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1月3日电(李东标)金秋时节,位于皖南山区的安徽省宣城宁国市进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漫山遍野的山核桃树上挂满了果实,放眼望去,黄灿灿的“金果树”一棵挨着一棵、一片连着一片。
近年来,当地结合山乡实际,大力实施山核桃产业振兴行动,探索“小山变大山”试点改革,推动农户增收、林业增效、生态增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宁国市南极乡龙川村秋色。新华网发(李晓红 摄)
漫山遍野的山核桃林。新华网发(李晓红 摄)
求变,以思路打开“出路”
宁国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森林覆盖率达79.56%。当地种植山核桃的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山核桃之乡”。现有山核桃林40.4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13%,所产山核桃皮薄、核仁肥厚、含油量高,受到消费者青睐。
守着绿水青山,村民们世世代代靠山吃山,上世纪80年代,宁国实施林业生产责任制,将山核桃山场划分到户,形成“一山多户、一户多山”的现象。不过,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这种过于分散的山场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成本不断上升、新技术推广难度大、产区面临林地退化等,碎片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
“过去每户山场地块多,道路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很多村民图省事,在管理山核桃林中顾大片的、丢零星小片的现象比较普遍。” 说起多年来种植山核桃的感受,宁国市南极乡杨狮村村民王建国体会颇深。
村民张网采收山核桃。新华网发(李晓红 摄)
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林区年轻一代大部分外出上学、就业,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上涨,也让林农种植山核桃的收益有所下降。
“村里很多年轻人不在家,缺少人手现象很普遍。无论如何,林子都是根本,即便再难,也绝对不能丢。”今年50岁的宁国市南极乡梅村村民胡凌跃,种植山核桃已有30个年头,对山核桃有着别样的感情。
林农操作单轨运输机上下山。新华网发(李晓红 摄)
“以前传统的山核桃种植路子再也走不通了,必须转变思维!”南极乡杨狮村村民汤杨富跟山核桃打了半辈子交道,他深知,只有改变才会有出路。
出路在哪里?宁国人将目光瞄向山场整合。
破局,以“小山”换“大山”
面对山核桃产业发展困境,2019年以来,宁国市大力实施山核桃产业振兴行动,探索开展“小山变大山”试点改革,即针对林地经营权属碎片化,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以村民组为单位,统一经营措施、统一交易标准,由林农自发通过托管、转让、互换等多种流转形式,降低每户山场块数,提高劳动生产率。
南极乡梅村村民俞建国是这项改革的受益者。不久前,年过六旬的他,将自家拥有的32亩山林,由9片山场置换整合成5片。“经过整合,我家的山场从分散变集中,管理起来更方便,今年预计可以减少割草、打药、采收山核桃等环节成本支出5000多元,相当于自己多挣了5000多元。”俞建国说。
村民展示刚刚采摘的山核桃。新华网发(李晓红 摄)
为让完成整合的林农吃下“定心丸”,宁国市同步推进山核桃林地禁用除草剂、林地托管经营和果蒲张网采收,并组建专业化割草队,系统开展林区道路硬化、单轨运输机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基础提升工作,鼓励各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抱团推进“林地托管经营+无人机飞防+林下套种”等立体化服务,促进山核桃产业整村协同发展。
此外,宁国市还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山核桃产业振兴,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每年安排不低于1500万元的山核桃产业振兴扶持资金,专项用于基地建设、生态修复、企业帮扶、电商扶持等方面。
“小山”变“大山”,降低了山核桃林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了林农参与改革实践的积极性。在宁国市南极乡杨狮村茶厂组,当地村民将零散的“小山”变成了连片“大山”,每户山场平均减少4.67片,最多减少超过10片,每户管理成本降低10%至30%。截至目前,宁国市已完成7个村民组第一轮“小山”变“大山”整合工作,共涉及240户。
小小山核桃已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果”。2021年该市山核桃产量(干籽)达10991吨,总产值达15亿元,越来越多的村民依靠种植山核桃走上致富路。
村民利用传统方式加工山核桃。新华网发(李晓红 摄)
多赢,以改革撬动乡村振兴
“小山”换“大山”,换出一片新天地。
说起山场整合带来的新变化,南极乡梅村村民周祖德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周祖德家原有15片山场,经过转让、互换后变成8片,没想到这一“减”真正“减”出了效率。
“以前山核桃成熟后,要靠人工从山上挑回家,现在林场连成片,管理起来更方便,运用山核桃脱蒲机,就地就能把果蒲脱去,留下山核桃籽运回家,省工又省事儿。” 周祖德说。
成熟的山核桃鲜果,需要经过脱蒲、晾晒、炒制等多道工序,才能形成酥脆喷香的口感。新华网发(李晓红 摄)
在外闯荡多年后,“90后”小伙凌建军回到家乡甲路镇庄村村,成为一名“新农人”。他说服父母将原来的40多片山场换成20多片。“以前从一片山场到另一片山场,常常需要一个多小时,如今骑摩托车20多分钟就能来回。” 凌建军说,平时很喜欢研究山核桃种植新技术,今年准备挂网采收自家山核桃,同时还网购了山核桃采打机,提高采收效率。
山变“大”了,路变宽了,也为山核桃产业规模化发展打牢了基础。几年前,种粮大户宋栓华就已开始探索山核桃林托管经营,目前全程托管25户林农的750亩山核桃林。“林农选择托管的方式经营山核桃林,不需要投入一分钱,也不用承担风险,就能分到4成收益。” 宋栓华介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昔日“靠山吃山”到如今“护山养山”,南极乡梅村村民黄华波守着90多亩山林,多年来坚持带头禁打除草剂,当好“山林卫士”。“我们要把青山绿水传给子孙后代。”黄华波表示,一定要在种好山核桃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村民忙着加工制作山核桃。新华网发(李晓红 摄)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南极乡党委书记李秋菊介绍,近年来该乡积极引导林农“小山”变“大山”,依靠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对山核桃林进行科学管理,促进山核桃增产增收,让农民尝到了甜头,生活更有盼头。
“‘小山变大山’改革不改变林农基本承包权,保障了林农利益不受损失,实现群众增收、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共进多赢。”在宁国市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志辉看来,在推进产业振兴过程中,宁国市既注重依靠科技、做大增量,又从生产关系层面入手推动“小山变大山”改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