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公众人物网络骂战有成风之势。有演艺明星因为纠纷在网上互骂,引来双方的“粉丝”围观,并且为了力挺自己的偶像而加入互骂行列;有知名导演动辄骂人,发泄不满,毫无顾忌;有美女作家因被人质疑文化水平低而发飙,与网友对骂;有知名学府的教授因对某些现象不满,在网上频频爆粗口……骂来骂去好不热闹,文明修养成了“一地鸡毛”。
一些公众人物在媒体镜头面前,在出席签名售书或各类演出活动时,满身华服,正襟危坐,笑容可掬,谈吐得当。可是,为何到了网上就不再顾及礼仪和修养,出言不逊呢?不排除有的人是为了语出惊人,通过骂战来博取“眼球效应”,追逐个人商业利益。殊不知,骂战之下,当事人的知名度提高了,但增添的大多是“负效应”。更多的公众人物是因为对一些事物愤愤不平,主动掀起骂战,或是对别人的“挑衅”给予“有力回击”。似乎骂得越狠,就越显示自己的“真性情”;骂得越难听,越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骂了人,出了口恶气,可是网络并不会将公众人物“隐匿”起来,反而会将骂战效应以几何倍数升级,把当事人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正如一首诗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很多时候,网络并不是虚拟世界,而是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载体。我们上网,写评论,发微博,都要保持一定的理性,除了发表自己观点,还要兼顾别人感受。公众人物就更是如此,有的微博粉丝多达数十万、上百万,其一言一行广受社会关注,还可能被青少年模仿。所以,身为明星、学者,在网上说话不能信口开河,想骂人就骂人,表达观点时要避免口号化、情绪化、标签化。心中有不平,可以诉说,但应该头脑冷静下来理性地诉说;有不同观点,可以反驳,也应该在深思熟虑后有理有节地反驳。所谓“有德者必育言”,这是公众人物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是对自身形象的维护。
其实,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在上网时都应遵守“网络礼仪”。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沟通一样,网上沟通同样存在着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网络礼仪要遵循彼此尊重、容许异议、宽以待人、保持平静、与人分享的原则。许多道德准则网上网下是相通的——比如,当着别人的面不能说的话在网上也不要说;珍惜别人的时间,在提问题以前,自己先花些时间搜索和研究;平心静气地争论,以理服人,不要人身攻击;在论坛、博客等发帖时尽量斟酌一下用词等。可以看到,随着网络日益发达,网民群体也日渐成熟与理性。有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网友在面对网络骂战时,并不是一味地去盲从,偏听偏信,而是有自己的判别标准和思考立场。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反感炒作型争论,青睐学术型争论。有网友表示,以前追捧网上那些过激言语,但慢慢地就觉得这样的争吵除了发泄情绪,没有什么意义,现在反而会去“顶”一些有见地、理性的分析帖子。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礼仪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时代,我们有必要学会在网上“有话好好说”,把“文质彬彬”作为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