企业获评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法治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助推经济腾飞的“东莞密码”。

深化中立法律服务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诉求多元化,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压力也逐渐增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中立法律服务社,运用第三方力量,探索法学会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子,以“中立、公益、客观、专业”为宗旨,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为群众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理性表达诉求。

东莞市法学会自2016年底推动成立中立法律服务社以来,已陆续在东莞市部分法院、检察院和东莞市信访局及全市33个镇街、22个基层法庭设立62个服务站(点)。截至2021年10月,全市中立法律服务社累计受理各类咨询案(事)件27231件,服务群众45687人次。

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大岭山法庭自设立服务点以来,省、市、镇三级法学会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以诉调对接“1+2+3”机制(即1个诉调对接中心,线上线下2个调解平台,专职调解、律师调解、特邀调解3大调解队伍)为依托,持续深化中立法律服务,多角度多层面开展多元解纷,推进诉源治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累计参与调解案件3741宗,调解成功2707宗,调解成功率72.36%,有力维护辖区社会和谐稳定,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大岭山法庭服务点吸收了一批包括大学教授、高级教师、政协委员、心理咨询师和律师等在内的专业特长突出、社会阅历丰富、社会责任感强的人员作为值班服务人员和特邀调解员,在东莞市首创特邀调解员团队工作室。并与辖区23个村(社区)签订诉调对接框架协议,进一步拓展中立法律服务的范围。

2021年7月,大岭山法庭多元纠纷化解中心挂牌成立,进一步整合辖区范围内的调解资源,为中立法律服务的扩展纵深奠定基础。

“中立法律服务与诉调对接中心有机融合,借力线上线下2个平台,联结带动3大调解力量,多点发力并形成合力。”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大岭山法庭副庭长陈波说,中立法律服务社作为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的社会组织,以第三方的身份,帮助群众和企业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分析问题,更容易取得群众信任,具有更强公信力。

创新探索“法律服务+

心理咨询”工作新模式

为了做到服务“零距离”,当好“有心人”,给群众提供更精准、更优质、更专业的服务,东莞市大朗镇法学会依托大朗镇多元化解平台,将心理咨询引入法律服务工作,打造出全市首个镇一级心理咨询室,推动“法律服务+心理咨询”双向调解新模式:借助东莞中立法律服务社平台,成立服务站,通过购买律师服务驻点提供法律服务;同时,与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合作,以党建共建和购买服务的形式搭建心理咨询室。

“该模式以开展普法宣传和落实心理帮扶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可以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切实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大朗镇法学会秘书长曾辉介绍,工作人员在接访过程中,仔细聆听当事人的生活烦恼,耐心解答当事人的法律困惑,一旦发现上访者思想偏执、情绪激烈,可能存在诱发其上访的深层次潜在问题,就及时引导上访者到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疏导和咨询服务,有效安抚当事人情绪,避免矛盾升级或引发新的矛盾纠纷,让当事人“控得住情绪”“听得进法律法规”,提高调解工作效率。

在做好服务的过程中,大朗镇法学会还积极探索心理咨询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于2020年成立了大朗镇“心灵守护者”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从单纯的服务提供方转化为咨询力量的孵化基地,推动28个村(社区)、全镇各中小学、企业等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站点,持续加强心理服务宣传推广,消除群众对心理咨询的刻板印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时,大朗镇法学会还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并在东莞市心理咨询师行业中积极动员,引导心理咨询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并由广东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为志愿者提供一系列专业心理培训课程,开展每月一次的案例分析与个人成长督导,不断加强专业心理咨询队伍能力建设。目前,已经成立了一支拥有52名志愿者、11名专业咨询师的志愿者队伍,解决了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构建全员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大朗镇法学会整合各单位、村(社区)力量,在不同领域提供多元化心理服务,推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各村(社区)及单位加强对辖区居民、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此同时,还在各村(社区)、广场、学校等人流密集处全面开展心理宣传与教育,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构建理性平和、乐观积极的社会氛围。今年以来,开展了心理咨询宣传下社区、信访干部心理讲座、小候鸟心理绘画等活动,服务群众300多人。

成立志愿服务队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东莞市塘厦镇法学会联合镇司法分局成立“南粤春雨”普法志愿服务队和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努力吸纳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青年普法志愿者参与到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中,为基层行活动顺利推进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为了夯实志愿服务基础,塘厦镇制定了《塘厦镇“南粤春雨”普法志愿服务队工作制度》和《塘厦镇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工作制度》,成立以塘厦镇司法分局局长、团镇委书记为总队长,普法成员单位工作人员、律师、社工以及高校学生为队员的普法志愿服务队。以“党员先行”带动社会力量、专业人士和青年骨干参与,升级志愿服务队服务内容和服务清单,推动青年普法志愿服务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为法治文化基层行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同时,利用“i志愿”服务平台,发动青年普法志愿者参与酒驾、禁毒、扫黑除恶、电信诈骗等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成立青年普法宣讲团,组织法治宣传讲座、录制普法视频。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党员志愿者常态化下沉驻村接访室和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程参与疫苗接种和大型核酸检测志愿服务,通过法律咨询、现场调解、心理疏导、发放疫情防控指南的方式,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疫情防控中。此外,还开展了多项专题讲座、培训会等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企业员工、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提升志愿者服务的活力,塘厦镇根据青年普法志愿者的工作特点,制作了统一的志愿服务队专用蓝马甲、遮阳帽、普法宣传包等独具司法行政特色的志愿服务用品。利用原创制作的“塘塘”“贝贝”司法行政卡通形象,制作动漫互动人偶、法治动漫、微视频作品以及普法文创产品,提升青年普法志愿者工作亲和力,为志愿服务注入青春活力。

此外,塘厦镇建设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设置“模拟法庭”普法课堂,成立“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法律援助联络点,助力青少年普法和维权工作。同时积极开展重点群体普法宣传教育,开展预防校园欺凌、“以案释法”分享会等法治专题讲座和宣传活动,有效打通了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