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立意出类拔萃
【温馨提示】立意新颖深刻是中考作文闯入高分区的关键。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没有灵魂,其思想、材料便成了“无帅之兵”“乌合之众”,构思活动便无法进行。
【名师心得】
“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这就是说,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它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同时,文章的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以及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也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来确定。可见,立意确实重要,没有立意,其思想、材料便成了“无帅之兵”“乌合之众”,构思活动便无法进行。
中考作文具有明显的选拔功能,面对数以十几万计的考生,要让他们人人都有话说,都有内容可写,作文命题自然会考虑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因而出偏题、难题、怪题的可能几乎不存在。在人人都能写得出的情况下,立意是否正确、新颖、高远、深刻无疑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作品之所以历久不衰,受人欢迎,首先是因为它们具有新颖独特的立意。因而你对作文的立意,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中考作文在立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思想贫乏,缺乏个性。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人云亦云,毫无新意。这样缺乏个性色彩的文章,得分一般都比较低。文章必须有时代精神,顺应时势的文章,才有时代感,才有针对性。
2.思想幼稚,令人遗憾。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看问题只是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不能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缺乏深度的文章当然难以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3.认识片面,思想消极。中学生由于人生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分析问题时往往缺少理性,容易片面化。有的考生为了标新立异,一鸣惊人,提出一些令人咂舌的观点。有的文章虽然文笔犀利老辣,但是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问题,最后仍然得分很低。
4.贪多求全,漫无目的。一开始还能围绕着一个主题写,但是写着写着,又转向了另一个主题,让阅卷老师也理不出头绪,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5.故事矫情,不合情理。不少同学喜欢阅读《读者》,喜欢把《读者》里的故事化用到中考作文中来,这种情况算不算抄袭,还有争论。有些考生在中考作文中化用这些故事的时候,让人觉得特别不真实,令人反感。
立意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作者在构思过程中,对生活素材进行具体的感知、体验和理解,逐步形成明确的思想,经过提炼和选择,文章的主旨才得以确立。文章的立意,首先要做到正确。你要学会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周密的思考,形成正确的思路。其次,立意要真实,文章只有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
02选材剖璞取玉
【温馨提示】作文选材必须学会大胆取舍,这就好比工匠剖璞取玉,剖开众多的蕴藏有玉的石头,选取出自己需要的美玉。
【名师心得】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这是新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我们在作文时一定要认真对待。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写作素材。但是我们许多同学却常常面对写作素材的选择显得无所适从。写作没有素材不行,但有了材料不注意挑选,认为“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也不行。因此,要想写出优美的文章,考生必须将联想到的材料分类排列,围绕中心去精心挑选。
中考作文选材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材陈旧,内容雷同。转来转去就是那么几个事例,无法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写老师,多是老师带病坚持上课、不厌其烦地批改作业、冒着风雪给生病的学生补课,而不能挖掘出老师独特言行下的“地下金矿”;写父母,多数只是谈父母如何地关爱自己,很少有人写出父母之爱的特点,只是泛泛地描述父母之爱,而很少有人写出父母之爱对我们人生的启迪以及对我们成长的重要作用。
2.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有的材料本身很不错,只是用的人多了,也就失去了材料原有的光彩。比如写“自信与成功”的话题,事例应尽量新颖,像华罗庚、陈景润、张海迪等人的例子,由于经常被人们引用,也就失去了新意。写写富有新鲜时代气息的人和事,也许会更具感染力。
3.简单模仿,邯郸学步。近几年来,模式化倾向很严重,有的考生一味简单模仿,很容易陷入“抄袭”
能够充当作文素材的材料应具备这样四个条件:
1.真实性。对初中生来说,只有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真实的材料来作文,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才能发挥出最高水平,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2.准确性。就是要有客观基础,不能随意编造,张冠李戴。有些考生把爱迪生的事例写成了爱因斯坦的事例,这样的硬伤是最致命的。
