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点击”栏目的优秀论文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的意义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优秀规划案例

个案点击

优秀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的意义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

栏目主持:贾 珊

编辑点评

当案例可以成为一个研究样本,多数时候,言外之意该案例获得了某种意义的成功。面对一个在现实世界中得以有效运行的案例去试图阐明其成功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困难的。因为成功意味着一种复杂情境的解决方案。本文中作者敏锐地揭示了德国“绿点”回收系统的实施策略和一个系统如何由稚嫩走向成熟。一个完善的系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系统的生长过程的挖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时间性的思考维度,去理解解决复杂问题的起点可能是简明的,而其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自我更新过程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绿点”的创立对德国政策的回应、“绿点”的服务接触点的设计、“绿点”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以及“绿点”的服务监督与评估几个方面对案例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剖析,为我国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贾珊)

原文:

德国包装垃圾分类回收服务设计研究——以“绿点”回收系统为例

何思倩,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内容摘要: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的理念与实践具有悠久的历史、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是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管理的典型国际案例。本文梳理了德国包装垃圾分类回收服务体系的发展阶段、探讨了德国包装垃圾分类回收理念与特色制度,并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以“绿点”回收系统为例分析这项包装垃圾分类回收服务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服务接触点、服务利益相关者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讨论了德国经验对于我国垃圾分类回收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垃圾分类、服务设计、生产者责任制、德国、绿点

引言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服务的管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德国人普遍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上至老人、下至孩童,人人知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2013年,德国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83%,居全球第一。作为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国家,德国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理念先进、制度完善、方法科学的垃圾回收服务体系,这对我国垃圾分类回收治理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治理服务体系展开了研究,但笔者认为,针对包装废弃物这一垃圾类型的治理服务研究尚有不足。本文力图在这方面进行学术补充,用服务设计的方法和工具对“绿点”包装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发展背景、服务接触点、服务利益相关者和服务体验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我国垃圾治理的启示。

德国包装垃圾分类回收服务体系的发展阶段

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品的不断丰富,产品包装作为保护商品、促进销售的有效方法也在不断升级。由于包装的特点是数量大、寿命短,因此80%的包装在一次使用后便成为废弃物。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治理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包装垃圾治理工作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开始,逐渐向垃圾减量、垃圾避免和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领域发展,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包装垃圾分类回收服务体系,该过程可分为萌芽、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图1)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的意义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优秀规划案例

图1.德国垃圾治理发展阶段

1.萌芽期(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的治理方式

1972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废弃物处理法案》,该法案规定每个村庄和城市都需设置废品倾倒处。由于德国商品的工业化包装率非常高,纸盒、塑料、玻璃、金属等包装垃圾占据了人们生活垃圾的绝大部分,德国一般家庭中包装垃圾与生活垃圾的体积比可达到9∶1。[1]如此多的废弃物集中采用焚烧或填埋法处理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引起了邻避效应,民众对于大型垃圾处置设施选址和运营十分抵制。最终,政府认为只有减少垃圾产生量,尽可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转换,提高利用率,根除垃圾填埋的治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处置设施选址产生的邻避问题。[2]

2.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减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的垃圾管理思路历经了从“末端处理—循环利用—源头减废”到“源头减废—循环利用—末端处理”的转变。德国政府认为,源头减量不仅意味着最小化垃圾产生量,还意味着经由安全有效的垃圾管理,将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不以生产、消费、处理过程垃圾产生量的多寡为唯一标准,应考虑垃圾的环境影响。例如,塑料包装废弃物体积小、重量轻,但不易再生利用;而有些包装废弃物如钢铁、玻璃,体积重量较大,但再生利用时,更具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1986年,德国颁布《避免废物产生及废物处理法》[3],立法推行“垃圾避免”,为后期实行垃圾循环和回收利用奠定了基础,也唤醒了公众“源头减废”和“变废为宝”的意识,为“绿点”系统的诞生打下了群众基础。

