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的各类措施。人才是第一资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同样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聚焦民营企业发展需求,着眼构建立体化人才服务体系,打好人才引、育、留“组合拳”,助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精准引才,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始终将人才招引摆在县域管理的首要位置,通过精准招引人才,提高民营经济发展的位置,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的堵点难点,加快推进县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灵活招才、柔性引才等机制,持续探索“双招双引”深度融合,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同步研究、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要立足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特点,建设用好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载体,探索社会化、市场化引才路径,充分发挥众创空间、人才孵化基地、人才驿站等各类社会组织作用,激活投资兴业发展潜力和创新创业发展活力。
二是精细育才,激活人才干事动能。在使用中培育、磨炼人才,推动引进的人才真正实现“为我所用”。要坚持产业与人才相互融合、系统规划、一体推进,重点发挥主导产业项目“磁吸”作用,牢牢牵住重大产业项目“牛鼻子”,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全力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干事舞台。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深入实施动态考评办法,将学历层次、道德品质等基本素质和团结合作、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纳入考评细则;建立健全人才退出机制,明确退出情形和退出程序,严格人才层次、人才称号的使用管理,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对引进和培养支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实行跟踪考核。
三是精心留才,造优人才发展环境。着眼构建立体化人才服务体系,聚焦人才事业发展和住房、医疗、教育等“关键小事”,全力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县域人才“沃土”。要实行“管家式”人才服务,落实“个性化”服务保障,从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主动提供帮助,畅通重点人才就医体检“绿色通道”,持续造优人才发展“软服务”。要常态化开展人才政策进企业、进高校、进乡村、进校园,采取“点对点”“面对面”的形式,主动问需答疑,精准宣传本地具体的人才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林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