3.典型性。所选材料要精当,能以一当十,具有普遍意义。要尽量选取那些最能反应事物的本质特征、最能突出表现中心的材料。当然典型材料并不一定全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它也可以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只要它有动人的“闪光点”,也能感染读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4.新颖性。选材贵“新”,最忌拾人牙慧,落入俗套。要尽量选取那些别人没有过或不常用的材料。选材新颖,文章才有魅力,才能表达新鲜活泼的思想,才能让人耳目一新。
有了作文素材,只是具备了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学会优选最佳材料才是作文制胜的关键所在。
03开篇楚楚动人
【温馨提示】开头要生动简洁,不宜繁冗过长,在600字左右的文章中,开头过长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同时,开头要醒目些,要开门见山而不是开门见雾。
【名师心得】
在写作中,开头是一个容易出彩,也容易让人忽略的地方。如能在构思、立意、选材不偏题的情况下,精心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无疑会让阅卷老师兴奋,从而提高作文的档次。反之,一个糟糕的开头,则会使阅卷老师感到厌烦乏味。你知道一个不好的开头对文章有多么大的影响吗?我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买了一袋瓜子,如果吃了第一颗是霉的,这时是否会影响你吃下去的兴趣?作文开头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先辈同样重视文章的开头,元人乔梦符就曾提出“凤头,猪肚,豹尾”的文章标准。所谓“凤头”,就是要使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一样俊秀、精致,让读者一看开头就爱不释手。“凤头”对于中考作文来说,极为重要。据说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该书的开头竟让他前后修改了十二次之多。即使伟大如托翁者也会为开头煞费苦心,可见给文章一个好的开头是多么不容易。
考场作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故弄玄虚,信马由缰。有些文章开头故意绕圈子,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段,还没有深入正题,而往往还自认为这是文章新颖巧妙之处,见水平、见功力的地方。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做法,恰恰是写作的弊病。“三纸无驴”是作文开头的大忌。
2.开头突然,不知所云。有些文章开头,缺乏应有的交代,显得突如其来,没头没脑,不知所云。如
5.盲目写景,东施效颦。写景的主要目的,或是为了突出主题,或是为了刻画人物,或是为了烘托气氛,如果与此无关,一般来说这样的写景是没有意义的。有些文章一开头就“花儿”、“鸟儿”、“草儿”地写一通,实在是不必要。
6.盲目引用,不加取舍。引用应根据主题、中心的需要,盲目引用应尽量避免。特别是供料作文,供给的材料如果很长,要是一开头就不加选择地大量引用,或全盘搬用,必然重点不明,主旨不清,文字不精,陷于盲目性,而且下文再谈到它,必然还会重复,所以引用应有所取舍和选择。
如何给自己的文章打造一个精美的凤头至关重要。因为阅卷老师评卷时,看完标题后,就是开头和结尾,中间内容在时间非常紧的情况下,只是迅速浏览一遍,所以写好开头,是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的好办法。
写开头的时候,一定要在草稿纸上精心设计好,再誊写到卷面上,这样可以有效避免
盲目性和随意性。最后再告诉你一个小技巧,所谓“凤头”,就是小巧、漂亮,所以你的文章开头一定要尽量控制在100字以内。
04正文亮点闪烁
【温馨提示】 细节是记叙文的亮点与灵魂,没有它,文章便会失去了血肉和神采。掌握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也就找到了一把打开写作宝藏的金钥匙。
【名师心得】
每年参加中考语文阅卷,归来总有一种深深的遗憾,上万份的语文考卷中,优秀的记叙文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很少有出色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生应学会真实的体验,自由的表达。而记叙文无疑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记叙文对于检测学生的思维品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一把最有效的标尺。
大多数考生写记叙文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叙事缺乏真情实感,不会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也就是说纯客观的叙述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很难吸引老师的眼球,得分自然不是很高。
2.作文宿构现象比较普遍,总是给阅卷老师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这种毫无新意的从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产品很难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3.叙事虚构编造的情况比较普遍,有些考生梦想通过编织自己的离奇身世和家庭变故来赢得阅卷老师的同情,这种把戏阅卷老师一样就会看穿的,另外,现在老师对这类作文一般都产生了一种思想抵触情绪,最好不要成这类作文的牺牲品。
4.眼下时文之风盛行,大多数考生选用时文中的故事作为叙述的主体,这样的文章缺少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阅卷老师也不会给高分的。
