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

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

我们携手擦亮星辰

自今年原创频道举办征文(散文)大赛以来,与多家文学期刊开展合作,合力推介比赛获奖作品和原创频道品牌栏目《本周之星》作品,成为中国作家网关注培养原创作者队伍的又一项创新性举措。本期《文学观澜》邀请目前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的部分文学期刊和文学内刊编辑,共同探讨合作启动前后的思考与启发。

——编者

新 闻

同声合唱 协力赋能

——中国作家网联合多家文学期刊推介优秀原创作品

杜佳

2020年,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自创办“本周之星”栏目伊始,便成为原创作品文集《灯盏》的主要稿源,当年所有“本周之星”栏目推出的原创作者作品都收入文集。这一举措着实鼓舞了不少原创作者的心,增强了他们继续驻站创作的凝聚力与信心。与此同时,我们意识到,一本文集的容量始终是有限的。随着注册原创用户和上传作品数量与日俱增,拓展选拔推优、激励创作的途径越来越成为原创频道乃至网站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1年,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首次举办征文(小说) 大赛。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了解到网站原创作者的创作状态,壮大了原创作者队伍。赛后,为了进一步明晰网站原创作者的所想所需,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创作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原创频道面向所有参赛获奖者33人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基于此次调查统计数据形成综述,梳理总结了经验和问题。

由问卷反馈我们注意到,受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一项诉求,即“在网络平台发表以外,希望作品有机会被推荐发表在文学期刊上”。由此我们判断,尽管网络、新媒体等途径已经成为内容传播大势,但纸媒具备的权威性及其发表承载的仪式感仍是无可替代的。尤其对于文学艺术等更强调原创性的内容门类来说,看到亲手写就的文字呈现于纸端书页,仍然是绝大多数创作者心中的梦想。

基于上述考量,2022年,我们在组织征文(散文)大赛的过程中制定了赛后与更多文学期刊、文学内刊合作,共同推介优秀获奖作品的工作策略。《散文选刊》《诗选刊》《天津文学》《大江文艺》等多家文学期刊开辟专栏或专版刊发推介获奖作者作品;这一动议还得到了中国作家网广大驻站内刊的积极响应。《梵净山》《秦都》《金城》《淠河》《温州文学》《府州文苑》《科尔沁文学》等十余家文学内刊陆续开辟专栏或专门版面,不遗余力展登获奖作品。不仅如此,目前已经建立联系的多家文学期刊和驻站内刊进一步明确意向,合作将不仅仅止步于刊发征文获奖作品,未来将继续可持续机制,长期从原创频道常设栏目“本周之星”作品中择优选刊推介。

纸刊也好,互联网乃至更新兴的媒介也罢,真诚期待我们充分发挥各自优长,深入实践媒介融合,共同守护文学理想,造福更广大的写作者。

编 辑 谈

媒体融合拓展文学空间

桫椤(《诗选刊》杂志主编)

