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月27日,由全省25个边境县(市)和中国老挝磨憨一磨丁经济合作区共同参加的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签约仪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启动,这是云南将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三年行动方案中“1336”工作措施的“1”落到实处的具体实践。签约仪式上,腾冲、江城、麻栗坡和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作了书面经验交流,本报特选登部分内容,为联盟成员之间做好新时代安边固边兴边工作,建设好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在富边强边守边固边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作出新贡献提供一个互学互鉴的平台。

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_幼儿园优质园创建简报_优质园创建总结

磨憨口岸

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

奋力打造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磨憨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昆明托管磨憨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中老铁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改革优势,全力开创新局面,为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先导,在接力中闯出发展新路子。

在资源优势上找机会。昆明托管磨憨,是将政策效应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创新实践。将昆明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通道优势、开放优势和门户地位更加凸显,有效解决昆明有产业、缺陆路口岸的问题,更好发挥昆明在云南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中的龙头作用。磨憨镇用足用好国家、云南省赋予的产业等各类扶持政策,借着“四区”政策的叠加优势,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转型跨越。

在帮带共建上求突破。为进一步推动“以城带边”帮带共建机制落地,昆明市6个区(市)对口帮扶磨憨镇6个行政村,并派出6支驻村工作队。紧盯6大类目标任务和19项指导性指标,成立磨憨镇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领导小组、磨憨镇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专班,将全镇划分为7个专班,每个专班由镇党政班子成员担任组长,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上阵攻坚,明确1至2家服务中心(所)单位挂钩负责,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积极探索6个精品村打造的共建道路。

在为民项目上助提升。近年来,磨憨镇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力度,累计投入1.53亿余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其中农村道路建设投入1.17亿元,村内道路建设投入2958.59万元,饮水安全保障、农业设施等项目投入3300余万元。昆明托管磨憨后,全力推动第一批52个民生补短板项目和1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其中第一批8类52个民生补短板项目共投入869万元,均已完成验收;1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已完成12个,正在实施1个,待实施1个。在第一批民生补短板的基础上,梳理上报第二批49个为民办实事民生补短板项目,预计投入1099.46万元。

坚持民生改善为支撑,在实干中拼出发展新动力。

以医疗教育为突破。昆明托管磨憨后,积极引进昆明优质的教育资源到磨憨合作共建,昆明全力发挥着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协调引入昆三中、师大附小呈贡校区、师专附小、西南联大附属学校、中华小学等昆明优质教育资源到磨憨合作共建,与磨憨中小学签订“一校一帮扶”协议,帮扶磨憨教育机构。如今,两地教育的有效衔接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接下来,磨憨镇将逐步实现边境口岸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广阔前景,两地教育将会共同进步。目前延安医院已就相关建设工作开展前期研究。

以社会保障为核心。近年来,磨憨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任务高质量完成,实现了磨龙、尚勇、龙门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全镇建档立卡户891户3845人全部实现脱贫。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昆明托管磨憨镇以来,秉着“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就高不就低”这一原则,按更优政策执行进一步保障群众福利。2022年脱贫户及三类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91户3851人,参保率达到100%,三类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4户328人,确保参保率达到100%,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确保100%覆盖。自2023年起,磨憨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一体纳入昆明市社会保障体系。

以稳边固边为抓手。磨憨镇边境线长174公里,为严格压实五级“段长”责任制,全镇78个基层党组织426名党员群防先锋队、150余名(青年)志愿者推行“十户联防”“班户联建”等邻里守望模式,创新实行领导干部带头的“白天上班,晚上上山”的巡边机制,疫情防控工作得到了省、州、县充分肯定。托管不脱边,磨憨镇坚持党管、政建、警用、军联、民参总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形成党委统筹、政府主导、军警主抓、群众联防的工作格局,积极发动民警、党员、村干部、民兵、群众参与边境管控,全面构筑边境管控“红色屏障”。通过“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工作模式,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筑牢边境铜墙铁壁。

