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我部科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组织重大农业科研创新活动

一是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科研计划。加强了品种资源、病虫害防治、畜牧水产养殖、农业机械化、区域农业和生态农业等国家攻关项目的组织实施,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技术模式和技术产品。积极参与“奶业发展”等重大专项的论证和实施工作。会同科技部组织了863项目“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第一批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有85个新品种获得后补助资助。组织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申报了“作物抗旱性基础生物学研究”等6个973项目。

二是继续开展“中国超级稻”研究。组织全国十几家研究单位联合攻关,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培育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进行了102亩示范田现场验收,实割实收1.2亩,亩产达到807.46公斤,实现了中国超级稻研究第二期目标。中国水稻研究所、四川农大、福建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超级稻,也出现了亩产800公斤的新品种、新组合和百亩以上的示范片。

三是开展优势农产品核心技术研发。重点支持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有重要作用的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奶牛、水产品等领域的研究,共支持了43个项目。经过中介机构的绩效评估,实施效果优良的项目占85%。引入中介评估机制,是我部完善项目评价制度的重要尝试。

(二)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

一是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示范推广计划。选择一批优势作物和优势产品,组织了跨省区的模式化技术示范推广,重点支持了优质专用小麦、高淀粉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和高蛋白大豆、双低油菜、柑橘、苹果等新品种及畜、禽、渔优良品种的生产技术规范制定及其示范推广工作。

二是加强成果转化应用。对中国超级稻开发、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优质苹果生产、高产奶牛饲养等技术成果进行了转化,使30多项核心技术得到熟化。利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24个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了中试和转化。另外,通过我部原原种扩繁基地、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项目、重点地区农科所建设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加强技术引进工作

一是配合我部1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重点引进了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苹果、甘蔗、饲料添加剂检测、水产品等系列先进技术引进(包括品种及产前、产中和产后初加工技术)。二是为提高我国特色农产品和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重点引进了蔬菜、水果、花卉、花生、芝麻、燕麦、向日葵、马铃薯、食用菌、辣椒、茶叶、亚麻、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系列先进技术。三是为增加农业科技储备,为农业提供新的技术来源,重点引进了农业高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

(四)组织开展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

为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农业科技,我部于2003年开展了“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给予了高度关注,我部直属科研单位和各省科研、教学、推广部门积极响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八项重点工作、八项全国标志性活动、五大行业性活动、四大研究院和地方农业科技年活动。

据统计,全国共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年活动399场次。其中,各行业部门组织的科技活动40场次;部属科研事业单位组织的科技活动78场次;各省组织的地方标志性活动281场次。重点宣传和推广了552项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其中,部内及直属单位重点宣传推广的技术、成果83项,各省重点宣传推广的技术、成果469项。培训农民1300多万人次,发送技术资料(书籍、光盘)210.8万张。

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有效地引导和激励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在全国农村营造出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为实现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经验

(一)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统筹我部科技工作

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总体要求,以农产品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口,在农业科研、技术引进、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五个层次,统筹安排科技工作。如,针对制约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技术“瓶颈”问题,组织大豆、小麦、玉米、棉花、牛奶等优势农产品核心技术攻关,在资金投入、项目规模和地域布局上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倾斜,确保实现核心技术攻关目标。又如,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拓宽农民科技培训内容,加强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培训,特别是标准化生产的质量效益型技术培训。同时,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农民转岗的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开展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青年农民近70万人。全年“绿色证书”培训人数达300万人。所有这些,为优化资源、形成合力、扩大效果提供了新思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农民与技术的结合使农民受惠

按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需,下沉工作重心,深入基层,进村入户,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手中。在革命老区西柏坡举行了“七一”送科技下乡活动。并于2003年11月21-22日在安徽省金寨县举行了大型科技下乡活动,采取全国联动、部省联合的方式,设立了金寨 “科技大集”主会场和各省分会场。通过“科技大集”和“专家小分队”等形式,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开展专家现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专题讲座、技术培训、赠送科技图书、光盘等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今年首批在西部12个省和湘西、鄂西两个自治州以及西柏坡、井冈山、延安、瑞金、遵义等革命老区的625个村投资建设625个农民科技书屋,向每个“农民科技书屋”赠送500册农业科技书刊、100张科技光盘。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路子,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三)积极探索科教兴农的长效机制

在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中,我部按照“精心组织、全面发动、加大宣传、探索机制”的总体思路,动员和引导农业部门不同行业、技术推广单位、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结合各自工作,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探索了推动科教兴农的有效机制。如,东北及内蒙四省区落实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高产示范县130个,示范品种704个,面积2000万亩,探索了以品种为先导转变增长方式的产业发展模式;湖北省组织160名专家分19个小组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南京农业大学常年开动科技大篷车、组织“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等,探索了科技“常下乡、下长乡”的新路子;山东省农机化管理部门落实2280万元用于建立16个省级、30个市级科技创新示范点,提高了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这些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探索科教兴农长效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三、2004年我部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粮食作物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

围绕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粮食作物为重点,以效益为根本,以提高产量和改善质量为核心,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提高粮食产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双重目标。

(二)推动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加强成熟技术的集成、组装和配套,特别是优质农产品高产高效技术、种苗快速繁殖及工厂化育苗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投入品污染控制技术、节本增效技术等的熟化转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大力推动农作物种子种苗、畜禽渔良种、农用生物制剂、新型肥料、节水技术和设备、设施农业设备和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研究和制订“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

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针对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发展对科技进步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和问题,用系统思维和创新观念,研究今后一段时间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关键领域和重大任务,研究制订“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发挥更加直接和突出的作用。

(四)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的统筹规划、分类改革,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自然区划和行政区划相结合,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灵活高效的中央和地方两级农业科研创新和技术应用体系。加强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与协作攻关,提高农业科研的整体效率和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科技问题的能力。做好部属“三院”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验收和认定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