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1—2022)》——志愿服务蓝皮书创刊号发布会在线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
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志愿服务
蓝皮书由总报告、分报告、部门报告、地区报告、企业报告、专题报告等部分组成。其中,总报告系统总结了2018年以来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的基本状况、发展态势、主要特点及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张翼在致辞中,对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的成立与研究进展、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蓝皮书编撰情况等进行了介绍。他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事业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助残扶弱、养老服务、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服务精神逐渐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风向标。未来,希望社会学界共同努力,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学术化、学科化、标准化,促进志愿服务研究,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繁荣发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在致辞中表示,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志愿服务目前已经进入深化拓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聚焦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撰写了首部志愿服务蓝皮书。蓝皮书解读并总结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导下,我国志愿服务各个层面的发展情况;明确了志愿服务在新时代的发展大势和要求,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推进志愿服务提供了学术支撑。
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事业积极作用
蓝皮书指出,在中央文明办的领导下,我国志愿服务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在组织化、专业化、社区化、法治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在未来将进入快速普及和兴旺繁荣的发展时期,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结构和领导制度,加强基层干部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完善志愿服务制度性建设,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应对先进地区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提炼出可供全国其他地区借鉴的工作模式和成功做法,以期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事业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于2020年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评估监测基期调查。该调查主要从个体参与层面和社区组织层面了解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及社会效果。调查发现,在个体参与层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呈现出参与面广泛、服务内容深入等特点;在社区组织层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呈现出开展频率总体较高、实践站平台建设覆盖面广以及居民认可度高和需求量大等特点。在未来工作中,既要有个人力量的融入,也需要社区组织探索创新。
推动志愿服务研究
研讨会环节,与会学者对志愿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深入探讨了志愿服务的学科化建设等内容。
有学者表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志愿服务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视角。还有学者提出,可以用空间理论来审视志愿服务活动。疫情发生以来,为阻断病毒传播,人与人之间的物理空间扩大,导致个人与群体、社会之间情感的弱化。必须关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社会疏离问题。要通过数字技术开发和创新,来降低社会疏离感;加强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培训工作,让其成为社会黏合剂。
与会学者建议,研究志愿服务,既要重视宏观层面的解读,也不能忽视微观层面的现象呈现,应对其做综合全面的了解。要将常态下的志愿服务和突发事件下的志愿服务区分开来,尤其要关注常态应急管理与非常态应急管理两种状态之间的转换、过渡等问题。注重应急志愿者专业能力培训和队伍建设,并对其权益加以保护。加强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统筹协调,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创新志愿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