3.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多元主体参与的全过程垃圾治理服务体系

1991年德国出台了《包装废弃物管理条例》[4](简称为《条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规。《条例》指出,企业应承担生产者责任,要限制或消除包装材料的重量和体积,对于无可避免的包装材料要多次使用或再利用,未履行包装回收责任的企业,其产品不得在市面上销售。[5]该条例同时授权了包装生产商和产品经销商委托第三方公司履行回收义务,并鼓励成立生产者责任组织,因此促成了本文的重点讨论对象——绿点回收利用系统(简称“绿点”)的诞生。1996年,《循环经济法与废弃物处理法》明确要求生产商、销售商以及个人消费者,在生产和消费的初始阶段不仅要关注产品的实用性,更要注重该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2012年,新的《废物管理法案》[6]正式颁布了家庭厨余垃圾、塑料、纸品、金属、玻璃制品的分类回收规则,宣布从2015年开始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至此,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全过程垃圾治理服务体系正式形成。

德国的包装垃圾分类回收服务体系的特色制度

1.生产者责任制

1996年10月,德国政府颁布的《循环经济法与废弃物处理法》正式明确了“生产者责任”和“全民责任”,促使生产者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承担责任。生产者责任包括了从设计、生产、运输、销售、售后,直到产品生命终结而进行的废弃物处理。同时,消费者也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生产者责任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在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环节,要求设计师采用可循环、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较弱的材料,同时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终结时的处置与消解问题;在生产和制造环节,要求生产者生产质量优、生命周期尽可能长的产品;(2)在产品进入市场后,要求生产者和销售者建设商品废弃后的逆向物流系统,回收废弃的产品和包装;(3)在消费环节,要求消费者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养成可持续的消费行为习惯;(4)在产品使用完毕后,要求消费者对其履行分拣义务,并通过费用奖励或惩罚措施,鼓励其减少垃圾体量。[7]

2.消费者责任和家庭垃圾分类制度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给环境造成影响或损害的人要负责承担环境受损的费用。对产生垃圾的个人和家庭来说,居民不仅要按类别将垃圾投入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而且要为自己产生的生活垃圾“按量交费和按类交费”。[8]居民根据自己的需求预订适合尺寸的垃圾桶容量并选择垃圾收运频次,若垃圾溢出导致垃圾桶无法合上,则会被拒收,且多出的垃圾则需另行付费。与此相反,投放到不可回收垃圾桶的垃圾越少,所需的垃圾桶容量越小且收运频次越低,则可支付更少的垃圾费用。若家庭选择自己将易腐有机垃圾堆肥发酵而不使用棕色有机生物垃圾桶,则年度垃圾缴费可获得每年8欧元的减免。该制度不仅减少了垃圾的产生,更鼓励了个人和企业选择更加环境友好的材料,起到了改进居民消费模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

押金回收制度也是落实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的一项重要举措。啤酒、汽水等饮品包装多为一次性的易拉罐或塑料瓶,虽然被收集后会制成新的包装循环利用,但这一过程无论是回炉重造,还是反复的物流运输都会造成较大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9]在德国购买一瓶售价0.5欧元的矿泉水,消费者要额外支付0.25欧的塑料瓶押金。每家超市门口都设有塑料瓶回收机,只要把空瓶投进机器,就能退回先前支付的押金。(图2)该制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顾客退还空饮料瓶,以提高回收率,另一方面更是让人们改正使用一次性包装的习惯,同时也敦促企业从生产一次性包装转向研发可多次使用的生态友好型包装材料。

优秀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的意义

图2.包装瓶押金退回设施

德国“绿点”回收系统服务设计的主要内容

服务设计是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的崛起而兴起的设计理念。它主张以人为本,并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对用户的需求、环境条件和限制因素给予充分考虑,以创造出更优化的服务体验。本节主要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和方法工具分析“绿点”的服务设计体系。

1.“绿点”创立背景和基本职能

“绿点”是世界上首个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也是平行于德国政府环卫系统的包装垃圾回收系统,经营这一系统的是非政府组织Duales System Deutschl and GmbH(后文简称DSD),该组织在1990年由95家包装生产商、零售商、原材料供应商和垃圾回收部门联合成立。“绿点”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垃圾收运者对他们各自的包装垃圾进行回收和分类,再送到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DSD的基本职能即代为履行生产者责任,与项目中的所有参与者——生产者、销售者、垃圾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合作,共同降低包装垃圾对环境的污染。[10]DSD会向已缴纳回收费用的包装生产企业颁发“绿点”标志,表明该企业已经承担了回收义务。企业在生产包装时可以把“绿点”商标(图3、4)印刷在包装上,购买了带有“绿点”商标产品的消费者在垃圾分类投放时需要将包装投进黄色垃圾桶,绿点公司负责这些黄色垃圾桶内的垃圾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作。“绿点”系统不仅提高了包装垃圾的回收利用率,还降低了包装生产商、零售商的回收成本,更促使包装生产商在包装设计层面就预先考虑回收问题,如选用更可持续的包装材料、简化包装设计、改善包装工艺等等。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的意义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优秀规划案例

