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能走多远,眼界疆域就有多大。悉尼大学前校长盖文·布朗说过:“大学的发展源于很多浪漫的想象。”中小学的发展也需要浪漫的想象,还需要理性务实的规划。

尤瓦尔·赫拉利曾经说过: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教育改革是学校发展永恒的命题,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就是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程红兵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怎么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的意义

如何制定一份科学务实的学校发展规划?

作者|程红兵

学校发展规划是20世纪在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改进学校管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技术方法。学校所制定的发展规划是学校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充分体现自身发展理念、引领学校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它既是学校教育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对社会的一种承诺,在引领、推动学校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约束学校办学行为不偏离方向。那么,如何制定一份科学务实的学校发展规划呢?笔者认为需要重点关注如下两方面问题。

其一,确定具有适切性、前瞻性的发展目标。

在学校发展规划的构成中,核心概念是目标。目标就是我们要到达的地方,是对期望结果的描述。对于既定的目标,我们要进一步追问:这是谁的目标?是上级的,还是我们的?现实中,有些学校发展规划“眼睛朝上”,完全把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目标原原本本照搬到学校;还有些学校的发展目标反映了上级主管领导的喜好,却没有体现学校自身特点。这样的目标,要么是做样子,要么是为了取悦上级。学校在确定发展目标时,需要厘清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目标到底体现谁的意愿?是校长个人的,还是大家的?这其实强调全校师生员工对目标的认同度。现实中确有“高高在上”的学校发展规划,通常是校长根据个人见解制定出来的,没有全校教职工的参与,教职工不了解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也不理解学校发展规划本身。

其次,目标科学吗?目标符合规律吗?目标是超前的吗?这强调目标的前瞻性。学校要发展,不能徘徊不前,更不能后退。现实中确有依葫芦画瓢的学校发展规划,在制定时不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进行理性分析,而是简单模仿其他学校现成的发展规划。这样的学校发展规划不解决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特色,既不科学,也对学校发展没有意义。

再次,目标适切吗?目标可实现吗?这强调目标的适切性。我们也会看到有一种热衷时尚的学校发展规划,什么热门提什么,流行什么写什么,充满了新概念、新提法,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样的学校发展规划往往停留于“概念”层面,无法真正兑现。

目标确定后,我们还要对目标进行分解,就是建立子目标系统。目标可以横向分解,如分解为课程建设目标、德育建设目标、课堂教学建设目标、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学校环境建设目标等。目标也可以纵向分解,包括时间阶段、阶段目标、措施方法、工作主体等。

其二,把握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

首先要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如果把“记忆”看成一枚硬币,那么它的一面照出的是“过去”,另一面映出的则是“未来”。学校发展规划也包括两面:过去与未来。从历史来说,如果学校没有大胆继承,没有对传统教育精华、对本校文化底蕴的继承,就没有走向未来的底气;对未来而言,如果学校没有长远发展的眼界,认识不到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就不可能有超越昨天的魄力。

其次要盘盘家底,找找问题。盘盘家底可以找到根本,找到学校的核心发展力和学校自身生命体的DNA。盘家底要做到“四个客观”,即理解社会的客观需要、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教育的客观规律。找找问题,就是深入研判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如课程问题、教学问题、队伍问题等。其中队伍问题还可以拆解为如下一些具体问题:资深教师个体需要发展,青年教师的教学功力需要提升,干部的大局观、协调性有待加强,教师整体文化素养有待充分提高,教师的创造激情有待充分点燃,教师培训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等。

再次要看看人家,学学先进;想想初心,展望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思考这样几个经典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最为美好?”“什么样的学校最为理想?”“什么样的课程最为优秀?”“什么样的课堂最为智慧?”“什么样的教师是杰出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出色的学生?”我们要引导教师深度研讨这些教育的基本问题,并将所形成的共识呈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未来规划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未来社会将发生巨大变化,学校的教育不是为了今天,而是要为学生们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

尤瓦尔·赫拉利曾经说过: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教育改革是学校发展永恒的命题,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就是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以下仅以上海金瑞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5年)中的“发展规划纲要”部分为例,呈现我们对于未来学校、未来教育的思考与规划。更多详情见《程红兵教育笔记》。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的意义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怎么写

办一所理想学校

为孩子人生奠基

作者|程红兵

雅号“书生校长”的程红兵是一个有点不一样的校长。7年前,他怀揣“办中国的自由学校”之志向,南下深圳办学,当时这一消息在上海教育界引起不小震动。去年初,传出他回归上海履新,再次引发关注。2013年,谈及为何去深圳办学,程红兵说,“作为一个年满52岁的教育工作者,生命留给我创造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多了。”2020年,再谈为何回沪办学,程红兵说,“我那颗将近退休的心又重新复活了。”教育不是为了今天,而是要为学生们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每一位有使命感的校长,有着他自己的教育使命。“让学生成为未来世界自由行走的中国人”就是程校长的教育使命。程红兵校长一直都在追寻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育办学,为此他可以“披挂上阵,再次出山”。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程校长的教育故事!

