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口碑不错的印度电影,讲述的是曾经的国家级摔跤冠军马哈维亚如何将两个女儿培养成摔跤冠军的曲折历程。初看时,被两个少女的励志成长故事所打动,细细品味,才知真正感动于心的是电影中所折射出的温暖力量,一位父亲用他厚重的爱,引导孩子成长为她们自己。如何真正地陪伴孩子成长?从这部电影中,我感悟到了3个育儿观。
01 在自由与规则中追逐自我
在印度,女人一度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相夫教子、生儿育女,这种固化的世俗观念历代延续。她们整日紧裹沙丽,束着长发,在家里操劳一生,成功和梦想向来与她们无关。
马哈维亚打破了陈旧的世俗束缚,为训练方便,他让女儿剪短头发,穿着简便的体恤,全然不顾众人震惊和嘲讽的眼神,在大街小巷、在田野间坚持跑步锻炼体能,在沙土坑里摔爬翻滚。当年龄相仿的女孩被迫结婚,并为自己的男人服侍左右时,马哈维亚的女儿们却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轨道,向冠军的目标逐步走近。
马哈维亚为孩子剪断了牵绊脚步的绳索,赋予了她们一定的空间。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的。他定了早起的闹钟,严格把控女儿的训练时间,并制定了对应的食谱,控制孩子的饮食习惯。在严酷的训练和苛刻的饮食搭配下,两个女儿由最初的抵抗,变为对父亲的理解,自律努力,不断地突破自我。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泰戈尔的这句话,值得每一个父母深思。
有了自由,孩子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创造和发展自我;遵从规则,内化为秩序,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力,才能朝着更好的自己去探索和追寻。
自由不是放任的放飞自我,规则也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无端约束孩子以避免孩子制造麻烦。所谓的自由和规则是建立在尊重和对等的关系之上,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02 在犯错与改错中学会长大
吉塔是马哈维亚的大女儿,获得摔跤全国冠军后,进入国家队训练。
外部世界的繁华渐渐迷失了吉塔的双眼,她开始偏重于外表的打扮,涂指甲油,留起长发,不再全身心地扑在训练中。逛商场购物,去影院看电影,吉塔的业余生活越来越多样化。
在技巧上,吉塔质疑父亲以往的训练方式,认为父亲的技巧已经过时,要想夺得国际冠军,就得改变方式,她坦然接受了新教练的全新教导,无论这种方式是否符合自己的风格。
国际大赛上,吉塔连连失败,甚至在首轮赛上就被淘汰,教练安慰她说也许有的人天生与国际冠军无缘。但马哈维亚始终坚信国际冠军除了女儿吉塔,别无她人。为了帮助吉塔纠正训练方式,找回自己的摔跤风格,他进城租了房子,开启了陪训模式,就像小时候一样,带着必胜的信念。他不断地鼓励吉塔,并同她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让吉塔重拾信心。
孩子的成长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纠正问题的历程。当孩子犯错时,重点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本着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并以此为契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成人往往限于焦虑的情绪中而乱了阵脚。只有理性地对待错误,帮助孩子一起剖析原因,才能将走偏的孩子引入正确的方向。
03 适当放手,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在一次国际大赛上,前两局时吉塔采用了父亲的策略而取胜。在第三局比赛前,吉塔又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只告诉她明天的胜利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那些只能和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千千万万个女孩。
在比赛的最后十几秒,连连失分的吉塔想起了父亲的话“爸爸不能每次都能救你,我只能教你方法,其他只能靠自己。”吉塔抓住反攻的机会,成功逆袭,完全靠自己取得了胜利,让印度国歌在赛场的上空响起。
龙应台在《目送》中这样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前期所有爱的陪伴,只是为了最后这一刻的剥离。智慧的父母,懂得适当放手,让孩子丰腴了双翼后独立去飞。
独立是注定孩子一生的能力。父母不应打着爱的名义,代替孩子操持一切,在担心的背后,其实是我们无法放下自己的焦虑。
陪伴孩子,对父母而言,也是一场自身的修行。只有内心丰沛,才能将更多的爱赋予孩子。在规则下给于自由,在犯错时正确引导,在该放手时适当放手,才是为人父母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