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

《诗选刊》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文学传媒环境发生革命性变化,诗歌的创作传播形成了新的机制和生态。在以印刷媒介为主的时代,诗歌被称作“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写诗是有难度的创作。进入网络时代,诗歌变成了大众文体,人人能写、随写随发,写作群体迅速扩大。作为诗歌刊物的编辑,突出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一是新诗原本就很自由的文体规范几乎都被取消了,除了分行这种形式上的标志外,已经很难再找出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区别的、可辨识的内在审美特征。这意味着评价诗歌的公认标准丧失了,客观上使当代诗歌的精品化、经典化之路受阻。二是加剧了以网络为发表空间的大众化写作与以文学期刊为主要阵地的精英化写作之间的分歧,刊物如何平衡处理这种关系是个大难题;同时,又由于标准不明和数量庞大,选出读者认可度高的“好诗”更是一个极难达成的目标。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使本来就存量不足的文学期刊资源更加紧缺;另一方面,文学期刊的权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了,没有在刊物上发表的诗作未必就不好,已经发表的诗作被质疑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根据办刊定位,《诗选刊》以刊发文学刊物和网络上发表的优秀诗作为主,好中选优二次传播,实际上做的仍然是诗歌经典化的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刊物要想更好地服务诗人和诗歌读者,尽最大可能在可操作层面上提升选稿质量和拓展选稿面,并扩大优秀诗作在公众和文学层面(而不只是诗歌圈)的传播范围,只能走跨界融合、破圈发展的路子。杂志不仅既要跨媒体圈,也要跨文类圈;既要关注文学刊物上名家大家的新作,更不能忽视人民大众在网络上的创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尽量减少“遗珠之憾”,从而推出更多更好的诗人诗作。这不仅是文学界和诗歌界的要求,更是社会对文学刊物的期待。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诗选刊》决定与中国作家网开展战略合作。自今年三月份签署协议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我们联合《青年文学》,三家共同开展了“时代的旋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诗歌征稿活动,在诗歌界唱响主旋律,《诗选刊》从第九期开始头条就是征稿活动的专栏。同时,从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本周之星”栏目和“每日推荐”中选择诗作,在《诗选刊》开设了“中国作家网诗选”栏目,通过网站和杂志协同工作、协调联动的方式,把网友们的优秀作品以不同的形式、面向不同的读者圈层展示了出来。这些活动发挥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不同的优势,等于是强强联合,所以无论在诗歌传播还是鼓励和引导创作方面,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读者和诗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肯定和赞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展了文艺空间。诗歌乃至所有文学体裁的创作和传播如何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虽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仍然需要探索有效的路径和方法。这其中,不同的文学媒介平台走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优势互补,显然是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

同声合唱

任玉翀(《散文选刊》编辑)

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

《散文选刊》

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征文(散文)大赛圆满结束后,《散文选刊》第9期对获得一等奖的5篇作品进行了转载,这些作品最初在网上出现,最终落在了印刷成为实体书的纸上。红山飞雪的《瓦楞草》以只能生长在屋顶上的瓦楞草为主线,串联作者所思所想,兼在娓娓的叙述中怀念母亲。既有抒情,又有议论,采用“以草喻人”的手法将草的处境和人的命运互为经纬地构成网状结构,底色则是作者略带感伤情绪的人文关怀。李慧的《农具的秘密》选用了重要的农事节点,夏日的割麦、秋收后的耕地等劳作场面被写得极具油画质感。父子一同耙地的情形令人想起臧克家的《三代》,但本文作者笔下呈现的却是希望、力量和未来。杨秀廷的《在尘世歌唱》把民歌称作“心灵作物”,当地居民世世代代浸润在民歌的熏染中:砍柴郎在山中与歌声相伴,多情女用民歌表达融融的爱意……文章写出了人性美好的自由状态,也写出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真诚渴望。梦蝶书生的《远去的村河》写记忆中位于河边的村庄,苇丛、茭白、抽烟的男子和靓丽的女子和谐地勾勒出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之美,作者还将感性的生活经验上升至哲思层面:心中的河是“永远的希翼和梦想”。曹洁的《耳窑:河流生长的耳朵》带有显著的女性特征,耳窑既寄托了莺莺燕燕的儿女情长,又呈现出端庄大气的母性意识。作者将耳窑比拟成女性,又从男女婚恋联想到“水与水的交汇与融合”,瑰丽的想象为文本增色良多,比喻新奇,行文流畅。

以上作品均表现出了较高的创作水准。翻阅其他获奖作品,如钱金利《虫子的忧伤》、蔡欣《梦有81斤重》等,也表现力不俗。常有人说当下是“全民散文”时代,本次大赛的成功和热烈程度可增添一例证。

我们注意到,大赛的参与者既有旧相识,也有新面孔,文学场域的交换更迭就是以这种方式悄然进行的。大赛期待“新发现、新体悟、新表达”的原创作品,这与我们刊物一贯提倡原创、鼓励原创、接纳原创的宗旨不谋而合。我们很乐于与天南海北的笔者们在文字中相遇,面对作品,平等交流。

