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的热潮一波波袭来,虽然桑巴军团已经被日耳曼民族打成了塞子,巴西依旧是“21世纪世界粮仓”。巴西的农业总结为:大豆、咖啡、蔗糖、柑橘、牛肉、鸡肉等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数一数二,玉米等15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和出口量也名列前茅。
大庄园玩的是“订单农业”
马托格罗索州,这里是“地球之肾”潘塔纳尔沼泽地的所在地,背靠着“地球之肺”亚马孙原始森林,地处巴西的西南部,地广人稀。沿途没有村庄,看到的全是大庄园。费南尔德农场是世袭的,农场主费南尔德的祖先从葡萄牙到巴西“闯天下”,在这里“围地而占”,到现在已经传了7代。农场共有土地68万公顷,其中38万公顷为农田,全部种植大豆,其余30万公顷还没有开发。尽管农场很偏僻,但生产却是现代化的,从播种、施肥、除草、收割、运输到储存,全都是机械化,在场部还有可容纳几十吨大豆的加工和储藏设备。
费南尔德农场就好比整个巴西农业状况的一个缩影。巴西的农业人口并不多,1.86亿总人口中有11%从事农业,但巴西农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所以在巴西搞农业的人基本都是“大手笔”:大庄园规模大得惊人,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公顷土地;一般的家庭农场也有上百公顷以上土地。
整个费南尔德农场雇了450个工人,他们和家人散居在农场场部周围。农场实行的是“订单农业”。所谓“订单农业”,就是农场的大豆是按销售合同来制定播种计划的。在每一个生产季节来临前,世界各地的买者就通过交易市场与农场签订合同,预付定金,农场根据市场需求信息确定播种面积。
家庭农场年收入超过农业部官员
费南尔德农场代表着巴西大庄园的生产规模,而家庭农业在巴西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已经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3。家庭农场,顾名思义就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场。家庭农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全部实行机械化和现代化生产,生产农具一样也不能少。
家庭农场都分布在巴西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经营规模约在200公顷至1000公顷土地之间。据巴西农牧业和供给部(简称农业部)的专家佩雷斯说,根据成本核算,一个家庭农场至少得有350公顷土地以上,才能实现赢利。经营350公顷左右土地的家庭农场,一般年净收入在8万美元左右,以一家两个劳力算,已相当或高于农业部中级官员的收入了。
城里人在农场干得很开心
到过巴西的人都觉得这里的城乡差别不是十分明显。在巴西,农业人口与城里人一样享有全民免费医疗、8年免费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由于在城里求职难,不少巴西城里人都到农村去找工作,到农场去打工。这家农场共有工人90名,其中40名是从离农场25公里远的科济斯塔市招来的,他们每天乘班车上下班,住在农场的工人进城看病、办事,孩子上学也是乘班车。农场除管理和科研人员全都是大学毕业外,其他人多是中学毕业。他们都安心在农场工作。在农场办公室当出纳的费尔南多小姐刚20岁,她说,很满意自己的工作,收入1000雷亚尔,与在城里上班没有两样。
华人在巴西当“模范农民”
到巴西当农民,也圆了一些在外闯荡的华人的致富梦。过去,中国人总认为“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到了海外后大多经商,很少有在当地务农的。但巴西的华人却是个例外,因为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大有可为。与中国农村大多小片土地耕作不同,巴西农业全都实行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采用机械。
自上世纪50年代起,来自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的华人在巴西农业政策的吸引下,相继在巴西从事农业生产,白菜、萝卜等东方蔬菜也被他们移植到了南美。在巴西从事农业生产取得显著成就的当属马守道先生。目前,他的农场占地3100公顷,其中2100公顷是买的,1000公顷是租的。年产大豆600万公斤,甘蔗9000万公斤,玉米300万公斤,饲养奶牛8000头,每天产奶6000公升。年产值1700万美元,纯收入约510万美元,已跻身于巴西富人行列。老马被巴西人称为“模范农民”,得过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大大小小30多个奖。他的农场还是州的种子农场,“农牧业研究公司”研究出来的大豆新品种,先交由他的农场在大田种植,然后再向其他农民普及和推广。
巴西农业部官员对“中国缩小城乡差别”、“中国减免农业税”、“中国关注农民工权益”、“印度农民人数超过中国”等关于中国“三农”的消息都很关注。农业部负责政策事务的副部长魏德金说:“改革使中国农业劳动力得到了解放,中国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尤其是使千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尽管中国农村还落后于城市,城乡差别也比较明显,但别忘了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很多目标实现起来难度比巴西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