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_优质园创建总结_幼儿园优质园创建简报

腾冲司莫拉

腾冲市

携手共建新腾冲 同心奋进新征程

腾冲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五个新腾冲”建设的总目标,着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中心。

高位推动,扛实政治责任。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示范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腾冲市贯彻落实〈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实施方案》《腾冲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建立“1”个研究中心,构建“1”个宣传教育阵地,打造“4”条典型主题示范带,创建“N”个民族团结进步联盟的“1+1+4+N”工作思路,明确创建目标要求、具体责任单位、推进时间步骤,形成了任务明、权责清、配合密的创建工作格局,于去年8月举行了示范中心建设启动仪式,高位推动示范中心建设各项工作。

典型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挖掘腾冲各民族“一起走过”的历史文化根脉,突出“爱国主义”“侨乡”“全域旅游”等品牌特色,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整合现有的民族团结、爱国主义、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景区景点、主题公园资源,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宣传教育阵地,把司莫拉、和顺古镇、滇西抗战纪念馆等作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擎旗手”和“排头兵”,规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心向中央·振兴边疆”等学习体验线路,建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腾冲实践展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籽籽同心话团结”主题演讲比赛等宣传教育活动,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国故事、民族故事、腾冲故事。强化宣传教育分类指导,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方案,充分发挥“艾思奇百姓宣讲团”作用,创新推广“个十百千万”和“学思践悟行”宣讲制度,不断健全宣传教育的立体化常态化机制。

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腾冲全域旅游优势,突出“保护生态和彰显文化”两个特色,创新“乡村旅游+民族团结”的N种模式,形成“城乡融合型、农旅融合型、文旅融合型、竞技运动型、传统村落型、边境小康型、温泉康养型”等发展格局,率先打造清水司莫拉、猴桥国门新村、滇滩棋盘石、荷花坝派、五合帕连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双融合双促进的示范标杆。持续加大资金整合、项目推进力度,提升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质量。2021年以来,统筹整合各类资金3.16亿元,着力把6个抵边村建设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边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得到绵绵延伸。

交融互嵌,深化全域创建。不断推进各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将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兴边富民、文化润疆等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着力建设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文化浸润·培根铸魂、兴边富民·边疆稳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4”条典型示范带,鼓励乡镇、社区、医院、学校、景区景点等成立“N”个跨区域联盟,大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创建交流活动,不断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截至目前,沿边3个乡镇、6个抵边社区已全部创建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取得新成效。创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2个,共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265个,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全域示范创建格局。

共治共享,推进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在“边疆”“民族”的治理能力上重点发力。着力抓实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入推进“铸魂、堡垒、头雁、先锋、稳边”五项工程,持续开展“请党放心 强边有我”“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等主题实践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广“四双工作法”“十户联防”等基层治理经验,构建起“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农村治理新格局。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法治意识。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让边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守边固边中淬炼升腾。

优质园创建总结_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_幼儿园优质园创建简报

配图

江城县

建设滇西南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越南、老挝接壤,国境线长183公里,具有“一县连三国”“一县接三州市六县(区)”的独特区位优势。2023年1月,江城县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按照“1336”工作措施建设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的总体部署,江城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滇西南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牵头作用,竭尽全力做好联创共建工作。

提高政治站位,紧扣主线抓创建。结合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三年行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联创共建工作各环节、各方面、各领域,不断巩固拓展创建成果。把建设滇西南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作为创新创建理念、提升创建水平的重要契机,结合滇西南片区创建工作现状和实际,认真贯彻落实“1336”工作措施,努力构筑坚固的滇西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不断创新创建模式,将“宾弄赛嗨”发展为“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民族团结工作机制。与沧源、双江、耿马等自治县和行政接边的其他州(市)相关县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公约》。

深化创建内涵,突出特色抓创建。充分发挥示范带地域优势,赓续红色血脉,深入挖掘讲好在抵御外侮、开发边疆、建设新中国和改革开放中涌现的守望相亲、荣辱与共的民族团结故事。立足丰富多彩的滇西南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依托各市、县的博物馆、公共文化馆(站)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建设宣传展示基地。在历史文化宣传、民族文化展示、地标性建筑、旅游景观陈列等方面,推出一批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艺术作品。

