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科技人员扶贫记
通讯员 王清博 记者 马爱平
走乡镇,串村屯,问题探讨,一线指导……三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师孙永峰,技术扶持大安市龙沼镇农民养鹅合作社,将其松散的养鹅经营模式经规范后踏上了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道路。
在没有吉林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之前,孙永峰就想从专业角度让养鹅业发展得更好。有了“三区”项目支持以后,孙永峰感觉责任感更强,意义更加重大,为自己能够选择以这种方式服务于农业生产而高兴。
大安市是吉林省边远贫困地区,该区域草场大,发展养鹅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在多年的一线工作和调研中,我发现大安农民对养鹅技术的渴望。然而,自繁自养、靠天养鹅依然是养殖的主体形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大安市养鹅业的快速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极不相称。如何才能提升养鹅经济效益呢?”孙永峰进行了考察。
孙永峰将目标锁定在了大安市乃至吉林省的养鹅业的重镇——龙沼镇。龙沼镇年出栏商品鹅40万只,但限于鹅业发展规模小,技术人才储备更为稀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重要的就是为当地培育懂养鹅技术的乡土人才,增强区域自身的造血能力。”孙永峰说,他以“养好鹅,先育人”的准则,开始了“抓典型,树典范”培养“造血”功能的第一步。
高玉琴是当地一位懂鹅种蛋孵化技术的女能人,有着30年的养鹅经历,在当地养鹅界有一定影响力,但多年来生产规模和经营水平没有起色。
“孙老师建议我们组织并筹划建立起养鹅专业合作社,采用‘良种+良法’的推广示范理念,从养殖技术环节的关键点‘种、料、病、管、舍’到全产业链条的‘产、加、销’入手,重点技术扶持鹅业合作社和养鹅大户。”高玉琴说。
如今,这些合作社和养鹅大户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电话咨询+QQ群+微信群”,建立了“有物、有影、有声”的空间立体技术示范体系。
经10年间的技术扶持,高玉琴从原来的鹅种蛋孵化散户,发展成为集“种鹅养殖+种蛋孵化+商品鹅养殖+商品鹅回收”的专业养鹅合作社的带头人,种鹅存栏3万只,鹅舍建设成了标准化水平,孵化能力达到年30万枚种蛋,带动当地62个大户开展商品鹅规模化养殖。
孙永峰总是遍访龙沼镇周边的养鹅户,开展养鹅技术指导、防疫防病技术等大量工作。以技术传播、走访调研、解决困难等方式接地气,进村入舍面对面访谈、心贴心解难事。深入联系养鹅户,通过引进技术、技术培训、电话咨询及科学资料发放等,把群众的困难解决在一线。
目前,孙永峰为农民带来科技成果10余项,开展规模化培训班12期,培训人次500余人次,培育乡土养鹅人才50人,发放科技图书及养鹅资料5000余份。“他成为了农民养鹅业上的‘指路人’、服务养鹅户的‘实在人’、脚踏实地的‘干事人’、帮民解困的‘贴心人’、科学发展的‘领路人’。”农户说。
孙永峰已两次获得“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的支持,“这样会让自己能够更好更系统的服务于民。”孙永峰说,这既是荣誉更是动力。(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