但是,散文新人、好的散文被发现、被看见太难了。中国作家网正是运用了网络的传播优势设置了原创频道,将优秀作品展现在“线下”的读者面前。新世纪以来,信息高速公路加快了文学传播从传统的印刷媒介转向新兴的电子媒介的步伐,不少学者担心文学就此“死去”。但文学并不会“死去”,因为媒介融合的时代正在来临。《收获》《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在发行纸质书之外,还通过公众号等新途径发布作品,中国作家网也把一些获奖作品推广到了传统的纸媒杂志。意大利学者艾柯在《书的未来》中说:新发明总是让旧的发生深刻的变化。纸书也好,互联网也罢,我们各自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文学,并一同体验着媒介融合的红利。

真诚期待,将来有更多的机会用我们各自不同的声音,共同演绎对时代特色的文学的合唱。

文学兴盛时

王震海(《天津文学》杂志副主编)

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

《天津文学》

随着阅历增长,我对“官网”的认知在发生着转变。

“官网”顾名思义是官方的网站,有企业“官网”、政府“官网”、社团“官网”……多年前,我对“官网”的认知停留在只是“官方”发布消息的网站,因信息大多无关,我便“高高挂起”。这两年我应邀参与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部分选稿工作,便逐渐对中国作家协会的官网——中国作家网熟悉和喜欢起来。作为一个写作者和编辑,我见证了中国作家网为众多写作者带来了切实的帮助。

大概五年前的一次会上,我提出过未来电子刊物将取代纸刊。五年后的今天,我的预测虽然没有成真,但五年间,全国数百家文学期刊的公众号相继出现在全国写作者的视野里,同时,五年间各省市文学期刊的发行量亦逐步减少和下滑。社会在发生变革,文学亦与时俱进,新的文学发表样式和途径必将革命传统的纸媒和纸刊。这不光是节省成本的问题,而是新观念“逼宫”传统观念,传统观念“臣服”新观念的过程。就像几年前我还不认可电子书取代纸质书,认为看电子书除了要购买昂贵的电子设备还要再购买书目,不如直接买纸质书来得划算。但不知怎的,好像也没经过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就在这一两年间,我不但自然而然购买了电子书,还乐享其中。

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遵循的自然规律。我依旧坚信电子刊物将逐渐取代纸质刊物,原因是过去能在纸刊上一展舞姿的往往是“更专业成熟的写作者”,而更广阔的文学爱好者和写作新人只有隔岸观望的份儿。客观地想,文学之路本来是狭窄和逼仄的,而文学理想亦像优美的华尔兹圆舞曲始终回旋在广大写作者的脑海中,这种可望不可及的悖论,似乎就在我参与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选稿的过程中得到了化解。

中国作家网心系广大文学爱好者,开设了“原创频道”平台。当我接触和了解到每天有大量写作者给这个平台投稿,让我为之一振。在日常遴选过程中,我又惊奇地发现有众多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投稿的小说、诗歌、散文简直让我眼前一亮。本着职业习惯和对这些优秀写作者的敬意,我与他们建立联系,并征求中国作家网同意,把他们的好作品每期以专栏形式刊登在《天津文学》上。进步是相互激励的产物,通过中国作家网搭建的平台,我们结识了来自全国的优秀写作者,他们也反哺了《天津文学》。

《天津文学》也许只是一枚试金石,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当这些作者有一天站在名刊大刊的阵地上光彩夺目时,回顾中国作家网和《天津文学》,一定有一种激动的情绪涌动在心底。

当所有写作者都能展现自己的光芒,那一刻才是文学兴盛时。

一本刊物的眼光

徐春林(《大江文艺》杂志执行主编)

