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小组推选,班委集中评议,开福青年“知行学龠”读书班第十四周优秀心得“新鲜出炉”啦!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宁思捷书友的原创读书心得。
普通人的自我进阶
一、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莫扎特
有天赋的人并不一定是天才,但如果能将某些能力发挥出来,这才是一种突出的天赋、可让人看得见的才能。
身在教育行业,我倒是有这么一点感触。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数感好,肯定数学成绩也很不错,但实际练习效果一出来,总是不太理想,简单的题也总是错。是因为不聪明吗?是因为粗心吗?聪明肯定是毋庸置疑的,绝对不是学不通的那一挂;若说是粗心,我是第一个不同意,这个词就是学习上的一个借口。依我拙见,可能一方面的原因是,应试练习不一定能完全发挥出来孩子的才能和优势,而另一方面可能是并没有用恰当的方式去激发孩子的潜能,也就是用错了方式,找错了重点。
我现在班上便有这样的孩子。家长觉得自家孩子学数学有天赋,便一个劲地超前学习,似乎进度越快越能展示出自己孩子的优秀和所谓天赋。但实际上,在现阶段的内容上,孩子都学得并不扎实,总是在一些细节处出错。家长的错误定位和对孩子的夸奖也可能让学生自我认知产生偏差,觉得都会了就不用学了、不用练习了,导致课堂听课不认真。
我并不是完全反对超前学习,学有余力的孩子适当地拔高是没有问题的,超前学习也可以让孩子在学习小学低年段基础内容时可以用更广的数学思维去看待、去分析。同样的一道题,可以用加法、可以用乘法,也可以用数形结合,不同的方法都能解决同一道题,这种过程能让孩子感受到算法多样性,从而更加促进数学思维的培养。这在我看来才是超前学习应该达到的一种效果。
班上还有个孩子,从没有课外补习,没有超前学习,但每次单元测试、随堂练习都是全对。她可以保证细心、耐心、用心地去对待每一个知识、每一道题。这也许正是西蒙的十年定律对我们真正的启发:耐心地、谦虚地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这个孩子便是在每一次的回答、测试、每一项任务中都严格执行对自己的要求:细心、耐心、用心、坚持练习,将数学天赋从抽象化为落地可见的实际。她这些能力在我看来是不比天生而来的数感要差到哪里的,甚至应该是更重要的。
正如日本心理学家椭原彩子的实验一样,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莫扎特。万丈高楼平地起,若没有一个扎实的地基,再华美的建筑也是不会稳当的。
二、短时高效
刻意练习,可以让我们的日常练习变得更加有效,高效。正如中国闻名于世界的跳水梦之队,他们现如今的水平和动作,在19世纪初那是根本不敢想象的。能获得这样的成就,确实就是通过刻意练习,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人们认为,开了20多年车的老司机一定会比只开了5年车的司机更擅长开车,行医20年的医生一定会比只行医5年的医生更优秀。教了20年书的老师一定会只比教了5年书的老师能力更强。但实际上当某个人到达了“可接受”水平,进步会放缓,甚至会慢慢退化。我姑且称他为“平台期”,在这个阶段,人们的技能已经到了能拿得出手的地步,如果没有刻意针对某一项薄弱处,有目标地继续练习,那也许就是在“平台期”继续徘徊,不得前进,但如果针对某一弱项,继续有针对性地练习,也许便能跳过这个平台期,到达一个更高的地步。
就像我学习古筝一样,一开始买设备、报班、学完了基础的指法、曲目之后,好像就一直是一个半拉的水平,说差好像还过得去,但说好又谈不上。通过最近看视频,我发现我的指法速度还只是入门阶段,达不到一个更优秀的地步。那如果是我的话,后面就要有意识地先往这方面多加练习。一个阶段能看清一个阶段的缺陷,到下一个阶段了再考虑练习什么。
三、学会复盘和反思
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刻意练习的一大重要规则就是需要“反馈”。对于当下想要提升的某项技能来说,我们很容易便能通过一般练习到达瓶颈期。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技能似乎已经到了超过一般人的地步,但又达不到优秀的层次。如果不想继续进步,如此也行,但大部分人还是想要继续精进这个技能。这时候便需要自我定位、自我反馈,通过练习知道自己的不足,针对不足再继续多加练习。
就以我最近在学习的蛙泳为例,八节课学完,教练说我没问题了。当我开始自己独立游泳时,却发现最多只能游两次就没办法再继续,感觉憋气,并且还特别容易呛水。当时想的是来得不勤快,所以是因为不熟练,那就多练习,可是我游了好几圈除了让自己放轻松能少呛几次水之外,还是感觉没气,游不了两三次。那种情形下当真有些挫败。幸运的是,同一条泳道有一个大哥,游得非常好,蛙泳、自由泳都非常熟练。我便情不自禁夸了这位大哥,顺道问了这位大哥他是怎么做到不呛水的。原来换气的时候,尽力把嘴巴张到最大,才能尽可能地多吸到气,并且浮起来吐气的时候,可以快一些。根据大哥的经验,我重新试了一次,第一次可以完整地游完一程25米!