图3.“绿点”标识

优秀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的意义

图4.印有“绿点”标识的产品包装

2.“绿点”的服务接触点

服务接触点(Touch points)是指用户或其他利益相关者与服务系统进行交互的界面和载体。接触点可以是有形的或无形的,有形的服务接触点能被看到、摸到并感知到,在一项服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绿点”系统中,对消费者而言,在超市购物所接触到的印有绿点标识的产品包装和黄色垃圾袋(桶)(图5、6)就是这项服务中的有形接触点。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的意义_优秀规划案例

图5.黄色垃圾袋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的意义_优秀规划案例

图6.“绿点”专用黄色垃圾桶

“绿点”的标志是由深绿色箭头和浅绿色箭头构成的双色循环箭头,该标识表明产品包装可以回收利用,符合环境可持续的要求。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更倾向于“绿点”包装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该产品对环境更加友好,而且有经济原因。因为在德国,垃圾是有偿清运,“绿点”包装可以投入黄色垃圾袋(桶),而黄色的垃圾袋(桶)里的垃圾即使过载也不用上缴垃圾处理费。德国各州垃圾分类多采用“五分法”:棕色桶装有机垃圾,黄色桶装轻型包装物,蓝色桶收集废纸与废纸箱,白色桶和绿色桶分别装无色和有色玻璃,其余垃圾装入黑色或灰色的桶。其中,最醒目的黄色垃圾桶或者垃圾袋就专门用来收集“绿点”产品垃圾。(图7)居民可以在超市、药房和邮局这些便民场所免费领取黄色垃圾袋,政府对黄色垃圾袋里的垃圾免征垃圾处理费。除了上述有形的物理接触点,还有数字接触点和人工接触点。例如,德国住户们每月都会收到市政厅发送的“垃圾清运日历”电子邮件,内容是垃圾清运的时间安排表。人工接触点则包括参与“绿点”系统可能接触到的超市店员、按照垃圾日历来处理黄色垃圾桶的工作人员等。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的意义_优秀规划案例

图7.德国垃圾分类“五分法”垃圾桶

3.“绿点”的利益相关者地图

“绿点”是一个包含了包装生产商、零售商、消费者、废弃物回收商、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服务系统。(图8)“绿点”的良性运转离不开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投入和参与,而激励他们参与的力量则是服务设计者对每个利益相关者[11]的利益诉求的考虑,以及对物质流和资金流的设计。绿点公司的成立目的并不在于盈利,而是利用颁发绿点标识的机会,鼓励生产者履行回收责任,并限制和减少废旧包装材料。如图8所示,它开展垃圾回收利用的运营资金来自企业上缴的“绿点”标识使用费,绿点公司把这些资金用来投资建设包装垃圾回收网络,投放黄色垃圾桶(袋)相关回收设施。居民能够免费领取黄色垃圾袋并将印有“绿点”的包装废弃物投入黄色垃圾桶,绿点公司委托专门的包装废弃物回收商进行回收和再生。

优秀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的意义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

图8.“绿点”利益相关者地图

企业的包装材料用量越大、越难以回收,“绿点”标识使用费则越高。“绿点”的特殊收费结构使得生产企业不得不从源头上重新规划产品包装,简化包装及材料,使其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而不是把绿点标志使用费转嫁给消费者。随着“绿点”服务的推广,德国市场上的奢侈包装逐渐减少,简约环保的包装设计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德国,目前已有16000家生产和销售包装材料的企业加入了“绿点”系统,大约90%的商品包装上印有“绿点”标识。[12]

4.“绿点”的服务监督与评估

一项服务的高效运转离不开监督、评估与迭代机制。德国政府对绿点公司的运营实施监管,绿点公司需每年向州政府递交废弃物执行报告,主要内容是上一年度的包装垃圾质量和流量的数据证明,联邦政府环境部门会基于这些数据来制定下一步的环境治理政策。[13]同时,绿点公司会对这些废弃物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并把报告提供给参与进来包装企业,从而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包装设计与用材,方便回收利用工作的开展。不断丰富的服务经验让“绿点”变得日臻完善,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不断吸引着更多的企业加入该计划,惠及更多的民众。

