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黔江区金溪镇山坳村又迎来了一位科技特派员——市蜂业专家服务团成员、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养蜂专家程尚。
5天时间里,程尚不仅为当地群众免费发放了10群中蜂,还为200多名蜂农开展了科学养殖中蜂的技术培训。
“产业扶贫,科技先行。我们特别欢迎这些科技特派员。”金溪镇负责人向重庆日报记者介绍,去年以来,先后有两名蜂蜜专家来村里把脉会诊。
山区现状——
传统方法养蜂,经济效益不高
今年37岁的程尚是蜂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从事养蜂研究已有9年。今年3月,他被选聘为我市科技特派员,负责联系黔江区金溪镇山坳村。4月,又被聘为全市养蜂专家服务团队成员,参与开展全市蜂产业扶贫工作。
第一次来到黔江区金溪镇,程尚就发现了当地一个现状:尽管当地蜜源条件良好,但乡亲们还是采用老式饲养方法养蜂,养殖中蜂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高。
以该镇山坳村为例,这里有贫困人口有369人,其中就有56户为养蜂户,饲养了约400群中蜂。去年,平均每群中蜂仅产蜜7斤,每斤卖价约为100元。
如何帮助蜂农产生更大的效益?为此,程尚结合各村实际,在“因地制宜”上做足了功课。
近期,他和全市养蜂专家服务团成员一起,结合市畜牧总站全市养蜂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秉承“发放蜂群到户、统计信息在册、技术服务到位”的原则,采用“发放蜂群、培训技术、引领带动”的方式,深入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开展多次技术培训。
专家课堂——
课上教授理论,课后现场指导
程尚经过多方调研和协调沟通,联合黔江区科委、区畜牧局、金溪镇政府和黔江区佩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道,组织了金溪镇200余名蜂农聚集一堂,开展现代中蜂饲养管理技术专题培训。
课堂上,程尚精心准备了通俗易懂又简单直观的图文PPT,重点教授蜂农学习新式养蜂方法。一方面,号召大家从传统的圆桶养蜂逐渐向新式养蜂过度,实现养蜂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教授蜂农学习检查蜂群、过箱、调脾、合并蜂群、人工育王等养蜂基本管理技术。
课后,程尚还受邀专程前往蜂农家现场教学,帮助蜂农解决了蜂场地址的选择、蜂群的摆放和安置、蜂群越冬准备等养蜂难题。
山坳村三组的贫困户刘小波夫妻除平日务农外,还养了两桶中蜂,每年卖蜂蜜收入约1500元。
在培训班上,得知新式的养蜂设备与方法可养更多的蜂群,每群蜂可以产生传统养殖方法两倍的效益,刘小波免费领到了市畜牧总站发放的方框蜂桶及中蜂后,赶紧邀请专家到自己家中实地指导。
“这种新式的方框蜂桶,真的比老式的圆桶方便多了!我要赶紧跟专家学到技术,把蜂群规模发展起来。”程尚送去的新式蜂箱令刘小波夫妻赞不绝口。在仔细请教了养殖方法和管理方法后,他还留下了程尚的电话,要求报名参加市畜牧总站即将举办的养蜂扶贫实践培训班。
产业规划——
深入贫困乡镇,规划“甜蜜产业”
“黔江区金溪镇仅仅是我们开展服务的一个点。”程尚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自从加入科技特派员和全市养蜂专家服务团后,他先后到万州龙驹镇、石柱中益乡、秀山隘口镇等、丰都三建乡等地开展了服务。
下一步,市畜牧总站还将从山坳村等贫困村挑选出有一定养蜂经验的学员,集中到一个中蜂养殖扶贫示范场,开展冬季蜂群管理实践学习。届时,蜂场老师与这些学员“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大家切实掌握科学养蜂操作技术要领。
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景开旺介绍,目前,总站牵头选派出像程尚这样的科技特派员,与全市开展蜂业相关研究、推广和实践的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以及部分蜂业企业(公司及合作社)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一起,组建了重庆市蜂业专家服务团。
服务团以“科技助力精准脱贫”为主题,以蜂业科技成果转化、蜂业实用技术推广、农民技能培训为抓手,正活跃在我市各个贫困村的脱贫攻坚一线,助推贫困地区农户脱贫增收。今年以来,已开展扶贫工作200余次。
他表示,如今,我市养蜂产业基地示范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养殖中蜂的科技含量正稳步提升,不少贫困群众走上了发展蜜蜂产业的脱贫道路。
文记者汤艳娟实习生毛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