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是某年的开端,2019转眼变成不可追的往事,只剩此情可待成追忆。在过去的一年,我与头条深度结缘,某月开通图文原创,过优质认证,加黄V,开通悟空问答收益,好像从前几年的运气都在这一个月爆发。在开通原创不久,某年某月某日,我拿到第一个图文青云,写的是【别再吐槽岳云鹏的演技了,原来你也是职场“鼠胆英雄”】。某月,拿了2个青云奖;某月拿了7个青云奖,还获得了优质作者奖励;某月写了15篇文章,拿了12个青云奖……
很多人会觉得,头条是否偏爱于新账号,其实并非如此,我的账号是某年注册的,一开始的时候,只在上面写心情美文,发表连载小说,当时没有运营的概念,就是把头条当作一个私库,收藏所有的文字。在某月的时候,才恍悟,原来账号是需要内容垂直的,在那一刻删除旧文重新出发,如果你曾经被打落泥地,那么任何一点成就,都会让你欣喜。但重头来过也是有技巧的,否则一切努力都是空谈,今天,我就用VRIO模型,来阐述我的头条创作世界,与大家共勉!
一、什么是VRIO模型?和头条创作有什么关系?
VRIO模型最早由杰恩·巴尼提出,巴尼在《从内部寻求竞争优势》一文中概括了该模型的核心思想:可持续竞争优势不能通过简单地评估环境机会和威胁,然后仅在高机会、低威胁的环境中通过经营业务来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还依赖于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企业可把这些资源和能力应用于环境竞争中。为了发现这些资源和能力,管理人员必须从企业内部寻求有价值的、稀缺的、模仿成本高的资源,然后经由他们所在的组织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所谓VRIO模型,就是价值(value)、稀缺性(rarity)、难以模仿性(inimitability)和组织(organization)模型。
模型主要是用在企业经营上的,但我始终认为,每个创作者都是一个企业,都需要经营,我们需要根据摸象找到自己的价值、稀缺性、难以复制性和组织性。我正是以此模型钥匙,开启我的创作世界的大门,该模型有四个问题构成:
价值(Value)问题:创作者是否有平台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平台是否提供了怎样的土壤?稀有性(Rareness)问题:相比于其他创作者,自身的独特之处、优势在哪里?不可模仿性(inimitability)问题:对于自身,价值是否可复制?对于别人,价值是否难复制?组织(Organization)问题:是否能通过组织,充分利用起资源和能力的竞争潜力?二、如何运用VRIO模型,开启创作世界大门?
从现有公开的数据来看,仅仅某年,就有1800多万的用户,首次进行创作;而根据某年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的创作者达到了1个亿,差不多每14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头条的创作者。这样的数据,无疑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尽管头条的推荐是大数据,那么,如何脱颖而出也是个问题。于是,我用VRIO模型分析了可行性:
—Value价值问题选择头条深耕领域
价值不是指一个创作者的身价,而是创作者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价值链上那些最有助于应对机会和威胁的部分。有一句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个准备,就是指你拥有的资源和能力。
?外部的机会
什么是外部的机会?在我看来,机会来自于平台,就是为创作者提供的养分!
发现创很注重新用户的引流,类似于伯乐计划等,都是在借助原有创作者发现优质用户,作为UGC平台,头条对路人型创作者的价值给予尊重。扶持创对创作者的扶持无非是流量和资金,早在某年就推出了“千人万元计划”,再加上后来的“青云计划”、“优质账号扶持”等,为创作者培育了内容的土壤。保护创在盗版、抄袭横行的今天,如何让自己的内容私有化,不被冒名,是广大创作者所关注的。的“原创”标签以及维权骑士的签约,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外部的威胁
而威胁,自然是来自于竞争者,来自于同平台的创作者。
?我的资源和能力
给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最好的容器,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终于没有成功,然而它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针对外部的机会和威胁,我分析了自己的价值:
其他平台的创作经历:我曾经在腾讯、、一点资讯、知乎、豆瓣等都有自己的创作领地,其中,对于职场类研究的更久,早在某年,就以职场为核心,写过一年的文章;拥有和读者共同的必需品:找到用户的必需品,把自己当用户,你会发现,我可以不谈恋爱,却不能不工作,所以职场,是每个人的必需品;创作是兴趣:我从小就爱写文,日写万字对我来说都是轻松的事情,毕竟我曾经花一星期时间写下10万字的小说,而每日在职场沉浸,素材来源也有了保障;权威背书:我还获连续获得第四届和第五届移动互联网营销峰会金鸣奖的最具影响力作者奖,同时是某平台的专栏作者,对于稳定输出还是有保证的。
针对平台给予的机会和外部的威胁,我最终,整理了自己的资源和能力,确定自己的价值,在职场领域或许能发挥更大的优势,这是我的第一步,于是我在某月开始申请认证职场领域创作者。
—Rarity稀缺性青云的秘密都在这
选择了领域,接下来就是内容的创作,最关键的就是稀缺性。稀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稀有的;另一个是紧缺的。我们常常会听说某个独特或者唯一的手机号或汽车牌照卖出了天价,这正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稀缺的价值有多大?截至某年某月某日,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拍卖价格已达到万美元,创下巴菲特慈善午餐竞拍价新高,造就这新高的,正是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我在研究了很多优秀创作者的文章之后,开始思考,该怎么创造自己的稀缺性?