01

“消失”的一年半

2013年10月,程校长辞去教育行政工作,来到深圳市福田区,怀揣着“一个教育人的梦”,回归校园,成为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立志办一所“理想中的学校”。明德学校是由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和腾讯慈善基金会合作开办的新学校,以公立学校委托管理的方式和崭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试图在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从2013年10月到2015年4月,一年零六个月,程红兵似乎在教育界“销声匿迹”了;与此同时,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从一些家长用充满怀疑的眼神试探,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明德,人们不禁猜测,是什么让年轻的明德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赖?

程红兵校长的破题之道:“综合课程”

明德的课改并没有牺牲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反,却得到了高回报。每一次福田区的统考,明德初中部的成绩都是稳居第一方阵,有些年级甚至独占鳌头。没有枯燥的字词义分析,也没有机械的语法剖析,语文教师杨金锋在一节文言文《孙权劝学》的课上紧紧聚焦在一个字——“读”:可以素读,读得文从句顺;可以品读,读得形象分明;可以析读,读得层次清晰…… 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读出了句读,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读出了兴趣。在学生们渐入佳境的时候,杨老师适时地加入了辅助材料,比如“劝学之后的故事”,又比如“孙权对吕蒙的评价”;同时鼓励学生质疑,提出“思维的批判”,学生的视野由此拓展开来。拓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单一学科的内部。在程红兵看来,“文史哲不分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现行的语文课程多是文选式教学,缺乏时代轴线,可以说是没有‘骨架’;而历史则恰恰相反,教学更多的是中国历史的沿革,说得极端一点是没有‘血肉’;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出发点很好,但孤立的思品教育容易导致空洞的说理,最终流于形式。”基于这样的想法,程红兵将破解之道聚焦到“大文科”的整合设计上。自从来到明德的第一天,程红兵就一直在思考初中教学的课改生长点,几度都把生长点定位在综合课程。程红兵校长在一次偶然中找到了切入口,综合课程“湿地研究”的学习安排是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一半的时间在湿地现场做专题观察、实验研究。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跳出课本、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学自然、到社会中学社会、在观察中学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城市名片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和孩子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孩子们去“看得见、摸得着”的湿地观察,更容易学习,也更印象深刻。

大胆改革:课程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

对于明德的教师而言,程红兵不仅是一个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校长,更像是一个船长,心里有一个远方。 一方面,他“不拘一格降人才”,从海内外各类高校的毕业生中招聘教师,因为程红兵选择教师的标准只有三点:热爱教师职业、思路清晰、表达清楚。另一方面,他为教师们指明方向。他说:“教师的行动有两个重要的渠道:课程与课堂。培养教师就要以这两个渠道为突破口,让教师不但参与课改,而且成为课改的主体;让教师不但研究课堂,而且成为新课堂的创造者。”

在程红兵的规划中,明德正在从学科课程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与课堂变革,与此同时明德教师的培养也同步进行。“学科课程重构”,是为了让教师真正成为课程主体。一年多来,明德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国际课程为参照,引进、借鉴、整合、融合国际课程的优秀元素,小学“红树林课程”,初中“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湿地研究”课程就是这样开发出来的。以小学“红树林课程”为例,其实,刚开始听说要编教材、开发课程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入手。“程校长给了我们关键性的点拨——以课程标准为纲,按照‘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的思路去做,既要考虑中国的,又要参照国际的;既要教师自主选择教材,更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点。”一年级年级长聂晓文告诉记者,当自己第一次听到这两个思路时的感受,那就是“眼前一亮”。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的成长可以用“迅猛”来形容。“因为首先是由教师自主选择教材内容,而选择的过程就是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研究课程的过程;然后让教师创造明德自己的学术教材,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聂晓文说。“学科重组”,是为了让教师建立以生为本的课程意识。“任何学科教学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人。”程红兵说。为此,明德的部分课程内容跨学科、多维度组合,架设学科通道,打通学科壁垒,让教师建立以生为本的课程意识,从而让学生学会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课堂重建”,是为了让教师成为新课堂的创造者。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教师根据自己教与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课堂建构,建构一种有弹性、有张力的“课堂模型”,这也正是程红兵眼下着力的重点。

02

披挂上阵,再次出山

金瑞这所学校的核心表达是什么?

