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深圳从最初的327.5平方公里生活着31.41万人的“弹丸”之地,生长成了一座在1997平方公里土地上承载着1343.88万人口(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正如《深圳故事:经济社会与环境转型》一书中,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迈穆娜·穆赫德·谢里夫(Maimunah Mohd Sharif)在序言里写道的那样,当前世界超过半数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城镇化已成为重要课题。“深圳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功故事,其发展经验值得全球其他新兴城市和经济特区借鉴。”
深圳城市规划一直前瞻性地考虑人口、资源、空间和基础设施承载力,引领着深圳一次次地穿越发展周期,最终成就了值得全球借鉴的高密度超大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40年先试先行
不断穿越城市发展周期
1986年,深圳有了第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2000)》(简称《1986版总规》),1986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一个以特区为空间的规划单元,确定了富有影响力的带状组团结构,打破了摊大饼模式,适应了深圳经济特区起步发展需求。在这一版规划中,在特区人口不足30万的情况下,前瞻性地基础建设规划按120万人校核,并自东向西布局了罗湖、蛇口等六个功能不同又互为补充的组团,对未来的城市需求做了弹性空间的准备。时至今日,仍影响深远。
正是从1986年起,深圳每十年就会编制一版城市总体规划,1986年(弹性规划)、1996年(全域规划)、2010年(转型规划)明确将轴带组团结构作为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为当前的城市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引领了高密度超大型城市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深圳在土地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也有效支撑了城市高快速发展,推动了全国土地制度改革。深圳是全国最早启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城市,1987年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2001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土地交易有形市场;1992年、2004年先后在原特区内、外实施农村土地“统征”、“统转”,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农村建制的城市。2012年以来,深圳步入存量发展阶段,为解决发展空间问题,原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政府联合批复深圳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将深圳确定为全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拉开了新一轮土地改革的大幕。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破解深圳城市发展中空间难题的同时,也在产业空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集约利用资源等多维度上对全国具有示范价值。
就这样,深圳一路走来,从最早的6组团到当下的城市空间格局,产业从加工贸易经过了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再到进入创新驱动、智能化的经济时代,规划引领着城市从一个个发展困局中突围,实现向下一个周期的穿越和迭代。
从规划到实施
智慧化、精细化城市发展之路
地理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曾经在《操作系统:智慧城市的GIS担当》报告中这样介绍,“智慧城市就相当于对城市进行可视化三维的重建,现在的效率是十年前的10倍不止。”
这个效率得益于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据悉,郭仁忠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进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研究,出版了该领域国内最早的理论专著《空间分析》;90年代后期,他在深圳主持建成我国最早的基于GIS技术的大型分布式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引领了全国的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郭仁忠曾在受访时表示,“自己是深圳培养出来的院士,80%以上的成果都是在深圳产生。”
深圳作为5G之城,屡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排行榜中名列榜首。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前端环节,在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说,《1986版总规》当中对于人口规模很难做到心里有数的话,那么现在的城市规划在大数据的指引之下,能够实现“数”中有数。
规划部门通过定期获取多个部门政务管理数据,联合企业获取实时通信数据,通过爬虫获取互联网开源数据等,形成管理、人口、交通、互联网等六大类城市运行大数据,作为规划大数据应用的数据底板。例如,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对人口分布及活动进行动态分析、发现深圳在各行政区域内部发展的组团,从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叠合人口、建筑数据分析住房形态与职住关系,从而促进职住平衡;通过对出租车GPS、货车GPS运行轨迹、停车场车牌识别系统等了解交通出行大数据,从而推动城市交通的改善……
不仅如此,针对规划实施率、规划传导等问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跟区政府合作,充分发挥局区合作共建优势,构建规划传导实施体系。正如日前,龙岗区龙城、坂田、布吉等多个街道13所学校顺利完成交付正是一次局区合作构建规划传导实施的创新实践。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局长严震宇表示,为解决龙岗区公共基础设施供需矛盾的难题,依托龙岗区大数据平台,为公共基础设施供需测算提供精准的人口数据;将计划供应项目纳入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引导发改部门投资计划立项、规资部门土地供应、更新整备部门土地清理工作,保障资金与土地供应的一致性。
在龙岗区,不仅是教育,医疗、文体、消防等均实现了多方式查询、多维度统计、多角度展示等功能。“当前还在研究建立实施评估、供需预警、靶向推送等功能模块,争取最终实现公配现状及规划供需情况‘一键计算’、土地供给方案‘靶向推送’。”严震宇说道。
一条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的城市管理治理新路,正推进公共项目从规划到建设的有序衔接。
2035年蓝图
以人为本缔造民生幸福标杆
人四十而不惑,40岁的深圳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很笃定。深圳的战略窗口期已经被再次打开,“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已经在战略上为深圳的未来建立了清晰的坐标、目标和路线图。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王幼鹏在做客《民心桥》节目时这样说,“当前,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集全市之力,高质量编制《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全面落实先行示范区提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五个‘率先’任务,努力描绘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空间蓝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大方面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首先,谋划更有温度的居住空间,实现住有宜居。2035年,居住用地比例将提高至25%,住房总量达到7.2亿平方米以上,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新增建设各类住房170万套以上,其中公共住房不少于100万套。居住空间将合理布局,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打造,引导居住空间与区域产业、交通在深圳都市圈范围协同布局。城中村居住品质得以改善。通过综合整治,消除隐患、完善配套,逐步把城中村改造成为现代化的城市社区;以收购或长租的方式将其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成本相对低廉的住宅空间。
此外,2035的深圳,将拥有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将更和谐共生,更丰富的绿色空间,更生态游憩网络,实现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
统筹:黄璐 文:黄璐
图片:深圳市规自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