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应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些重要部署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粮食安全工作指明了重要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深刻认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意义
(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立足当前国际形势的重要部署。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国际粮食价格亦波动剧烈。要在一个更加动荡的世界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进一步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基础。
(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推进国内粮食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农粮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粮食安全根基还不够稳固。这就要求粮食安全工作不仅要追求产量上再创新高,也要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生产结构优化、品种品质提升、保供稳价等重要工作,在“全方位”上做文章。
(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同时,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所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就是要扎扎实实确保粮食安全,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二、准确把握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深刻内涵
(一)全面理解粮食安全“根基”的定义。什么是粮食安全?通俗讲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可以买得到、买得起他所需的基本食品(简称为:三“任何”两“买得”)。粮食是商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同时,粮食作为农产品,生产受资源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各国各地为实现粮食安全,都建立起粮食储备制度。可见,粮食还有一个储备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各地要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把粮食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放在与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同步推进,这是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实践的重大创新。由此可见,粮食安全的根基,主要就是粮食的生产能力、储备能力和流通能力这“三大能力”。
(二)积极抓好粮食安全“夯实”这个关键。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求保障粮食安全的“三大能力”根基扎深扎实。一要抓基础。生产能力的主要基础是耕地和种业,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并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储备能力的主要基础是粮仓,要建设好仓容充足、质量良好、绿色安全、可实施科学储粮的现代化粮仓;流通能力的主要基础是粮食物流节点和应急供应网点,要规划建设好粮食专用码头、铁路专用线及周转粮仓。二要抓基层。夯实根基,就要工作重心下移,让农民主动保护好承包的耕地,不抛荒、不随意改变用途;要保障农民种粮的合理收入,调动种粮积极性;要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保障粮食流通各环节的合理利益。三要抓制度。不但要抓好根基的硬件设施建设,也要抓好根基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
(三)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全方位”这个核心。全方位就是要全面、系统、完整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是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力量一起发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政府和企业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政府及部门、社会各单位、家庭和个人都要共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的责任和义务。二是生产储备流通三大能力一并推进。各地各级都要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全面、系统地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落实好产区、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播种面积和保粮食产量的要求。三是生产储备流通三大能力中的每一种能力都要全面提升。对生产能力,不但要做好耕地保护,也要做好生产布局,做好农民增收。对储备能力,不但要做好粮库的建设,也要做好粮食收购的服务,粮食质量的管理。对流通能力,不但要做好原粮的流通,也要做好成品粮的流通;不但要做好国内的粮食流通,也要做好国际粮食的流通。
三、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基本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一是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2万亿斤台阶,自2015年起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3.5公斤,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划定了10.58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粮食储备持续充实。全国建成标准仓房完好仓容7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建立了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储备机制,分级分类压实储备主体责任。各地都按国家要求落实了储备任务,基本实现了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备安全的目标,需要时能调得出、用得上,较好地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三是应急体系不断健全。全国31个省区市制定了省级粮食应急预案,587个地市、2440个县建立了区域性粮食应急预案。目前国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成品粮日加工能力在百万吨以上;粮食应急供应网点5.3万家,应急配送中心3047个,应急储运企业4199个,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粮油应急供应体系。
(二)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严峻。2022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2022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指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已达8.28亿,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累计增加1.5亿。同时,2022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经历“过山车”式变化。今年全球谷物价格指数一度从年初的140.65攀升至5月份的173.52。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阿富汗的小麦价格比一年前上涨了47%,埃及、加纳等国甚至因为粮食短缺出现了经济上的动荡,通货膨胀率大幅飙升。
(三)国内粮食安全面临挑战。尽管我国在粮食安全领域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粮食的供需平衡仍是紧平衡。一是受资源环境的影响,我国粮食从原来的大出口小进口,转为大进口小出口,每年进口粮食超过1亿吨;二是粮食结构不够合理。虽然谷物基本实现自给,但大豆80%依赖进口;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四是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威胁粮食的丰产丰收。
四、切实落实党政同责 确保粮食安全
(一)压实党政同责。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到书记、省长共同把粮食安全的责任扛在肩上,是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长远之策、端牢中国饭碗的现实需要。要逐级落实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二)守住耕地红线。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力度。不折不扣抓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强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做到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域制定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抓好新建项目全程质量管理,加强工程建后管护,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
(三)创新粮食科技。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平台。除了加强种业创新外,还要聚焦粮食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科技兴粮成效。要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水平,加大绿色仓储、高效物流、粮油加工等技术研发力度,不断为粮食安全注入新动能。
(四)保障种粮收益。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提高种粮比较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增强种粮积极性。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种粮主体,确保始终有人种地种粮。同时,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持粮食价格处于合理水平,既要防止“谷贱伤农”,也要防止“米贵伤民”。
(五)健全保障体系。加强粮食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完善监测预警体系,保持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储备职能作用;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物流设施建设,提升粮食流通效率;开展节粮减损,提高粮食使用效率。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