程校长这样说:金瑞这所学校寄寓了办学者的理想、对未来的憧憬,它也是办学者对社会的一种交代、一种宣示,既要含义丰富,又要简洁明了。

他们最终确定了金瑞学校的核心表达:金瑞华夏,新生未来。程校长认为这样的核心表达大气磅礴,意味隽永。其含义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其一,金瑞(于)华夏,新生(向)未来,即:金瑞学校立足于华夏大地,她是面向未来世界的崭新生命。

其二,金(童)瑞华夏,新生(创)未来,即:金子般的儿童在华夏大地上茁壮成长;一个个全新的生命,将创造美好的未来。

“金瑞”“华夏”“新生”“未来”四个名词概念的组合,把“中国”与“世界”,把“今天”与“未来”,把“学校”与“学生”,把“理想”与“使命”串联起来,产生了比较大的思想张力。

金瑞学校怎样一个预设?

假如把办学比作撰写一篇论文,那么学校的定位就是这篇论文的前提假设,这些前提假设就是我们预先注入到文章中的基本结构要素,然后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逐步论证它,一切顺利的话,它也将成就这篇文章的基本属性。

金瑞学校的基本定位是:现代化、国际化的未来学校。 所谓现代化,即精神入世,也就是说期望学校师生的精神现代化,思想理念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同步。 所谓国际化,即学校的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植根中华,放眼世界,与世界先进同步;学校师生能够自由行走世界,与世界交流。 所谓未来学校,即学校将构建开放、互联、互通、智能的智慧世界,同时也将构建开放、包容、大气、文明的文化世界。 走进金茂教育,校长们都是金瑞学校的先行者,也是金茂教育的创业者。作为先行者我们承载了历史使命,作为创业者他们也要赋予金瑞学校的教育使命:连接世界想象力,成就未来胜任力。 程校长认为未来胜任力的关键在于创造力,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想象力,在于思维能力。所以金瑞学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的大脑尽情想象,让孩子们的思维自由驰骋,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上下求索,卓尔不凡,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未来世界自由行走、自由飞翔的中国人。

一个学校的教育使命应该是富有个性的,表达了自己对自己肩负重任的深度理解。 教育者应该成为思想者,思想者有他自己的价值思想,有他自己的教育观念,金瑞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对话世界,连接未来。 程校长秉持开放办学的基本理念,与世界对话,与未来相连,构筑最富有人文性和未来性的教育时空环境,空间上与世界相连,时间上与未来相接。 把教育打开,把学校打开,把课程打开,把课堂打开,最终把学生打开,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让学生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文明对话,与大师对话,与未来对话,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人类文明财富且适合于学生成长的都可以作为学校的教育资源。 创造高人文性的教育;构建高选择性的课程;培养高未来性的公民。让学生立足中国,对话世界;立足当下,走向未来。

校训的表达是学校的一种传统的表达方式,关键在于传达自己的培养目标、教育理想,有特色,有个性,融古通今,辞精意达。金瑞学校的校训是:正心,求义;语理,行道。正必始心,求必在义;语必达理,行必务道。我们以为此乃中华君子的品格,亦是现代公民的气质。 正必始心,即言修养从端正品德开始,诚意正心,成就善良品性。求必在义,即言追求理想,追求正义。 语必达理,说的是语言表达适切在理,明辨是非,通情达理。行必务道,说的是行为实践合乎规律、合乎道义。 很显然前二者说的是道德伦理,说的是理想抱负;后二者说的是言语表达,说的是实践行动。 校风校训蕴含了金瑞学校的价值取向、思想灵魂,体现了金瑞学校的教育理想、培养目标。给予师生以方向上的引领,精神上的指导,发展上的激励。

作为一所全新的学校,他们拥有什么样的抱负,将描绘什么样的发展蓝图?

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办一所学校,而是希望探索未来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范式,希望借助这个学校的办学实践为基础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育思想、教育治理模式、课程教学范式,成为一个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金牌IP。金瑞IP折射的是金瑞学校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层面的涵义,它最终要和人们产生教育的文化地标、价值高地上、文化上与情感上的共鸣,成为师生的情感寄居之地,成为当地社会。实践并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其实办一所现代化的未来学校,需要思考的远不止以上这些,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谋划,需要设计、需要开拓: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治理模式、环境文化。

在程校长任职短短的6年时间内里不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充分认可,也赢得了孩子们的充分认可。这位发表论文无数,教育著作无数的校长,在教育领域浸润近40年,自谦“书生校长”,已到耳顺之年,却依然心怀办教育的理想主义的光芒。

来源|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程红兵教育笔记、守望新教育。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