?从深度制造稀缺性
什么是有深度?就是比别的创作者写得更全面,更深入,比如同样是写旅游攻略,一个人是写了景点,而你除了景点之外还有吃住购,这就是全面;比如同样写职场焦虑,一个人写的是加班太多引起心绪宁,所以反对加班,但有人写了心绪不宁的背后是拥有的不安全感和束缚感,这就是深入。那么,如何让写得更有深度呢?
利用MECE原则:巴巴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里,有个MECE原则,即彼此相互独立不重叠,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穷尽不遗漏,不遗漏才能不误事,不重叠才能不做无用功。确定你内容创作的主题和方向,为此画一个圈;然后寻找符合MECE的切入点,即你准备按什么来分,比如按照时间顺序还是重要程度;最后,确认是否有遗漏或者重复,画出金字塔结构图。利用6W法:6W即问自己6个问题,为什么要阐述这个观点主题?内容能帮人解决什么问题?大家为什么会遇到这个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内心真正的心里诉求是什么?针对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案是什么?面对已列出的解决方案,有没有更好的方案?用思维导图列提纲:我在写每一篇文章之前,都会花一天时间去列提纲,根据以上的MECE法则和6W法,列出整篇文章的提纲,包括内容观点、案例等。我并不是在网上去列提纲,而是用随身带的小本子,通过动脑动笔,来加深思考,通常,我的提纲,会废去四页纸。
这就是我写文的一些常用方法,写着写着有时候经常是5000字以上的长文,有时候是7000字,过去3000字左右的文章反而很少了。
?从角度制造稀缺性
有时候,创作者们的素材都是相似的,那么只有通过角度的不同,来优化这些素材,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也不会有完全相似的角度。
以小见大法:即切入点小,选择角度小,见微知著,也可以说,是从细节入手。比如,我写过一篇【别怕!职场新人想要突破“瓶颈”,就该“没事找事”】,就是看到实习生无所事事这一个点入手来写,再挖深度;逆向思维法:有时候,当我想写一个主题的时候,会发现好些大咖都写过了,那怎么办呢?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法,和他们的观点反着来。比如我写过一篇【别怕,做擅长的事不会毁掉你!大多数人都误读了《能力陷阱》】,大家写的都是不要做擅长的事,我就反其道而行之。托物寓意法:指想表达心中的某种情感或想法不便直接说出,而借助其他事物将这种情感或想法表达出来的选取角度的方法。我觉得,这个“物”最好和你平时做的事联系起来,比如我平时喜欢看电影、电视剧,我就经常以此为“物”来写文,比如我写过【《奇葩说》许吉如爆冷淘汰,别忘了职场从来不讲道理】、【葛优乔杉《两只老虎》热映,职场中的“两只老虎”正虎视眈眈】,都是从影视剧入手的。
很多人会来问我,如何短期内写出一篇文章,其实没有一个创作者是短期内速成的,都是靠平时的积累。比如对我来说,每件事都会于职场联系起来,思考是否可以写一篇文章。比如我经常会觉得我妈妈偏心,我就会想,面对职场领导“偏心”该怎么办;比如我看到路上外卖员的风驰电掣,就会想,职场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哪个更重要?也就是说,素材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了素材,才能想到对应的方法论,而不是靠拔苗助长来成就。
—Inimitability难以模仿性保持创作的IP化
在凯文·凯利的《必然》里有这样一句话,当复制品变得没有价值的时候,那些没办法复制的东西就变得有价值了。难以模仿性,要求你的核心竞争力能保持一段时间的领先。但其实,难以模仿性是包含两方面的,即竞争对手的难以复制,和己方的复制性。
?竞争对手的难以模仿性
要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在《必然》里,提出过几个性:即时性、个性化、增值性、可靠性、可赞助和可寻性。
即时性:要快,比如大家都看《奇葩说》,写的观点类似,你先写先发表,这就是你的优势,等到别人都写过了你再写,就是炒冷饭了;个性化服务:会根据用户的阅读情况,推荐定制化的新闻,这就是一种个性化服务,创作者也要制造自己的个性化服务,像职场里有个大咖,喜欢在配图里画上一只猿,就是一种个性化;而我喜欢在文章开头提出我的价值观:找一个工作好好爱,这也是个性;增值服务:找到你文章的附加价值,比如除了文章里的方法论,还有价值观以及逻辑思维等,价值也许不需要很大,但能够给人一种温暖,输出一点正能量,在这一方面,是我某年还要继续努力的;可靠性:即你的文章要保持一定的正确性和真实度,还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不然读者看了就会觉得有些子虚乌有,就像你下载软件,要找安全可靠的,而不是带病毒的。我通常会从身边的故事切入,保证每个故事是80%的真实度;可赞助:头条创作里有一项收入是赞赏,如果有热心的受众和爱好者为创作者买单,就能让受众与创作者之间建立联系,至今为止我还未收到过赞赏,希望某年能有所突破吧;可寻性:让你的受众能够简单的找到你,这就需要你有一个简单方便的名称,而不是一些生僻字,我的平台名字是职否,是根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改编而来。
