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年xx月底,我们赴浙江诸暨市枫桥镇考察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经验。在枫桥镇,我们通过听情况介绍、看图片展览、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学习枫桥人民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做法,并就做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开展研讨。
一、“枫桥经验”的形成及内涵
1963年,浙江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
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196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把“枫桥经验”推向全国。随后二十多年间,“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就地改造流窜犯、帮教违法失足青少年等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枫桥新经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枫桥经验”又成功地进行了创新,率先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时至今日,“枫桥经验”贯穿“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推动村民自治,实现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并提出“民主法治村”的建设口号,建立和完善了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通过“四前工作法”, 即“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并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这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二、“枫桥经验”的主要做法
1、创新机制,预防为主。近年来,枫桥镇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的社会矛盾快速显现的特点,在坚持“四前工作法”的基础上,完善了“四先四早”的工作机制,较好地预防和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
一是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枫桥镇党委、政府建立信息网络,实行敏感信息即时报,健全比较完善的维稳信息预警体系,使不稳定因素和苗头性纠纷及时掌握,有效化解。全镇组建了以包村干部、村级治调干部、企事业安保人员为主体的治安信息网络,明确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的原则,及时摸排掌握各类不稳定因素和治安问题苗头,并配套完善了敏感信息“即时上报”、动态信息“一周一报”的工作制度和信息奖惩考核制度。镇政府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政法联席会议,对不安定因素认真分析研判,对口反馈,妥善处置。畅通灵敏的信息和预警机制,使不稳定因素和苗头性治安纠纷得到及时掌握,有效化解。
二是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电教室等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先教育干部,后教育群众,以干部教育带动群众教育。对排查的重点对象,由街道、村干部做说服教育工作,尽早转化。
如针对企业改制、山林土地纠纷、矿山开采隐患、交通安全事故、劳动安全事故等容易引发群体性纠纷的情况,他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情绪偏激的对象上,有的放矢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对个别不理解政策、有滋事迹象的重点人员,由党政主要领导“一人包一人”开展工作,交流沟通,理顺情绪;
对那些因共性问题有不满情绪而蓄意制造矛盾的,由镇村干部“一群包一群”,上门疏导,晓以情理;
对那些“大错不犯、小错常有”的不务正业人员,则由群团组织“一家包一个”,教育引导,共帮共管。
三是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通过制定防范预案,按照“宜解不宜结,宜疏不宜聚,宜缓不宜激”的原则,劝解引导,妥善控制,及时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比如三年一次的村级换届选举期间往往是农村矛盾的集中爆发期,每年年底又是劳资纠纷的多发期,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设项目在政策出台前后,也是群众信访案件的频发时期。针对这些敏感时期,枫桥镇党委、政府及公安机关密切关注,主动靠前工作,能解决的当场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做好说服劝解工作,妥善控制、及时处理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矛盾。
四是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枫桥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创业与创新并举,创造了“矛盾化解五分法”,力争“家庭琐事不出户、邻里纠纷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枫桥镇机关、企业、村三级都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明确调处层级和时限,着力构建大调解格局,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有机联系,有效提高矛盾调处的就地性和时效性。他们坚持“明辩事理、多论乡情、珍惜友情”的原则,树立“万事和为贵”的理念,倡导“退一步、心平气和,让三分、邻里和睦”的精神,推动调解工作制度化、规范花、法制化,努力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
2、强化教育,提升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关键在教育。枫桥镇建起了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流动人口教育等全方位立体式教育网络,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镇机关专门成立了宣传中心,建立起宣传长廊、广电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各村、企事业单位也通过板报、阅报栏、活动室等形式,主动出击,先声夺人,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弘扬社会正气。并定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文体活动,充实村民的闲暇生活。同时,广泛开展“创文明村、当文明户,做文明人”活动,80%以上的村达到了文明村标准。他们每年三次对镇、村、企业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干部依法办事水平。广泛开展“送法进村”、“送法进厂”、“送法进校”、上法制课等活动,开展群众性普法教育。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和普法教育,大大增强了群众的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有效减少了纠纷的产生和矛盾的激化。
