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乡贤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市努力挖掘乡贤资源、激活乡贤队伍、强化机制保障,乡贤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成效明显。

一、挖掘乡贤资源,汇聚蓬勃向善之力

聚焦社会各界优秀人士,依靠村、社区力量,挖掘乡贤资源,汇聚乡贤之力。一是充分挖掘乡贤资源。依托各类基层组织,开展摸底调研,多渠道、全方位开展调查工作。挖掘党政军、非公经济、教育科研、文化艺术类等领域优秀人才资源,制定乡贤基本情况登记表,实行“一人一表”登记,掌握相关信息并建档造册。二是建立乡贤数据库。根据乡贤人士的发展意向、工作动态、特点专长以及回报家乡的需求,建立县、镇、村三级乡贤数据库,做到“单独建档、精准分类、掌握信息、动态调整”。北仑区组织开展“寻找北仑乡亲”活动,指导各街道主动对接海内外乡贤,深入开展在外乡贤调查摸底,建立港澳台、侨胞数据库,每年更新留学生数据库,充实完善“北仑乡贤数据库”。三是提升乡贤参事力。举办工作专题培训和学习讲座,有效提升乡贤的政治把握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建言献策能力、基层治理能力。打造乡贤馆、乡贤廊等宣传阵地,持续开展乡贤评选和乡贤文化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不同类型的乡贤开展交流研讨,各展所长,充分发挥乡贤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带头作用。海曙区探索成立了集士港镇恒泰创业园、洞桥镇创代科技孵化园等8个为新青年、留学归国人员提供交流服务的“海创之家”,增强全区新生代乡贤的创造力、生命力。镇海区探索“订单式”乡贤服务模式,村民以实际问题提出需求“下单”,再由乡贤“接单”,通过“上课培训”“上门指导”等方式提供给群众更多可操作性建议和方案。

二、激活乡贤队伍,探索“乡贤+”模式

聚焦乡村发展、群众关心的热点事项、难点问题,支持乡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乡村建设和公益事业。一是“乡贤+乡村治理”。社会综合治理网络,有效化解邻里纠纷,充分发挥乡贤代表人士客观公正、在乡村富有威望和人缘的优势,通过参与矛盾调处、开展专业服务、参与网格管理等工作方式,发挥了乡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稳定器和减压阀作用。奉化区在舒前村征地拆迁等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中,积极引导乡贤参与矛盾纠纷源头治理,通过乡贤作为调解人和中介人,耐心做邻居旧房拆除思想工作,使得拆迁工作顺利推进。二是“乡贤+乡村建设”。广泛动员乡贤代表围绕重大公共事务决策等内容全面资政建言、深入参与协商、积极献计出力。探索成立镇、村两级乡贤理事会,汇聚当地有威望的热心人士担任理事,通过乡贤恳谈会、专题议事会、座谈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发挥乡贤在组织化引领中的积极作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鄞州乡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主动请缨,回到东吴镇南村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指导打造“农业综合体”发展模式,推动东吴镇南村村和三塘村设立全国千村观察点,接入全国乡村振兴顶级研究网。三是“乡贤+乡风文明”。发挥乡贤正能量,弘扬新时代乡贤文化精神,支持乡贤带头参与公益慈善,引领参与乡村文明建设。引导乡风文明带动广大村民参与到具体公益事务中,形成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良好风气。宁海县引导乡贤广泛开展助老、助残、助医、助学、助贫等慈善活动,组织乡贤认领微心愿,参与结对帮扶等活动,温暖需要帮助的群众。余姚市扎实开展“千名新乡贤联百村”活动,引导乡贤与经济薄弱村开展结对帮扶,为集体经济增收“输血”、“造血”。其中,在阳明街道实施新乡贤结对共建项目制度中,投入资金400余万元。

三、加强机制保障,完善乡贤参事模式

在发挥“乡贤参事”积极作用过程中,重视抓好体制机制建设,推进“乡贤参事”工作常态化开展。一是完善组织体系。成立乡贤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乡贤工作组织网络,将乡贤工作纳入乡镇(街道)中心工作,纳入党工委重要议事日程,科学有序推进乡贤参事工作,指导成立乡贤参事会等,对工作推进成效情况实行台账式管理,做好动态信息收集、招商政策宣传等工作。二是建立联络联谊制度。建立情况通报、意见收集等机制,确保乡贤联系得上、跟踪得着、服务得好。在传统节日及特殊时间节点,通过邀请考察、短信、微信、贺卡、登门拜访等形式加强对乡贤和乡贤家属的联系沟通。北仑区建立工作推进成效情况台账式管理机制,做好日常联络联谊等工作。在重点村(社区)设立“乡贤工作站”“乡贤榜”,引导乡贤有序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切实将乡贤拧成一股绳、合为一股力。三是建立宣传表彰机制。加强宣传引导,依托市级主流媒体和统战宣传平台,宣传乡贤事迹,讲述乡贤故事,增强群众对乡贤文化的认同,让广大乡贤找到了归属感和自豪感,使全社会崇德尚贤蔚然成风。余姚市开展“最美乡贤”系列宣传活动,在余姚日报开辟“天下余姚人”新乡贤宣传专栏,积极宣传乡贤参事议事的典型事迹。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