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的校园文化建设,经历了认知、探索、创建、发展的历程。从以“净化·绿化·美化”和“学园·花园·乐园”为载体,到以“新农村教育”为发展方向,推动学校文化“一校一品一景”的创建工作,再到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创建美丽校园、快乐校园,从校园物质文化打造到学校精神内涵凝练,创建幸福校园、文化校园。我市通过统分兼管、收放融合、分步推进,科学地引领学校实施学校文化建设。
行政推动,实行专业引领
为全面深入开展这项工作,市教育局实施行政推动和专业引领双结合,专门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工作咨询委员会,各司其职。校园文化创建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规划、指导、督查、协调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同时,市教育局还要求各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规划、方案、制度、人员、经费、考核全面落实,最后由市局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全方位督导考核。
2016年,我市启动了“快乐校园”建设活动,从净化、绿化、美化“三化”着手,致力于办公室、教室、寝室等“五室”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共有53所学校创建了美丽校园;2017年以来,我市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在于挖掘培植学校内涵文化、精神提炼,通过“三风三节”活动的开展,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凝聚和总结学校办学特色,培育我市首批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同时余下的38所学校全部成功创建“美丽校园”。
从物质文化到精神内涵提炼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市教育局致力于打造精致校园,要求学校在整合、挖掘学校原有景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校园环境建设。如石桥头幼儿园利用废旧材料,设计不同主题的大环境和区域布置,美观、实用又节约;大溪小学的铅笔广场、紫藤花园,色彩明丽、活泼又典雅。
在课程文化建设上,市教育局借助省、地精品课程评比平台,积极鼓励各校挖掘资源,开发实践活动课程,丰富校园文化。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共开发实践课程650多门,其中省级精品20余项、地市级60余项、市级300多项。
从“美丽校园”到“育心空间”升级,从打造环境到关照学生、教师的内心,我市在校园文化创建上呈现出了不同“气质”的温岭校园模式。
积淀学校历史型。比如,新河中学就充分挖掘校园历史内涵,打造八大主题文化景观,提出“因你而走向远方”的办学思想;方城小学,沉淀百年的建校历史,以红色民国风的建筑,以时间为主题的长廊,建造了一个学习综合体,通过项目式学习,重新定义学校的功能教室。
整合地方资源型。比如,潘郎小学利用火车站站前地理优势,在校园内建设了以动车文化为主的童创中心,形成了以科技建设为主的校园文化特色;太平小学东部校区以东部新区建设为契机,从风车引发思考,建立“翼”课程文化;坞根红军小学以红十三军精神为核心理念,设计红色教育文化。
共建主题场馆型。比如,三星小学与市水利局合作,创建真像馆、水文教室,开设节水教育课程;新河镇中与市科技局合作建立地震科普馆,开设防震减灾生命教育课程。
传承非遗文化型。比如,松门小学的海洋剪纸和创意手工;石塘中学的大奏鼓;石桥头中学的越剧文化。
定制课程空间型。比如,九龙学校以品格培养为目标的庭院设计,随时随地的阅读环境,“小铺、秀场、沙滩、银行”各种课程实践空间,加上“三行体验”整合课程;石桥头小学的“石桥小镇”研学课程。
工厂、商店、场馆、课程、非遗、动车……任何一种元素在校长眼里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并将它们很好地进行了整合、利用,形成特有的“温岭模式”,这也是我市的校园文化的亮点。
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市教育局在全市营造多彩的文化活动氛围。每年常规举办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会、文化艺术节、中小学生书画赛、科普活动等体艺、文化活动。同时,也要求各校相应地开展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活动,以活动来丰富学校的文化。此外,我市还以建设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抓手,通过部门联合、项目开发、区域推动等模式,进一步打造特色文化。
本文摘自《温岭日报》2018年12月27日第二版《教育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