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

《大江文艺》

一本刊物的眼光就是编者的眼光。编者能决定一本刊物的命运,也能决定作者的命运。韩愈的《马说》阐述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最为精湛和精辟。千里马才能之展现是因为伯乐的发现,如若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能和驽马一样藉藉无名。因此,伯乐与千里马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发现,互相欣赏,互相砥砺。这也是编者与作者的关系,一本好的刊物是能够发现和培养作者的。

1987年创刊的《大江文艺》是水利部唯一的一本公开发行的文学刊物,也是一本关注水利题材的重点刊物。《大江文艺》的目标概括为两句话:“尽可能地把水利重大题材留住”,“多方位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

在办刊的几十年里,《大江文艺》的一代又一代编辑,守着清贫,守着寂寞,坚守着一个编者的为文初心。刘军、陈仲原、周汉华、李卫星等编辑,从创刊至今都没有离开编辑部,有些退休后依然坚持审读,这种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也就是这种无私的精神,让我更加坚定办好一本刊物的信心。

文学是开放自由的,《大江文艺》也是开放自由的。《大江文艺》不甘于选稿偏见,不局限于水利行业,而是勇敢地让文学的天空更加广阔。不仅面向全国选稿,而且在选用稿件时,更多关注的是新人,基层作者。对默默无闻能写出好作品却又苦苦无人发现无地方发表的作者,是《大江文艺》重点关注的对象。也就是因为如此,《大江文艺》有了自己的作者群,有些作者坚持三十余年用稿签投稿,即便是石沉大海依然如故。这不仅是一份信任,更是守望和依靠。

我从中体会到写作的艰难和寂寞,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失落和期盼。采用回信的形式,激励和连续刊物和作者之间的感情。以此来体现刊物的宽容和理解,以及关心和爱护。

作为《大江文艺》的新一代编者,办好刊物是责任。

2021年,《大江文艺》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与中国作家网开展合作,联合创办中国作家网作者专栏,集中刊发中国作家网的优秀原创作品。这对于《大江文艺》来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中国作家网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专业文学网站,在文学信息发布、创作交流等方面具有无可取代的权威性。原创作品通过几轮审核后可以说是优中选精,在每周大量的稿件里择优推荐,再由其中推选出“本周之星”。因纸刊容量限制,虽然每期录用到期刊上的作品有限,但编辑看稿的印象是,这些作品的水准都略高于纸质投稿的作品。

前不久,中国作家网举办的原创频道散文征文大赛作品揭晓后,2022年9期《大江文艺》本已做好了编校。收到网站推介作品后,我们还是当机立断,替换已经编好的稿件,以便第一时间保证专栏刊发作品的时效性。对于杂志来说,时间非常紧迫,编辑需要加班加点完成工作,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大江文艺》与中国作家网合力推介作品的做法给我们一点启示,我们的合作顺应了时代的变化,但最根本的还是对作品质量的追求。因此,未来我们将继续将这种良性互动坚持下去,不断发现和挖掘更多优秀的原创文学作品。

巴金先生说过,办好刊物就应该“把心交给读者”。这也是《大江文艺》的办刊眼光。

“联姻”网络新媒体 携手共建精品内刊

郭忠凯(《秦都》杂志主编)

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

《秦都》

文学内刊是地方文学的一方沃土,它的作用是发现当地文学的种子,培育它成长为好苗子,再将其推荐到更广阔的天地,使其长成参天大树。作为咸阳市唯一官方文学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的《秦都》杂志,紧跟历史潮流和时代步伐,立足千年帝都咸阳,面向全国,关注前沿作品,不断发掘文学新秀,推荐了一大批本土作者,是国内关注咸阳作家队伍、推介咸阳文学事业的重要阵地。面对新媒体时代,如何破解文学内刊的发展困境?《秦都》杂志一直在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内刊和互联网联姻合作

新时期,互联网用户的重点人群趋向年轻化、高学历,文学期刊作为严肃文学的阵地,也需要年轻化、高学历人群的关注。互联网新媒体表现形式多样、更新作品快捷,适合快速点击阅读,顺应当下阅览习惯,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为文学期刊提供了大量的固定拥趸和潜在读者群。以中国作家网为代表的文学类网站为提升文学内刊提供了可能。以纸质期刊为品牌建立并扩展数字平台,能扩大文学内刊的社会受众面,筑牢品牌影响力。同时,也能夯实通过网络平台选拔出的优质作者作品在传统读者中的“根基”,实为双赢。