5.记叙文写的四不像。有的考生写记叙文,在文章中却没有具体的记叙,只是马漫无边际的东拉西扯,像记流水账似的。自然得分很低。
要想写出一篇出色的记叙文,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当然自信的条件在于平时的认真积累。多数考生受一些老师背范文的影响,一拿到题目,就想我背的范文哪一篇可以套用,我在哪本作文书上读过类似的作文,这样就把自己陷进去了,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克隆文。其实,你本来很优秀,你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结果与高分失之交臂,实在可惜。
面对许多平庸乏味之作,如果能突然发现一篇出色的记叙文,阅卷老师无疑像夏日里吃了一支冰激凌,爽快无比,你想不得高分都不行。其实,写好记叙文很简单,细细地写个片段是记叙文出彩的重要手段之一。
细节对文章太重要了。大多数考生的悲哀就在于写记叙文通篇文章没有一处细节,在炎热的夏季里,
05语言字字珠玑
【温馨提示】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直接决定着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下。古人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缺乏文采的文章要想上高分几乎是不可能的。
【名师心得】
大凡成功的作文都拥有美丽非凡的语言。语言不精美,作文要想上高分几乎是不可能的。
根据近几年大多数地区的阅卷情况来看,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内容、语言和结构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各包括若干等级。其中对语言的具体要求是这样的:“语言流畅,表达方式恰当或较恰当”就符合一、二类卷对语言的要求,“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表达方式尚可”可以判为三类卷,“语言不够通顺,语病较多,表达方式不够恰当”就只能是四类卷了,“文理不通,表达方式不当”分数就更低了。
作文中新颖鲜活的素材,别具匠心的构思,深刻高远的立意,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如果作文的语言平
3.故作深沉,尽失天性。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成人化,动不动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失败是成功之母”……思想老气横秋,毫无与自己的年龄和生活相契合的话语与机智,完全失去了青少年学生的天性。
4.空洞无物,堆砌词语。
有的考生喜欢在作文里堆砌词语。语言“假”、“大”、“空”。作文的本质是表情达意,并不是展示华丽词藻的游戏。只有言之有物,文章语言才会显得鲜活灵动。要追求语言的准确、生动、新颖、形象,要恰到好处地表达所写的内容。
以上几点,可以说是制约学生个性化语言表达的“瓶颈”。
中考作文语言要出彩,首先要灵活地调动语言的表现力,能让读者心灵产生震颤飞扬的快乐;其次是运用好的修辞,把生动的比喻,大气磅礴的排比,风趣幽默的仿词,语意含蓄的双关穿插文中,亮人耳目,怡人心扉;再次是匠心调配句式,将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巧妙配合,营造文章的落差美,匀称美,音韵美,使文章绚丽生辉。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06结构精巧生动
【温馨提示】在日常的生活中,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很平常的东西,用独特的形式包装起来,也会变得不同凡响。
【名师心得】
如果说文章的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有了坚实的“骨架”,文章的“血肉”才有依附,“灵魂”才有归属;假若没有这个“骨架”,文章的材料就无法安排,主题也就无处寄托了。可见结构对于文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在结构形式上推陈出新,让文章独具魅力,理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在中考作文中,在结构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撇开中心,横生枝节。
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出别的话题。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线索不明,杂乱无章。
2.恣意妄为,逻辑混乱。
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算到哪,不尊重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规律,导致言之无
3.缺乏过渡,忽视照应。
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这样一来,即使文章内容不错、语言不错,也会因为结构上的不严谨而降入二类文的行列。
4.剪裁不当,头重脚轻。
表现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主要是因为不善于安排答题时间而没有时间写完留下的遗憾)。由于详略处理不当,文章的结构不美暂且不说,还对主题的表达带来直接的影响:中心不突出,有偏差。
造成结构松散和混乱的原因,或者是作者的思路没有理清;或者是没有做到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对文章作出通盘的考虑;或者是行文方面着力不准。
作文的结构,应该如风行水上,自然而然;作文的内容,应该似山涧清流,纯真质朴。生活是什么样子,作文的结构就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让作文结构生活化。