通过这个事,我确实能感受到,积极的反馈和有效的指导有多么重要。如果我还是一个人闷头苦练,也许还是会继续呛水、继续游不动,甚至可能被打击得都不想再去游了。但通过大哥对我情况的指导,让我迅速有目标、高效地朝着正确方向去练习,由此才能突破一直阻碍我的困难。
也有一句话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方面师傅可以准确地让我们找准方向开始某项技能的学习,接下来就看自己的悟性。那在自悟期间,若是只会闷头苦干,不知复盘、不懂反思,也是走不了多远的。
四、量变引起质变
说到通过反复练习改变大脑中的神经回路,我想到了题海战术。当初考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的时候,考官就问了我:假如你的任课老师提倡题海战术,家长对此不太支持,你作为班主任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当初对于题海战术就是简单地认为熟能生巧,题目做多了自然而然就熟悉了,不需要再花太多的时间去从0开始分析一道题。看完有关心理表征的这一章,突然对题海战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用了“自适应思考”来指代这种练习结果,即看到某种情形,便可判断出最优的下一步。
通过专项练习,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某种解题方法进行多次训练,便可以清楚地知道在哪方面的运用上还存在困难:究竟是无法判断出用的这种方法?还是在方法使用过程中找不到对应的数学信息支撑解题?是理解不够?还是计算偏慢?这些薄弱项都可以在有规律的刻意练习中找出来,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练习。
题海战术并不是指做题多才有用,前期的方法学习、中期的方法运用、后期的方法复盘都必不可少。若缺失了其中某一项环节,题海战术也许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做题压力,而不是对于题目的更高熟练度。
所谓量变引起质变,也需要一个改变的节点。这个节点绝对不是通过反复无用的练习就能达到的,一定是通过有反思、有针对的刻意练习才能达到。
五、模仿与指导
当我们想在某个行业成为杰出的人才,或者将某项技能熟练到卓越的程度,便要考虑找一个有相关经验的人作为教练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首先,如果是相对比较大众的行业,教练一般已经有了一套高效的训练方法和模式,跟着这套训练方法走,可以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提高相关技能,不仅能够避免走一些弯路,也会知道哪些是最容易让练习者折戟的地方,提前避开,直指关键。
其次,如果是有经验的教练进行指导,在我们出错的时候,就能更快地发现问题所在,更快地去进行调整。有人带着复盘和自己无脑复盘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并不会有任何进步。就像在练字一事上,我想着隶书简单就从隶书开始临,后面发现只是大致相似,经不起细看。跟着视频和老师学习了各种笔画的技巧,才知道自己在写的时候哪些地方错了,写的时候又该注意如何行笔。
最后,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条件去找一个教练来进行指导,也可以考虑去找到这个行业顶尖的一些人,去分析他们身上和我们不一样的特性。也许那就是造就他卓越成就的原因之一。接着便是向卓越者进行模仿,通过学习卓越者达到如今这种成就所经历的练习,更快地向优秀前进。
六、热爱与坚持
刻意练习针对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针对所有那些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塑造自己的潜力、不向命运低头、不甘心于现状的人。所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小时候错过了启蒙,再想锻炼出来某项技能、达到某个目标就会很困难,实则不然。74岁的佩尔通过练习达到空手道蓝带,30岁没有任何基础的丹尼斯成了高尔夫高手。在我们中国,也不乏大器晚成的人,比如刘邦,47岁才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从亭长到皇帝的超级跨越也仅仅用了八年;大名鼎鼎的齐白石也是27岁才开始正式学习画画。
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到所热爱的事情,可能只出于对某些事情的渴望而行动。比如作为一名老师,我看到同事工整的字产生向往,也想拥有这样一手好字,便开始改变和练习。目标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我们想做的、想达成的,能够让我们进步的,便可以去大胆地做。
在我们练习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新年效应”,即一开始信誓旦旦,但随着练习过程中的平台期到来,热情便会慢慢消退。书中提到了一种方法,建立一个有共同目标的团体,如北辰书院、知行学龠读书班这样的存在,将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的人聚集起来,将团体的同志情谊和共同的目标转化为自身的额外动机,强化继续前行的力量。
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去寻求改变。从0到1,也许只是再多坚持一下,多给自己正向反馈,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作者简介
宁思捷
长沙市开福区北辰小学教师,期待以书会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