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与经验_企业经营心得_日企工作经验心得

日更的文章,每日在微信号、简书和今日头条多平台发布,偶尔还能收到一两个赞,最棒的奖励是让人从中学习到一点东西。每天发布出来,是因为写作和现在做的事情是匹配的,即可以复盘总结,也可以对着看到的朋友说说话。即便写作看起来是一件麻烦的事情,说的是自己的话,慢慢发现写的文字也有了生命力,可以给予别人一点点帮助和知识,这让写作多了些福报。

1、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想想,从小学到大学,整整学习了十多年的英语,也只是勉强拿了个英语四六级证书。毕业后,在日企上班,基本上遇见日语的频率远远高于英语。所以,差不多遗忘干净。唯一捡起来的时期,是迷上了海淘。花钱的刚需是巨大的驱动力,支付和商品相关的英文,一下子就补回来了,不然买错了或者付错了都是痛惜的。

离职的一段时间,报了个 99 元的日读班,还拉了个小伙伴。每周录读三篇“清晨朗读会”的文章,坚持一年就把 99 元返还给你。结果是必然的,即使每一篇文章都只有三四分钟,朗读了 50 多篇后果断放弃。因为不是刚需,我仅仅就是朗诵录音,这是个很枯燥的事情,平常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练习起来和标准的发音差距大,却总是不得其门,连连受挫后再次放弃了英语。

为了了解区块链,阅读外网文章是必需的。这次反倒是没怎么刻意学习,都是用翻译软件翻译网页,半中半英的读,区块链相关的英文倒是记住了不少。直到现在还在学习着,不在乎发音,不在乎准确,阅读文章的刚需让英语技能点涨了不少。最近,又报了个英语学习班,从最基本的小孩子刊物《Diary of a Wimpy Kid》学起,原滋原味的去学习英语,讲的也很有趣,听的也很好玩,和我的水平挺配的,期待写出我的第一篇英文文章。

很多人的未来计划,都有一个相同的开头,等我有钱了,等到的往往是习惯了没钱。这句话就像一个人的拐杖,支撑着他逃避真相,害怕扔掉了以后连路都不会走了。书里说的那样,大多数的实际刚需是花钱,而不是赚钱。等有钱了,最要是有钱的目的,而不是有钱的过程。如果体验到赚钱的幸福感,就不会说出“等我有钱了”,因为赚钱是这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情之一,如果不是,说明你赚的还不够。

一切进步和成长,都是重新选择刚需的过程。而众多的刚需中,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想起我小时候,阅读的时候是很少被干扰打断,所以读书的耐心保持至今。偶尔看到一些小朋友,明明很专心的做着某件事情,却总是被打断,来来来……等到需要耐心的时候,却总是责怪说没耐心,这苦楚找谁呢?

2、想要做到,就要先从物理上接近目标。

写作,从物理上接近,就是不管作不作,先写了再说。日更多了起来,写起来也停不下来,在地铁上写,在手机上写,不管质量怎么样,写作都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表达或复盘的刚需。带来的效果是,和朋友的聊天越来越能说了。

区块链,从物理上接近,就是去区块链公司上班。比如,最近客户来谈业务,问到:“项目发币是个什么样的流程?”一想,这个问题不难啊,就是以太坊智能合约,设定数量设定规则就可以。结果客户问“讲讲具体流程!”一下子懵逼,因为没有发过币,只看过文章,听别人大概讲解过,没有然后了。如何通俗易懂的讲清楚?之前没有这个需求,自然不会去打磨和研究。这就是自学,永远不会碰到的问题,一个人的学习就像行尸走肉,需要各种细节的填充,才能让干枯的骨架有血有肉。

3、只要我投入时间和精力,从长期来看,没有什么是我学不会的。

至理名言,不少人会觉得不可能,那是因为思维定式。过往自己的一些技能学习,因为没有成功,就将原因归结为“这个东西太难了,我是学不会的”,而不是去继续积累突破瓶颈。这种种的失败体验,让他觉得有些东西就是学不会。

今天同事看新闻,突发奇想的问到:“为啥印度人喜欢用手抓饭吃?明明有更卫生干净的筷子或刀叉。”当时,我也没想到答案,只是说了这是一个思维定式。“就像你说到玫瑰花,就知道是玫瑰花。为什么?因为最开始命名的人以玫瑰命名的。如果那时候,把这个话叫做香蕉,你会把它叫做香蕉吗?”“不会,因为香蕉就是香蕉啊!”当然,这个并不是很严谨,因为没有去过印度,只是主观印象而已。但是我觉得这种事情大概率是文化惯性,说不定用手抓饭吃是整个食品加工过程中最干净的一步也未可知。

4、你必须自己琢磨出自己的路径和跨越方式,而这恰恰是判断你能否进入第三个阶段的依据。

书里,将学习能力的进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能学会有人手把手教授的可能。第二阶段,能学会书本上所教授的技能。第三阶段,能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貌似,我们大多数人处于第二阶段,学会书本上所教授的技能。因为在区块链公司上班,一个孵化区块链项目的公司,就像抖音的 IP 孵化,这是书本上没有的,暂时也没有人能手把手教你,只能自己边实践边琢磨。

公司的公众号和网站已经差不多完工,开始需要填充内容,因为全权负责内容,为此一直琢磨怎么精进写作,这件事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需要模块化的输出,需要大量的输入。一个是量,一个是杂。不管输入输出,都需要数量作为基础,并不能凭空乱造。以新颖的角度去阐述已经存在的知识,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这是我刷微博的经验,现在不少大 V 都依靠自己独特的角度和风格,讲述司空见惯的事情,比如恶魔奶爸、李叨叨等,登上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些都需要杂,有多样性的知识输入。找到了这些路径和跨越方式,剩下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东西不断重复重复再重复。

这是我 21 - 30 章的一些感悟,还有一些很喜欢的金句,如下:

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视频骨子里不愿意做。

当我们尝试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如果只盯着问题看,只盯着问题想,只盯着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通常只能以无奈告终。

从“需求”出发,不管是“真的需要”,还是“觉得需要”,我们都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更多真相。

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可以尽量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全部,无论那感知是肤浅还是深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