作文时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打个比方,作文犹如盖房子、做饭,同样的材料,由于建筑师、厨师的阅历、水平、风格有别,而建造的房子的格局,制作的菜肴的色、香、味也就有高下之分。所以,作文除了注重内涵之外,特别讲究结构美、形式美。文章有了灵动的结构,巧妙的构思定会让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给你打出高分。
07收尾言尽意远
【温馨提示】 一个好的结尾,能使阅卷老师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言尽意远,也是赢得高分的重要手段之一。试想一下,当你吃瓜子吃得满口余香,最后一颗是霉变的,这时你的心情一定会很糟。
【名师心得】
让我们先来赏析古代无名氏《咏雪》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三片四片五六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飞入花丛都不见。
诗的前三句皆平淡无奇,而末句却异常的风趣,具有动态美的自然风光。如果没有最后一句对雪片去处的交代,那么,前三句从一片到八片,仅仅是小孩数数字的叙述,哪能称得上诗呢?加上后一句“飞入花丛都不见”对众多雪花归宿的点化,则奇峰突起,生发出冬雪无穷奥妙的理趣来,不但把雪景表现无遗,而且又有清淡开远的韵味。
相传这首诗是一个才子戏弄友人而作的,当他吟前三句时,大家捧腹大笑,认为才子蠢笨如猪,竟作出这等歪诗来;后来,他吟出末一句,大家脸色陡变,惊喜叫好,才知道才子作的是一首好诗。
可见,文章的结句是多么重要!一个好的结尾往往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对此,冯骥才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见解:“我构思的习惯是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尾。我以为结尾比开头重要的多。一件艺术品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最后的工作是否恰当。最后的一句台词,最后一笔油彩,尾声等等,最容易成功和最容易失败之处往往都在这里。”
文章的结尾和文章的开头一样,也是作文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如果说开头有“先发制人”的功效,那么结尾更有“后发制人”的威力。结尾好,会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大放异彩,反之,也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俗话说: “ 编筐织篓,全仗收口。”筐篓编织得再细密结实,如果收口不好,也会影响美观。写文章和编织筐篓一样,结尾收束不好,也会使文章大为减色。
中考作文中常见的作文结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还要喋喋不休地说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事情结局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结尾最忌的就是把话说尽。要在文字虽完了而意犹未尽出煞尾,让读者宛如嚼橄榄一般,余味无穷,那才是好的结尾。
2.空喊口号,无病呻吟
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这种结尾大煞主题。
很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考场作文讲究真情实感,空洞口号式的语言是很难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的。
3.拖泥带水,草草收兵。
文章结尾贵在简洁有力,适可而止。有些考生对结尾缺少精心的谋划,语言平淡随意,淡而寡味
08文面整洁清新
【温馨提示】许多优秀的作文因为文面问题而被阅卷老师打入低分行列,实在令人惋惜!中考作文文面分约占5%左右,而实际上,由于文面对阅卷者情绪的影响,体现在分数上恐怕远不止5%。
【名师心得】
翻阅着众多卷面不清、字迹难辨、书写错误的答卷,心里似乎有隐隐作痛之感。许多优秀的作文由于卷面原因被打入低分行列,实在令人惋惜。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衣衫不整,邋邋遢遢,会给人怎样的感觉?文面如同人面,漂亮的文面也会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文面失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卷面不清。有多处修改、涂抹的痕迹。有的甚至涂改成模糊一堆,再加粗加黑,致使卷面脏乱无比。这主要是由于临场写作时,没有打好底稿或腹稿的原因。
2.字迹难辨。有的龙飞凤舞,过于潦草,有的东倒西歪,似是而非,有的甚至用不规范的简化字替代,
作为一名考生,如果你想让老师对你的作文“一见钟情”,那就非讲究文面不可。因为它不仅是你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语文素养等方面的呈现,也是对阅卷老师的一种尊重。文面清爽悦目,当然会增加“感情分”。
现在许多同学不注意汉字的书写,认为把字写好挺麻烦的,字写得好坏无所谓,你是“无所谓”,可评卷老师“有所谓”。
如果你能写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自然很容易拿到文面分。如何练就一笔好字呢?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一些汉字的结构。字的结构把握好了,就好看了。平时要注意一些身边常出现的字体。做一个有心人,看到好的字用手在空中比划比划,这样久而久之,就记住了。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好看的字学着写下来,时间一长,你的字自然会好看起来。
我还有一个绝招,不妨告诉你,经常在书桌上放一本字帖,空闲时间有意无意看几眼,也不失是一个好方法。不信,试试看?
别忘了,你的字一好看,老师给你的“感情分”也就上去了! 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此之美,让它在你的笔下熠熠生辉,展示其应有的魅力吧!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日头条“数理化归纳总结精析”,可能有你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