聚焦共同富裕,转型发展抓创建。以“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建设现代化美丽边疆”为主题,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抓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全面推进边境地区现代化建设,让区域内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筑牢滇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挖掘边地风光、“一景观两国”、历史传说、红色遗址等特色资源,充分挖掘现有资源优势,补齐短板、拉长长板,打造一批示范点,建点连线成面,以自然村为着力点,实施连点成片整体提升,变“小村寨”为“大示范”,全面推进示范带建设。

深入融合推进,务求实效抓创建。按照有形有感有效的要求,组织开展实实在在的联创共建活动,切实把创建成果体现在高质量发展上、民生改善上、凝聚人心上。引导滇西南3个州(市)、10个县(市)把联创共建与文明城市创建、平安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找准创建工作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因地制宜开展创建工作,努力形成全面动员、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力推进的创建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作用,率先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启动仪式,着力推进创建工作不断向旅游景区、各旅游经营主体等延伸,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渠道,深化滇西南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践内涵。

夯实基层基础,精准发力抓创建。积极引导滇西南3个州(市)、10个县(市)主动参与“互观互检”、信息共享、学习交流等工作,切实把创建责任“强”起来、把宣传氛围“浓”起来、把工作热情“火”起来、把特色品牌“亮”起来,努力打造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滇西南品牌。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找准融入点和结合点,精准开展创建工作,分类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创建品牌。强化保障措施,积极引导各类资源、资金、项目、人才等向联创共建工作倾斜,切实提升动员各族群众参与联创共建的能力和水平。

优质园创建总结_幼儿园优质园创建简报_优质园创建经验交流

麻栗坡县民族群众

麻栗坡县

赓续红色血脉 凝聚守土固边强边的磅礴力量

麻栗坡是“老山精神”的发源地。麻栗坡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扎实开展全民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

传承红色基因铸魂,增强国家意识。统筹抓好党性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引导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成立天保国门党校,建成23个理想信念现场教学点,打造老山主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以及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以弘扬“老山精神”为主题的党性教育路线,让弘扬“老山精神”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全县226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开设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把国家、国防、国土、国民意识深深植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深入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围绕县城、抵边乡镇政府所在地、沿边公路、抵边村小组家家户户规范悬挂国旗,充分展示良好的国门形象和国家形象。在抵边村小组全覆盖开展感恩教育群众会,让边疆群众感受边疆变化、体会党的关怀、增强守边固边强边责任,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打造富美边关共享,强化国民意识。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为示范引领推动全县1946个村庄全面启动绿美村庄建设,着力打造富美边关,实现富美共享。截至目前,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18亿元,25个抵边行政村(社区)6类19项指标完全达标18项。天保镇、黄瓜录村分别获评云南省绿美乡镇、绿美村庄,23个村被评选为“云南省美丽村庄”。2022年抵边行政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0元,25个抵边行政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基本实现了红与绿、新与特、美与富,点上出彩面上达标的建设目标,边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提升,充分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主动看好守好祖国的一草一木。

强化机制创新稳边,提升国防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4条具有麻栗坡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成功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命名,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教育基地)72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教育基地)271个。深入开展军警地共建,共建立“少年军校”5所、共建学校10所、共建单位5家,4次荣获国家“双拥模范县”称号。坚持基层治理“一网兜”,创新“1+3+N”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行“5-10户联防+1”模式,将辖区综治、警务、城管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将所有人、地、事、物纳入一个网格,全县构建全科网格7685个,实现“一网兜住烦心事”。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包村、联户、到人的普法工作,天保镇天保村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5个行政村被命名为“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大力推行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管边控边模式,组建联防队伍400余支,形成了“军管线、警管口、民管片”的立体管控防线,13个抵边行政村被命名为“云南省强边固防示范村”,边境一线构建起“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边境防控新格局。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整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