3、发扬民主,依法治理。枫桥镇在出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时,坚持“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通过推行听证和公示制度等办法,鼓励群众参与决策,让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并吸纳基层和群众的正确意见,从而既保证决策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又加深了群众对决策的理解,增强了贯彻实施决策的自觉性。同时,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对村民比较关心的内容分月分季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进而有效地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而且在解决问题、调解处理纠纷时,干部依法照章办事也便于说话,群众心里明白易于接受。
4、加强领导,巩固核心。枫桥之所以能把绝大部分矛盾化解在基层,关键在于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健全,干部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他们把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配套建设作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中之重,配齐配好党支部成员,配强支部书记,选好领头雁。并不断加强对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组织报告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外出考察等,提高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增强依法治村能力,充分发挥村干部在维护农村稳定中的主力军作用。目前在枫桥镇农村,群众“有纠纷找调解,有矛盾找组织”已成为习惯。
三、“枫桥经验”的几点启示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认为,“枫桥经验”对我县进一步抓好综治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这是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前提。社会矛盾的解决必须依靠健全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政府及时介入社会矛盾的化解和处理十分必要。目前,由于政府职能的转换还未到位,信访、上访、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直接间接都是政府行为主导的,因此,政府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应该更多地采取主动。
要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努力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
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创造条件分步解决;
在出现矛盾冲突时,领导干部要勇于面对,多对话,少对抗,防止矛盾激化;
确因政策失当或决策失误,要敢于主动向群众承认错误,促使问题尽快解决。
启示二: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这是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基础。“以稳定促进发展,以发展维护稳定”是新时期“枫桥经验”的精髓所在。近年来,枫桥镇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尽量减少社会矛盾。如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农村人口养老、医疗保险,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等,以抓民生促综治工作,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枫桥镇干群还通过人性化的社区矫正,帮扶监管对象。他们坚持“帮人要帮心、帮人要帮富、帮人帮到底”的原则。一是强化监管力量。每名矫正对象,由镇司法员、驻村干部、社区民警、村干部、矫正对象亲属五方面力量齐抓共管;
二是因人施教。通过及时了解矫正对象的生活情况,有重点地帮助解决生活出路,使其明荣辱,知是非;
三是开展社会帮教。通过举办法制讲座、组织参加庭审旁听、开展社区文娱活动等形式,逐步提高矫正对象的全方面素质,使其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邻里的温情,增强改造自觉性和积极性。
据了解,枫桥镇自2002年跻身浙江百强乡镇以来,刑事发案一直控制在万分之十二以内,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今枫桥这个13万人口的大镇,多年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群体性事件。
启示三:加强综治制度建设,这是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保障。枫桥镇综治中心是全镇综治工作的总枢纽,综治中心发挥整合联动机制,工作中,枫桥镇建立健全了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情报信息网络机制、疏导调解机制、齐抓共管机制和领导责任机制,制定实行了预警、排查、报送、包案、督办、处置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并切实抓好落实,有效发挥了应有作用。因此,枫桥之所以能够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完善的工作制度,有健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有落实到位的工作责任制”。
启示四:夯实基层组织基础,这是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关键。为确保各项工作制度在基层的落实,枫桥镇党委、政府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推行村级综治网络化管理,建立“一张网络”:村干部联系村民代表,村民代表联系户。做到“两个不怕”:不怕矛盾发生,就怕信息不灵;
不怕群众有事,就怕干部不管。实行“三个必到”:联系户有矛盾纠纷必到,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必到,遇到重大生产生活变故必到。并建立和完善各项基层工作制度,落实工作报酬和奖惩措施,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保证了维稳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枫桥经验”植根基层,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基层干部在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
启示五:相信和依靠群众,这是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根本。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矛盾纠纷除了传统的邻里关系、家庭纠纷外,出现了产权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