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止我的8节冥想课只上了2节,主要内容就是大家一群学员自我介绍、躺在瑜伽垫上扫描身体、然后分享,什么叫扫描身体?就是老师用轻柔缓和的声音引导你逐步关注身体每个部位,从脚趾到脚掌到脚跟到小腿……能否感知到?是什么感觉?是否紧张僵硬……直到头顶,结束,整个过程要40分钟。你在她的语音中慢慢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体的这些部位即可。

冥想中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跑神。很多学员也会提出,老师我总是跑神怎么办,我总是打瞌睡怎么办,我和别人的体会都不一样到底意味着什么?很焦虑。但老师就会告诉我们:跑神很正常,不是说跑神就是不好,跑神了,你觉察到,把自己拉回来就好,专注与跑神后拉回自己,效果一样。正念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观察,至于你和别人不一样,那更是正常的,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啊!

还有人会把自己在扫描过程或情景引导过程中的具体想象画面打出来一大篇,想让老师解梦似的,问:这意味着什么!老师也会说,重要的不是故事意味着什么。

那么重要的到底是什么?重要的是“觉知”。

我去年看冥想的书籍,有一本是英国人安迪写的,他常年“混迹”于东方各个庙宇去学习冥想,遇到过很多大师指点,大师给他最经典的两个比喻我印象很深:

1,冥想就是你想象自己坐在路边,看着你的情绪像是行人和车辆一样,任由它们来来往往。可能大部分都是焦虑的、烦躁的、低迷的负面情情绪,也有少部分期待和紧张等等……你可能会追着它们跑一阵,但你还是要回到你的观察点来。

2,不要试图控制你的情绪和想法,正如一个人想驯服野马,他会由着野马乱跑一阵,而不是死按着马不让动弹,你也可以跟着你的情绪和想法去驰骋,去观察它就好。

总之,冥想的关键在于“觉知”,在于观察,在于发现,在于体味,在于共处,而不是追究、批判、懊恼、忧虑……或因此产生一系列其它的负面情绪。

我们普通的东亚人士,真的已经习惯了高压和高产,平时动不动就爱给自己下评语:我这样是不是意味着不够专注?高人是不是能够更好的专注?我有这种想法是不是说明我太焦虑太自卑?别人为什么不这样?

但冥想本身就是要让你专注于体味你自己!光焦虑是没有用的!只有当你静下心来了,觉察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慢慢学会和它共存。

第1节课之前,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她很喜欢的一首小诗《人生五章》,我也好喜欢,分享给大家:

《人生五章》—— 波歇·尼尔森

第一章

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掉了进去。

我迷失了……我很无助。

这不是我的错,

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爬出来。

第二章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假装没看到,

还是掉了进去。

我不能相信我居然掉在同样的地方。

但这不是我的错,

我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

第三章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看到它在那儿,

但仍然掉了进去……这是一种习惯了。

我的眼睛睁开着,

我知道我在哪儿,

这是我的错。

我立刻爬了出来。

第四章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绕道而过。

第五章

我走上另一条街。

我记得自己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探讨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有多难:时机不对、需求不对、认知不到位……你说得太透彻对方也听不进去,听进去了TA也不会去改变行事风格,因为很多反应就是下意识的。

我们观察别人的时候,总是可以看得很清楚,但观察自己?却往往不够。

我其实算是一个不管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观察都过度精细和准确之人,以前有人在我单身时劝告我:谈恋爱也是为了圆满自身,让你有机会释放情绪,展示潜力,看到最好或最坏的自己,我想了想:不用,我灵魂出窍似的清醒,经常一掐大腿:哎呀,我这人怎么这样!

我甚至能看清各人眼中不同的自己——你要是跟我一样“通灵”的话你就会发现:原来大部分人眼中根本就没有你,哈哈哈哈,然后你就能放下包袱自由自私一点生活了。

在第2节冥想课的后半节,老师带我们闭眼进入了一个场景,她只提供大致的画面,具体的由我们自己去勾画,大意就是:你想象自己走在一条街上,然后迎面走来了一个熟人,你高兴地打招呼,对方就跟没见到你一样,走过了。此时!注意!你的想法,你的情绪,你的肌肉动作,分别是什么??

我当时的想法是:这人怎么没看到我?我现在一定要回身追上他问问怎么回事!是不是有误会!

后来老师让不少学员去分享自己的感受时,我发觉大家的体验都不同,于是我就在想:如果是发生在我爸我妈身上,最负面的结果是什么?

大概是这样的:我妈会不满很久,然后回来跟我们讲:某某太傲了,不晓得在傲个什么东西,他不知为何看不起我;而如果是我爸遇上,他大概会在心里给对方编织很多记恨自己/轻视自己的理由,然后回到家,用百分之百的确定口吻告诉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的过错——上次拦着他没给对方送礼,于是对方怀恨在心!只有他的英明决策是对的,而我们,只会从中坏事!

包括我身边的某个工作狂闺蜜,某个被宠坏的闺蜜,某个时运蹉跎的闺蜜……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都可以由性格和近期的遭遇推测到。但不是说被人忽视之后平静,就比焦虑或尴尬或生气要好呢?我觉得也并不一定,大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之所以会想追上去问(并不平静),也不是因为我心底很焦虑,而是因为我这个人平时就很懒,如果不是关系超好的,我根本也不怎么在意,不太可能去主动打招呼,所以我当时想象出的,就是一个我会打招呼的熟人,熟人不理我,我当然要追问一下情况。

老师在第2节课结束后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学会把冥想带入日常生活,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吃饭,细嚼慢咽,滋味更好;扫地,知觉你的肢体协动,效率更高;正念呼吸,专注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上,思维跑了就再拉回来……

还有一件事,就是观察自己的愉悦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体验让你愉悦了,你的身体器官啥感觉?情绪如何,想法是什么,把意识聚焦在体验细节之上。

我就想说:这……啥都能记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