“绿点”系统运营三十年来,为德国包装垃圾回收、循环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2008年“绿点”系统共回收260吨包装垃圾,回收率高达120%(回收率之所以超过100%是因为未贴绿点标志的包装垃圾也进入了“绿点”系统)。鉴于“绿点”系统在德国的成功推行,欧盟于1995年在布鲁塞尔成立了欧洲包装回收利用组织,帮助欧洲各国建立包装垃圾有效管理模式。目前,欧洲已有23个国家加入了“绿点系统”,涉及公司总数超过13万家,印有绿点标识的包装物总数超过400亿个。

德国经验对于我国包装垃圾分类回收服务的启示

1.通过市场化机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回收利用产业链

首先,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侧重于减少固废污染,却没有强调从废弃物产生源头进行避免和再利用。其次,法律中规定的回收主体单一,唯一责任人只有政府,这种模式不仅给政府增加许多经济和人力成本,也不利于提高民众、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垃圾分类参与积极性。德国《包装废弃物条例》要求把包装投入市场流通的利益相关者(制造者、包装者、经销者)承担并授权第三方履行回收责任,此举大大减轻了地方政府处理垃圾的负担,迅速提升了包装垃圾回收率,同时也调动了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我国可以参考德国经验,通过市场化机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垃圾回收利用产业链,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2.采用多元化的经济工具对分类主体进行激励与约束

在开展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德国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市场经济工具,如生产者责任制、垃圾清运收费制度、押金制度,以及“绿点”回收系统,创造了垃圾分类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共治关系。生产者责任制促使德国零售业、消费品和包装业的公司自发组织形成了“绿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3.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生产者责任制道路

生产者,即产生废弃物的企业,是垃圾分类回收产业链中举足轻重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掌握资金、技术资源和销售网络,是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者和主要使用者,也最能控制产品的环境风险和成本。生产者应用环境友好的包装和产品设计可以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并可将成本计入产品价格。因此,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产者责任制和垃圾治理利益相关者协同共治模式,以替代被动的政府全盘治理,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方式,减少垃圾的产生和环境污染。

4.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垃圾分类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

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在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但这些设施设计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却不强,使用时容易给民众带来“认知摩擦”,如垃圾分类标识指意不清、分类垃圾桶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不够人性化、垃圾分类市民教育不够普及、垃圾分类服务缺乏设计等等。我国垃圾分类设施的设计应改变传统的以“垃圾”为中心、以技术为导向的垃圾治理思路,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对服务接触点和服务体验进行设计以提升服务的质量。

结语

据中国生态环境部2020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已大于2亿吨并逐年递增[14],其中包装垃圾占据生活垃圾总量的三分之一[15]。“包装垃圾围城”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不利因素。随着垃圾分类工作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全面推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分类回收服务模式是当务之急。“绿点”无论在服务接触点的设计、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共治模式、服务的评估与监督还是信息化手段的配合上,都给中国的包装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工作视角与服务思路。学习“绿点”的服务设计理念和德国的垃圾治理经验,对于探索我国垃圾分类回收创新服务模式、创造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向上滑动查看)

[1]张黎:《德国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卫生工程》,2018年第6期,第5—8页。

[2]涂亦楠:《德国垃圾循环回收法律体系的经验及我国路径》[J],《生态经济》,2018年第12期,第88—93页。

[3] Federal Environment Ministry(BMU), Waste Avoidance, Recycling and Disposal Act, 1986.

[4] Federal Environment Ministry(BMU), Ordinance on the Avoidance of Packaging Waste, 1991.

[5] 同[3]。

[6] Federal Environment Ministry(BMU), New Waste Management Act, 2012.

[7] 李爱美等:《德国建筑废弃物管理的实践》[J],《建筑技术开发》,2011年第11期,第67—70页。

[8] 杨俊玲:《德国产品包装回收经验及启示》[J],《当代经济》,2019年第3期,第112—114页。

[9] 黄少坚:《节约型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10] DSD. Dualsystem for salespackaging[EB/OL]. [2008-01].

[11] Stakeholders[EB/OL].

[12] 李汉鹏:《国外塑料回收情况、处理方法、相关立法》[J],《国外塑料》,2006年第11期,第52—64页。

[13] 黄少云等:《德国与新西兰包装废弃物管理体系的对比研究——循环经济下我国包装废弃物管理体制的思考》[C],《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年,第898—906页。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0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R],北京,2020,第1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