《秦都》此前陆续推出电子版杂志、博客。2022年起,成为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得以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咸阳文学发展图景。经讨论,杂志开设“中国作家网原创作品选”栏目,选用推介首发于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此举延伸了中国作家网在陕西文学内刊中的工作触角,受到广大读者的点赞,在咸阳文坛反响热烈。《秦都》杂志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将继续加强与中国作家网的深度合作,通过承办改稿会、文学采风活动、编辑专刊等方式,更多融入互联网环境,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茁壮成长。

利用微信公众号展示独特风景

合作中,我们还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互动分享机制,让有共同追求的人实现学习、创造、分享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以集群效应加强内容的渗透力和传播力,从而提高竞争力。通过开通微博账号、微信订阅号,用新媒体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将作品内容编辑发布等创新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参与到选题策划、有奖评刊等活动中来,进一步吸引了优质稿源,扩大了内刊的影响。当然,克服众声喧哗,坚守文学品质仍然是办好刊物的核心。

总之,在传播文学精品,推介潜力作家前提下,主动拥抱“快速点击阅读”时代,让文学内刊和互联网、新媒体“联姻”,互搭“顺风车”,实现有效合作,培养新的读者群,拓展更大市场,是文学内刊不断焕发出生机的重要通道。

扎根红色土壤 繁荣文学绿地

鲁甄(《淠河》杂志执行主编)

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_优质作物推广成效及经验

《淠河》

发源于大别山脉的淠河,全长253公里,汇入淮河,流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被誉为六安人的母亲河。千万年来,淠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六安人民,滋养了广袤的皖西大地,孕育出红色的六安文化。

六安是革命老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作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素有“红军摇篮,将军故乡”之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片红色土地寄予了深情厚谊,多次前往视察,祭奠先烈英魂。

以母亲河命名的《淠河》杂志,是安徽省六安市作家协会主办的纯文学刊物。扎根红色土壤,有深厚红色文化支撑,《淠河》从创刊就肩负传播红色文化重任。挖掘革命前辈的感人事迹,书写红色辉煌记忆,弘扬红色人文精神,《淠河》成为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的主阵地。红色是《淠河》的底色,还体现在封面设计上:“淠河”二字选用毛体字,将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水利工程作为封面背景,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封二已经连续31期推介“六安美丽乡村建设”;封三封底为本土书画家作品,形成固定的杂志风格。

近年,在深耕红色文化主题基础上,《淠河》更加坚持纯文学、高品位办刊,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办刊经验。2021年,《淠河》注册成为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此后得到网站持续不断的重视与扶持,以中国作家网为窗口,在与全国各地文学内刊的经验交流中进一步提升了杂志的文学品质。比起纸刊有限的容量,如今文学依靠网络、新媒体等更便捷快速的媒介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从2022年第3期开始,《淠河》与中国作家网合作开设专栏,计划每期刊发选自中国作家网的优秀原创作品。截至目前,每期刊登今年举办的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征文(散文)大赛获奖作品3至4篇,未来,还将继续由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品牌栏目《本周之星》长期选刊优质作品,以期打破地域的局限,为本土作者打开创作视野、有的放矢地学习借鉴创作经验、提高写作水平搭建通道,提供便利。

《淠河》杂志创刊于2010年,截至目前仅出刊45期,与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同级刊物相比,还缺乏办刊经验。扎根六安红色土地,沐浴新时代阳光雨露,如今加入到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这个大家庭中,更增强了我们的归属感和自信心,相信《淠河》的文学绿地上,将会生长出更多参天大树。

(本文发于中国作家网与《文艺报》合办“文学观澜”专刊2022年10月26日第6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