?己方的可复制性
我记得在职场的社群里,优秀创作大咖“学习委猿”说过一句话,创作青云要像骑自行车一样,想停就停,想拿就拿。我认为,这就是创作者本身的可复制性。一篇文章的认可是运气,是偶然,创作者要注重的是稳定的输出,而不是一时的爆发。我经常会恐慌焦虑,但并不是能不能得青云,而是有一段时间没有办法输出,这才是我最害怕的。
大家都知道,永辉超市对新零售业态的“探索”——超级物种,“插旗”全国。《商业观察家》在评价此事时,讲的就是可复制的价值,从超级物种的经营体量、选址定位、餐饮的发展方式等方面看,从设立之初就基于快速复制运营。
科学被应用,需要可复制性;临床医学的应用,也要可复制性……所以,在难以复制这个点上,除了面对竞争对手时,制造自己的不可复制性;对内,对己,要保证自己的可复制性价值。
—Organization组织性推动创作的持续性
组织是利用资源和能力以创造竞争优势的管理框架,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控制体系和报酬政策等。我们很多人觉得,作为个体创造者,就没有组织,其实不是的,平台就是我们创作者的组织。最大的体现,就是每个领域所建立的创作者群,在群里,每个创作者都在组织中发挥着作用。
?组织的功能
为什么创作者也需要组织呢?这里有两个功能:
保障目标的实现:当你去实现一个目标时,比如每个月写10篇文章的时候,个体是比较难达到的,如果能够和一个组织在一起,那这个目标就比较容易实现。你试想一下,当看到群体组织大家都不断进步的时候,是不是更有动力输出呢?我经常看到职场群里大家说今天又写了一篇,又中了一篇,这个时候,我就会努力去争取追上大家的脚步。可持续的基础: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就不一样,说的是团结,其实组织性也类似,在职场上,如果只是个人,我们会觉得放弃就放弃,但如果这是一个团队的事情,那么当你变成其中的一份子,就不敢轻易拖后腿。就比如,职场群里管理员经常会鼓励大家创作优秀的作品,这样才能让职场领域有更多的机会,你的持续输出,就能让这个领域变得更有价值。
我有一个很深的感悟就是,当我没有加入这个社群的时候,对头条的更文并没有那么大的企图心和上进心,可是有了组织,就感觉到了责任,也有了竞争的意识,否则,你有可能一直没有目标,没有参照物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
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社群都有这样的功效,组织存在还有三个条件:
各自愿意作出贡献:你在社群里,就要为社群作出贡献,有舍有得,如果你在组织里一味索取,自然也得不到什么;有共同的非个性化的协作目标:组织是非个性化的,你要保证自己和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比如的职场社群希望大家持续输出好的文章,这也是你的目标,你们就有一致性;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彼此要能相互信息交流,也就是要有共同的语境,大家讲的话是互相听得懂的。
创作者只有把自己放到组织中,才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会克制、会贡献、会进步,这个组织可以是平台,也可以是你自己的组织,比如的“MCN合作计划”,我曾经考虑过加入这个计划,但想到个人精力,还是觉得,把职场领域社群当成我的唯一组织。
三、总结
爱因斯坦说过:疯狂就是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却期望获得不同的结果。正如作为创作者的我们,今天写的不好,但继续写,明天回期望不同的结果,这件事疯狂却有意思。
某年某月份开始,从分析自身价值,梳理资源和能力,来确定职场领域的创作;到从深度、角度制造文章的稀缺性来获得青云;再到保证自身的可复制性和竞争对手的难以模仿性来保持独特性;最后依靠组织的力量来推动自己前进……这就是2019,我的创作世界。是的,没有什么可惊人的成绩,但我相信,2020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