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幽览胜 设置优质问题 引领课堂讨论 “课 堂讨 论”教 学是 “学为 中心”的 重要 实践 ,对 于 培 养 学生 的创 新 力 与 想 象 力有 极 大推 动 作 用 。在 共 同讨论 的过 程 中 ,学 生会逐 渐发 现 自身思 维 的误 区与 禁锢 ,培 养 发散 式 思 维 与 自主创 新 能 力 ,从 而促 进 自 身 自由全 面的发展 。 问题是 讨论 之 源 ,讨论 是 为 了解 决 问题 。 经 过 长 期 的教 学 实 践 ,笔 者 认 为课 堂 讨 论 的 “问题 点 ”应 该 聚 焦 在 知 识 疑 难 处 、文 本 空 白 处 ,设 置 在 意 境 深 远 处 、认 识 分 歧 处 ,如 此 方 能 实现 问 题 、讨 论 价 值 的 最 大 化 。 一、 释 疑 解 惑 ,聚 焦 知 识 疑 难 处 课 堂讨论 的 问题 要有 一定 深度 与 广度 ,要 有 较 高 的 思 维 含 量 ,即 设 置 的 问 题 要 聚 焦 在 教 材 知 识 疑 难 处 ,以疑 难 问题 来驱 动 学生对 知识 深入 思考 。教 师 通 过 设 置疑难 问题 ,鼓 励 学 生 大胆 参 与讨 论 ,从 而 集 中 大 家的智 慧进 行释 疑 ,让 学生逐 步把 握 问题 的 实质 。

问题 讨 论 结 束 后 ,教 师 要 让 学 生 主 动 汇 报 讨 论 结 果 : 首先 ,让 某一 小组 学生先 派代表 发 言 (注 意 :对 于 学生 的发 言 ,教 师要 树 立 “参 与 无 错”的 原 则 ,注 重 过 程 而 不 是 结 果 );其 次 ,让 小 组 其 他 成 员 修 正 补 充 ;最 后 ,教 师对 该 问题 再作 深度 分析 ,并 对 学生发 言情 况做 出积 极 合 理 评 价 。 在《生活 与哲 学 》的 教 学 中,我 们 经常 要 分 析 “现 象”这一概 念 。这 一 概 念 看 似 简 单 ,但 要 让 学生 真 正 理 解“现 象”概 念 的 内涵 ,特别 是进 一 步 区分“假 象”与 “错 觉”的关 系,往往 会 让很 多 学生手 足 无措 。由 于受 到 自身知 识与 生活 阅历 的限制 ,有 些 学 生独 自理 解 该 概念 有 困难 ,这 时教 师 可 以组 织 小 组 讨论 ,让 学生 互 相 启 发 补 充 ,以 求 达 成 共 识 。 学 生 经 过 分 组 讨 论 渐 渐 明 白现 象有 真 象与假 象之 分—— 所 谓真 象就 是 正 面 地 、直接 地 表现 事物 的本 质 ,而假 象则是 颠倒 地 、歪 曲 地反 映 事物 的本质 ;但 不管真 象还是假 象都 是 一种 真 实的 、客观 的存 在 ,属 于客观 范畴

“错 觉”则 不 同,错 觉是 人们 对客 观事 物 的错 误 感 觉 ,表 明的是 主 观反 映 者 不能 正确反 映客 观 事物本 身 ,这是 一 个属 于主观 认 l 知范畴的概念。学生在充分讨论 中不断理 清二者 的 l 界 限 ,慢 慢 体 会 二 者 之 间 的 关 联 。 。 赖建华 二 、拾 遗补缺 ,丰 润文本 空 白处 高 中思想政 治教 材对很 多知识 点 背后 隐藏 的 “背 景知 识 ”并 未做 深入 细 致 的 解 读 ,存 在 着“文 本 空 白 处 ”。教 学 中 ,教 师 要 善 于抓 住 这 些 “文 本 空 白 处 ”,让 学 生寻找 和想 象那“藏在 水下”的 百分 之 九十 ,从 而 悟 得 全 文的 意 旨。通过 学 生共 同讨论 填 补 文本 空 白 ,引 导 学生 充 实教材 并 未直接 表 达 出来 的 、与领会 文本 价 值有 关 的 内容 ,启迪 学生思 维 ,延 续 文本 意 蕴 ,使 有 限 的课 堂 演绎 出无 限的精 彩 ,这 是课 堂教 学 的题 中应 有 之 意 。 《经 济 生活》第十课 第二框 第二 目“加 快 转 变经 济 发展 方 式”这 部 分 内容 政 策 性很 强 ,教 材 表 述 过 于 简 洁 、抽 象 ,学生 理 解起 来 有 诸 多 困难 。

如 ,教 材 对 于 “如 何 实施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战 略 ”这 一 重 要 问 题 并 未 详 细 阐述 ,这 是 教 材 “欲 言 又 止 ”的 知 识 空 白 。 这 时 教 师 就要 积极 引导 学生开展 分组 讨论 ,从 国家 、企 业 、个人 不 同主 体 对 文 本 进 行 深 度 解 读 ,进 一 步 挖 掘 文 本 背 后 的潜 隐知 识 ,丰润 文本 空 白处 ,使 教 材知 识 得 以连 贯 、 饱 满 。 三 、唇 枪 舌剑 ,厘清 认识 分歧处 事物 之 间存在 差异 性 ,差 异 性是 事 物 的存在 方 式 与特 征 ,人 的思 维 活 动也 不例 外 。对 待 同一 事物 ,由 于受到 自身思维 方式 、知识 结构 、实践 活动 、立 场观 点 的 影 响 ,不 同人 会 产 生 不 同 的 认 知 判 断 ,甚 至 会 得 出 完 全 相 反 的 结 论 。 思 想政 治课 程 不 同于其他 课 程 ,在 事 实判 断之 外 还存 在 大量 的价值 判 断 ,具有 较 强 的 时代性 特征 和 主 观 性 色彩 。对于 思想认 识 范畴 的 东西 ,我们 不 能 以一 种 武断 决绝 的 态度 进行 强压 灌输 ,而应 该 以一 种讨 论 的 方式 与对话 的姿 态解 决认 知 分 歧 。

教 师 的单 方 灌 输 仅是 同质 事物 的 叠加 ,是 数 学式 ,是量 的积 累;而 学 生的相 互讨 论是 异 质 事 物 的 相 继 相 成 ,是 化 学式 ,是 质 的 飞越 。教 育不是 追 求没有 思 想矛 盾 的世 界 ,而是 追 求矛盾 良性运 转 的世界 。精 神 应有 多种存 在 形 式 , 差异 共存 、多元 互补 ,这 才是事 物发 展 最根 本 、最有 利 的条件 。我 们要 抛 弃 两级 思 维 ,坚持 多元 、坚持 丰 富 。 课 堂讨 论 可 以促 进 学生 多元 互动 与 自主 创新 ,从 而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