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发病突然,病势迅猛,呈地方性流行①。我县于1997年6~9月发生过牛流行热病,呈地方性流行。到2013年的6~9月又发生该病,主要见于喀斯特山区,呈零星散发。该次病主要在3~5岁的青、壮年黄牛发生较多,水牛与犊牛发病较少。笔者自2013年7~9月,共出诊牛流行热病1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全部治愈,收到良好效果。现将该病的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 流行特点
该病多发生于夏末秋初,雨量多和气候炎热的6~9月。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此外,吸血昆虫的叮咬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2 病理病因
夏末秋初,时雨时阳光,炎热与潮湿交替,昼夜温差明显,蚊蝇盛行,畜体易受到风寒暑热的刺激,加上蚊蝇叮咬,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导致该病容易发生。
3 临床症状
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2℃,稽留,皮温不整。病畜精神沉郁,鼻镜干燥,口角流长线状或泡沫样涎液。食欲减退或不食,反刍停止。鼻腔多见浆性分泌物,少数有咳嗽。病畜不愿行走,有的可见阵发性肌肉震颤。
4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和点状出血;肺肿大,间质性气肿明显,切面流出暗红色带泡沫状液体;全身淋巴结充血,肿胀或出血。有的网见真胃、小肠黏膜呈卡他性炎或出血。
5 诊断
本病发生于6~9月,发病突然,病牛高热稽留,呼吸困难,流浆性鼻液,咳嗽,不愿行走,喜卧等症状。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作出初步诊断为牛流行热病。
6 治疗方法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抗菌消炎,防止继发感染,恢复胃肠功能为治则。
6.1 西药治疗
抗菌消炎,防止继发感染。
头孢噻呋钠0.4 g,黄芪多糖40 ml,反刍开胃针40 ml,20% 复方氨基比林30 ml,混合一次性行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2d。
6.2 中药治疗
制止瘤胃臌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灌服白糖蚯蚓水300 ml ,酸菜水或酸笋水250~400 ml ,一次灌腹,一剂即愈。
6.3 预防
该病无疫苗,预防主要采用药物对疫区同群牛进行注射,防止大面积扩散。使用的药物以抗菌消炎,解热镇痛为主,辅助用增强机体免疫力,()益气固表的药物。
7 病例
(1)2013年8月16日,畜主黄某电话求诊,诉一头体重约300kg大黄牯牛,两天来草不吃水不喝,不愿走动,肚胀,不回嚼。要求兽医站派人来给病牛进行诊治。笔者接到电话后于2h内到场,经检查:病牛腹部臌胀,左腹较为明显,精神沉郁,头低耳耷,不愿行走;测量体温为40.2℃,触诊皮温不整,口流黏液,鼻镜干热,不反刍,食欲废绝。根据发病季节和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牛流行热病。于是叫畜主挖来鲜蚯蚓150g,加入白糖70g,混合经半小时溶解后,加入清洁冷水150 ml、酸笋水400ml灌腹。同时用西药:头孢噻呋钠0.4 g,黄芪多糖40 ml,反刍开胃针40 ml,20% 复方氨基比林30 ml,混合一次性行肌肉注射。3h后,病牛精神有所好转,鼻镜潮湿,开始反刍,有食欲,吃些青草。第二天,再西药注射一次,痊愈。
(2)2013年9月18日,畜主姚某前来兽医站求诊。主诉家养的一头大黄牛不吃草有两天了,睡在地上赶不起来,请求派人治疗。笔者和一同事随畜主前往,见病牛临床症状表现为卧地不起,清神沉郁,鼻镜干热,不反刍,强行站立后躯摇摆,肌肉阵发性震颤,体温升高达41.7℃。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诊断为牛流行热病。治疗方法与病例(1)相同,第二天痊愈。采用此方法治疗牛流行热病,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8 治疗体会
(1)西药头孢噻呋钠具有杀菌能力强、抗菌谱广,对无名高热、反复高热等具有独特疗效;黄芪多糖能抗毒杀菌,直接抑制病毒增殖并控制继发感染;反刍开胃针具有开胃健脾,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胃肠道蠕动,迅速恢复反刍功能之功效;复方氨基比林则有解热作用强而持久的功效。因此利用这4种药物配伍治疗牛流行热病,具有解热、解毒、恢复胃肠功能等独特疗效。
(2)中药白糖蚯蚓水方中的白糖能将鲜蚯蚓迅速溶为蚯蚓泥,以致蚯蚓中的药物成分游离出来,充分发挥其药理效果,蚯蚓泥中的脂肪酸类能迅速降低瘤胃内小气泡的表面张力,使气泡中的气体随气泡破裂而散出,另外脂肪酸类还具有较强的制酵作用,并能刺激瘤胃加速蠕动以排出气体。酸菜水能软化胃内容物,改善酸碱环境,增强瘤胃内微生物的活动能力,从而刺激瘤胃加速蠕动,促进反刍,恢复病牛食欲功能,以此增强病牛的抵抗能力,达到治病效果。
(3)做好牛流行热病的预防注射工作,确保本病流行时牛有足够的免疫力。
(4)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栏舍及周围环境卫生,驱杀蚊蝇,定期消毒。
(5)一旦发病及早诊治。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切勿延误病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