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生下的小牛犊,你看脐带还连着呢!”5月21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村民赵子清家,赵子清和妻子乌云高娃指着牛犊欣喜地对记者说。

赵子清今年61岁,年轻时在生产队干活出了事故,不幸失去了右手,妻子乌云高娃也常年患病。“那些年,要是没有低保,仅靠几亩地和几只羊,一年收入连1万元也达不到。”赵子清说。

“后来为了改善生活,只要是我能干的活儿,我一点儿都不挑,收入勉强能够日常花销。为了给家里盖个像样的房子,我们只能从日常开销里一点点地省,攒了几十年,直到2012年,才勉强凑够盖房的钱。”回忆起过去生活的艰难,赵子清感慨地说。

房子盖起来了,赵子清家的生活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了。2014年,赵子清被纳入巴音乌素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医疗报销比例的提高、有了村集体经济的分红、帮扶单位时常送来的米面油等等,赵子清家的生活开始慢慢有了起色。

但赵子清并不满足,他说,不能只靠政府养着,他要借助好政策,靠自己的双手,早日将这顶穷帽子摘下来。他发现这几年牛肉的价格一直波动不大,而且因为营养价值高、买的人多,就想着养几头肉牛发展养殖业,可一想到买牛的资金,他又没了信心。

“没想到,不久后,海勃湾区的干部主动入户摸底调查,了解我们贫困户的需求,我就大胆说出我想养牛致富的事儿。很快我就拿到了一笔5万元的扶贫贷款。”赵子清激动地说。妻子乌云高娃却很紧张,对他说:“万一赔了咋办,咱们拿啥去还银行的钱?”但赵子清坚信,养牛致富是一条好路子。

说干就干,赵子清用5万元贷款买了20多头牛犊。创业是艰难的,也是艰辛的。对于这些“宝贝”牛犊,他百般呵护,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牛添饲料,清扫牛舍,深夜还要再到牛棚转一圈,观察牛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等,发现异常,便会及时诊断治疗,不敢有半点疏忽。

虽然每天累得双腿像灌了铅,可赵子清却顾不上休息。他买了很多养牛方面的书籍,起五更、爬半夜,利用一切空闲时间一本本地啃,使自己从一点不会到变成养牛高手,凭着一股劲儿,他掌握了牛的适应期、增肉期、催肥期等知识。

“将打碎的青草与骨粉、玉米面混合起来喂牛效果非常好,在草料里加入酒糟,酒的香味既能增加牛的食欲,还能促进肠胃消化,让牛充分吸收草料营养,肉质也更加鲜嫩……”提及养牛的技巧,赵子清说得头头是道。

海勃湾区住建局还帮着赵子清改造了牛棚,驻村专干帮着跑销路,这让赵子清更加放心大胆地养牛。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养殖的肉牛各个膘肥体壮,皮毛发亮。如今,不仅还清了5万元贷款,还在想着扩大养殖规模。

“赵子清买的牛品种好,他又是难得的养牛高手,所以养牛卖肉对他而言已经是小钱了。现在赵子清卖牛犊,一只稍大些的牛犊可比好几只成年羊都值钱!”巴音乌素村第一书记刘哲告诉记者,“大家也知道赵子清家的牛犊品相好,每次小牛还没出生,就已经有人来预订了。”

“现在养的牛越来越多,棚里都快装不下了,过两天还要再下4头,我打算过两天再卖一批。”赵子清笑着说。“那赵叔你又要大赚一笔了。”刘哲回应着。

偌大的房屋窗明几净、家电齐全,屋后是成群的牛羊……赵子清满意地看着家里的一切,开心地告诉记者:“别看我年纪大,但我也能凭好政策和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记者手记:采访赵子清时,他说的最多的是感激的话语,但他却不愿意说起那段艰难的、带着“贫困户”帽子的日子,只要说到种植田地、学习养牛技巧、还有家里的好日子,他和妻子就会变得滔滔不绝。

赵子清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需要等待帮助的人。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念头,赵子清从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了村里家喻户晓的养牛达人。如今,巴音乌素村的村民们都在羡慕赵子清的好生活,他们正在榜样的带领下,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