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是中外合作办学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在梳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的内容、路径、必要性、遵循原则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建议,即加大引进力度、准确定位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国际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强化财政支撑。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

根据第十二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统计,截至2021年10月底,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447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1295个,专科层次机构和项目900多个。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占办学机构和项目总数的90%左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200多个专业。合作对象涉及39个国家和地区,800多所外方高校,700多所中方高校[1]。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且多学科、覆盖面广,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2020年6月印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2]。《意见》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承载着教书育人的教育使命,也承载着我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时代使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中外合作办学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的内容

讨论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内容之前,首先要明确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这一概念,即什么样的国外教育资源才属于优质资源。国内外学者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界定虽不统一,但有一个共识,认为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在国际上有特色,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有成功经验,拥有先进的教育水平和领先优势,具有国内值得借鉴的课程、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制度、考评方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等[3]。

所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内容应是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管理体系、优秀的教学方法、优质的教材和课程资源、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等资源进行本土化建设,使之转化成为适合本土建设的教育资源。

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的路径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完成本土化建设,需要经过引进吸收、消化融合、转化辐射三个阶段。

(一)引进吸收阶段

引进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本土化建设的第一个阶段。引进吸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更不是“整体搬迁”,而是要结合课程建设要求、专业发展需求、学校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引进吸收,一般采用部分引进和系统引进两种方式。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采取部分引进的方式,将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内嵌到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则主要采用系统引进的方式,系统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一整套体系,如课程体系、管理体系、考核体系、认证体系等,并将引进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系统地展现出来。

(二)消化融合阶段

消化融合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本土化建设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对引进吸收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有效地审核、评估、内嵌、融合,也是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可行”“可用”资源的必要过程。消化融合的主体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消化融合的对象是已被引进吸收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消化融合的内容是国外优质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管理方式、考核体系等内容,消化融合的途径与方法是审核、评估、内嵌、融合,是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消化融合的结果是将引进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转变为可被吸收的资源,并最终与本土教育资源融为一体。消化融合的途径与方法、目的与结果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所以,消化融合本身就是本土化的过程。

(三)转化辐射阶段

转化辐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本土化建设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本土化建设,即将消化融合后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本土教育资源,并将转化的教育资源辐射至全校,成为全校资源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建设要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应用到本土教育资源的本土化建设与国际化建设中,一方面促进本土教育资源的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倒逼国外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建设。

总之,引进吸收、消化融合、转化辐射是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的三个必要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建设不仅完成了本土化建设,也促进了三个阶段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三、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的必要性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建设质量。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质量的提高要结合两大建设任务要求进行:一是本土化建设的要求。要将引进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本土化建设,最终扎根、融合、转变为本土教育资源,提高本土教育资源的质量;二是国际化建设的要求。本土教育资源要按照国际化建设标准进行建设,通过国际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本土教育资源的质量。

(一)中外合作办学建设发展的必要阶段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建设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引进吸收、消化融合、转化辐射三个阶段,才能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适合本土建设、可操作的教育资源。通过三个阶段的建设,将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先进方式方法转化成适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要求的优质资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源动力。

(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的重要手段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教育对外政策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外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承担着中外教育资源互通、共享的现实使命,其中对“引进来”的教育资源进行本土化建设是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手段。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对外合作交流的层面更广、层次更深。这样的国内外背景下,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要求也随着升高,对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高质量本土化建设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的遵循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要时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体体现为: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本土化建设的全过程、全方面;要坚决服从党的领导,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任何时候都要维护党的利益,特别是与外方大学和外籍教师交流时,要头脑清醒,立场明确,把准方向;从政府、学校、学院到学生群体各个层面都要有明确的党建工作机制,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党建领导小组进行决策与监督管理[4];第二,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要严格、仔细审查国外教育资源是否穿插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是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建设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国外教育资源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以质量建设为导向

要紧紧围绕质量建设这一主线开展,坚持以质量建设为导向,并体现在本土化建设的全过程。要引进高质量的国外教育资源,通过本土化建设转化为高质量的本土教育资源;要分析国际上最前沿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类型、特点以及研究方向等内容,确定本土教育资源的建设重点、发展方向;要以质量建设为要求,不断改进本土化建设方案、建设方法,促进本土教育资源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三)吸收融合与创新发展相统一

在资源引进过程中,要本着优质是基础、融合是关键、提质增效是目标的观念,始终将资源的引进吸收、融合与创新贯穿于全过程,要重点强调资源融合的关键作用,做好中外双方的理念融合、课程融合、师资融合、管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效益[5]。所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吸收与消化融合的层面,还应该结合本土教育资源的学科优势与特点,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本土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并创新,为本土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模式。

