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剪辑蔡宸昆)
【编者按】为生动、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名村助力的发展变化,探寻乡村振兴的“红色密码”,由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日报社主办,大江网承办的“喜迎二十大——江西红色名村别样红”融媒体主题宣传活动拉开序幕,旨在通过记者的笔端和镜头,追寻红色记忆、记录光辉历程、讴歌伟大时代,为江西着力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之地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黄玉龙、曹智健实习生余美美报道:眺望修水县包家庄村,一排排整齐的徽派建筑,干净平整的柏油路,红色印记随处可见。如今的包家庄村已经彻底摘掉深度贫困村的“帽子”,依靠本土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成为全国美丽示范试点村,还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村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红军故里传家风
(红色家书)
走进包家庄村,一本“石书”引人注目,深灰色的大理石“书面”上,镌刻着“红色家书”四个大字,“石书”上记载的正是老红军刘克之给儿女留下的家书。
1927年,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修水打响了秋收起义第一枪,从此,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湘鄂赣边的辽阔土地。至新中国成立时,修水籍红军幸存者只剩十余人,刘克之就是其中之一。
(刘克之半身像)
1969年,刘克之夫妇给六个子女捎去了一封饱含家国情怀的家书,家书中记录了刘克之对儿女的殷殷嘱托:“要知道你们的根在修水,有能力一定要回报家乡,那里是老区,有数万人民为中国革命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这段话变成了后人砥砺前行的红色家训。
包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军介绍道,老红军刘克之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在1945年12月,刘克之被调任东北军政大学任供给部政委,在工作当中因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时头部受伤,经常昏厥,为不影响组织工作,他主动向时任校长何长工写了一封降职信,主动要求当一名保管员,并表示一定能把工作做好。这种请求降职和退岗不褪色的精神令人动容,希望后人能够传承红色文化,发扬红色精神。
(刘克之红色家风馆)
2016年,刘克之长子刘小平及孙女刘真捐出节省下来的积蓄46万元,与溪口镇政府共同建设了红军驿站,2020年,溪口镇政府大力挖掘红色资源,扩大红色景区建设,全力打造省级红色名村,将原红军驿站展馆提升改造为“刘克之红色家风馆”。展馆充分展示了刘克之生平事迹、革命精神和家风传承,让后人感受先烈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弘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使红色基因深入人心。
远在沈阳的刘克之长子刘小平教授得知记者来到包家庄村探访其父亲的先进事迹时,特意打电话来了解相关情况,并表达谢意。
红旅融合书画新蓝图
为赓续好红军后代血脉、传承好红色精神、讲好红色故事,包家庄村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红色故事,疏通恢复“气洞惨案”遗址和“红军洞”兵工厂旧址,打造一条红色旅游路线。
(溪口烈士陵园)
目前,包家庄村新建改造了周边房屋,建设了一个集吃饭、住宿和培训一体的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再将红色资源和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集红色旅游、农耕体验、休闲娱乐、研学拓展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活动,助推民宿、餐饮、种养等行业全面发展,探索以红色旅游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红色名村有“致富经”
如今的包家庄村脱离了贫困村的行列,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包家庄村已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增加村民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在包家庄村连绵的山岭中,“藏着”修水县绿森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当地规模较大的民办企业之一,还荣获了“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的荣誉称号。
“我在绿森苗木工作了四五年,这个厂的待遇挺不错的,一年能够拿到三四万元的收入。”村民刘刀春是合作社的普通员工,主要负责看管和维护苗木,他表示自己一直在家务农,收入较低,自从在合作社帮忙后,每年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现在村子发展起来了,村民们的收入也提高了,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自2017年以来,绿森苗木合作社承包了1100余亩山林,每年带动20多户村民就业,每年仅发放工资都在50万元左右,每户每年增收达2万元至3万元不等。”包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军补充道。
包家庄村也继续利用打造红色名村的契机,推动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发展黄桃110亩、茶叶80亩、农产品加工设备3套,通过加工设备租赁和农副产品销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开发文创产品,充分利用游客中心的农产品展示区和文创产品展示柜,销售本村或本镇加工的农副产品和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
接下来,包家庄村将整合各类资金、完善配套服务、恢复革命旧址,打造成为修水县重要的党员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