(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本土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还要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进行,要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五、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引进资源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定位不准确等原因导致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本土化建设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

现阶段,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时,极易出现三个问题:一是引进课程先进性不足,无法承载专业所需的广度和深度上的国际前沿知识;二是课程设置系统性不足,缺乏整体性设计,存在中外双方各自专业课程设置的自我主张与不完全兼容性,存在简单拼凑现象,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三是本土化建设欠缺,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6]。

能否高质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本土化建设自身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高质量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并没有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作为第一要务,在引进过程中存在“缺斤少两”的现象,如引进的课程体系不完整、考评体系不全面、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本土化建设质量。

(二)优质教育资源定位不准确

本土化建设就是要将引进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学校发展目标、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起来,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符合要求的、可操作的教育资源。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对优质教育资源定位不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未将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本土化建设就直接用于实践中,导致所引进教育资源与建设目标不匹配,本土化建设方向发生了偏离;第二,在本土化建设过程中,错误地将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建设目标的最高标准,矮化学校现有教育资源的价值,导致本土化建设变成了机械模仿;第三,在本土化建设过程中不关注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只是将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门面”,把优质教育资源束之高阁,导致资源浪费。

(三)国际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特殊性,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在管理过程中不仅涉及中外文件材料的管理,还涉及中外教师的管理、中外成绩单的管理等内容。这就要求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专业的业务知识、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还要具有坚定的党性原则。然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管理技能、专业素养以及国际化程度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除此之外,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人员还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其语言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交流、文字翻译以及公文写作层面,还要能全面把握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全套知识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展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价值观念、评判标准,这需要有较高的语言理解力、概括力和判断力。这些都给管理人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四)经费管理不合理

中外合作办学的经费管理主要包括教学经费、学生经费和专项建设经费的管理。教学经费包括外方教学费用和中方教学费用;学生经费包括学生管理经费和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金等;专项建设经费包括培训费、差旅费、学科建设费等。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专项建设费,体现在引进吸收、消化融合、转化辐射三个阶段的优质资源购买费用、评估费用、外籍教师和语言培训费用、一流专业建设费用、精品课程建设费用以及语言教室、实验室建设与维护费用等内容。本土化建设经费投入使用的比重以及本土化建设经费的报销与审批方案直接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建设力度和实施效果。然而,在经费管理过程中,由于专项建设经费审批严、报销难等原因,出现本土化建设经费的使用量明显较低,严重影响了本土化建设进程。

六、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本土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即如何加大引进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深化消化融合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深度,拓宽转化辐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广度。针对这三个问题,本文提出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引进力度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引进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时,要结合中外合作办学建设需求与建设标准,有针对性地了解外方教育资源是否优质,是否符合引进条件,能否成功引进;要全面了解国外教育输出政策,完善国外办学机构信息查询系统,深入调查国外教育机构并进行资质鉴定,严格把好“入口关”,坚决杜绝非优质教育资源鱼目混珠[7];要做好引进资源与本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评估引进资源如何才能转化为可操作且易被吸收的本土化建设内容;要加大监管力度,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监管,及时解决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避免造成引进不足的现象。

(二)准确定位优质教育资源

定位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是解决什么样的资源才算优质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先进教育水平和领先优势,是国内值得借鉴的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要结合实际情况准确定位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也就是首先要解决“我需要什么”的问题,然后再重点引进、重点建设。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规定的“四个三分之一”进行引进,即在中国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分别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分别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8]。对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要结合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建设,将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内嵌至人才培养方案中,成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内容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进行建设,不能高估、低估或忽视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

(三)提高国际化管理与服务水平

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对于运行中外合作办学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的运行质量和本土化建设深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要经常组织业务知识的培训,除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思维能力;鼓励管理人员出国访学交流,深入体验国外大学的管理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以及异质教育文化等内容,对在管理过程中作出贡献的管理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重视管理人员外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对参加语言培训产生培训费用的管理人员应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建立外语交流的环境,部门会议、日常交流尽量用外语进行,文件材料要有中文版和外语版,从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提高管理人员的语言应用能力。

(四)强化财政支撑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要建立财务预算制度,对下一年度的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要按中外合作办学经费类型合理支配经费,明确专项拨款政策要求,简化财务报销流程,提高资金利用率;推进办学成本核算阳光化,规范收费制度,加强财务审计、财务监察力度,杜绝资源浪费现象;要详细了解中外双方税收优惠政策、外汇管理相关政策等内容,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最大化地保证本土化建设质量。(作者董俊峰系金陵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陈玲玲系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本文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2SJYB0614];2022年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2022-R-105053];金陵科技学院校级教学管理研究专项课题研究成果“信息技术在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XGL202224])

参考文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