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历史下一个定义的话:历史就是时间+经验+选择。
时间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每分每秒;经验则是你的经历和体验;选择是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正在成为你个人的历史。当我们回忆上一秒的时候,我们就不自觉的进入了过去,我们会怀念,会后悔,但这还不足以成为历史,但已经很接近了。
历史每进一步,一定是伴随着一定的一些影响而言的。
换言之,并不是每一秒都能成为历史。例如你在床上睡觉,没有做梦,没有突然惊醒,早上很自然的舒展眼睑,于是过去的一个夜晚和过去的无数个夜晚一样,没有什么不同。而你也记不起确切的时间里,你的样子,所以它就不是历史。
历史一定是在你的人生里留下了痕迹的。
例如遵义会议,纠正“博古”的左倾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中的正确领导地位,在宣布毛泽东成为党的领导地位那一秒,历史就已经创造了,因为这在遵义会议召开的前一天一切都是无法预测的,一切又都是充满无限可能的,而在遵义会议上的每一分每一秒,不仅仅在每个中国人的人生中,甚至是整个中国的国运中都留下了痕迹,历史就创造出来的。
所以结论是:时间+经验(间接的/直接的)+选择=历史
历史是大人物创造的吗?
这个话题很严肃,因为这很可能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问题。在十年动乱时期,很多学者和大学问家,都因为这个问题而很难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术思想秉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放异彩,学术界的这种思想壁垒也开始淡化了,毕竟“学术问题不是政治问题”。
但是一问到“历史到底是谁创造的”,大家就有些自己的思考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人说“历史是由大英雄创造的”,还有人说历史是由“大人物领导人民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唯物史观”侧重强调物质的力量,——有什么样的工具,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
而使用这些工具的第一人才是真正创造历史的人,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操控者,统治者反而是历史的盗窃贼。
而西方主义史学观念则比较复杂,也分很多细枝末节的成分,但总的来说唯心史观还是有一定市场的,那就是——“我相信,我就能”。
所以很多美国大片儿都是这个逻辑来演的,都是一人力挽狂澜拯救了世界,因为他成为被人铭记的大英雄,历史就是他的创造的,人民都是他的历史遗产。
改革开放以后,鼓励人们如今可以多去想一些,可以多去说一些,展示不一样的思想和可能,所以历史观念也就不再那么讲话,充满了活力。这也是历史吸引人的地方,一系列的历史题材,架空型历史剧,一直在满足着人们关于历史的好奇!
为什么要选择历史领域?
历史对于每一个中国国人来说太重要了,就像空气对于人的重要性一样,因为太过于息息相关,所以反而会观察不到它发生影响的时刻,但有时候这种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信息化时代,历史也没有随着高科技的出现而显得过于陈旧,有些人难道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古代人们用毛笔书写历史,近代人们用钢笔书写历史觉得很时髦,今天创作者们用键盘敲打出的文字材料同样是一种历史书写。
如今头条上活跃数量最大的还是历史领域,因为我们的历史太长了,其中的每分每秒都曾经真实存在过,即便是存留下来的真相只有十分之一,也足以让人一辈子皓首穷经了,所以信息化时代最发达的地方就是分工,大家一人研究一点,一人看一个故事,讲一个道理,然后分享出来,就成了大家的知识。
这就是为何历史领域的创作者队伍如此庞大,还远远觉得不够的原因了。因为还有更多的历史和真相需要被发现,我们人手真的不太够呢。
如何成为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这下子终于说到关键问题了,那就是写好文章,说别人未说的话,讲别人没讲的道理,那些让人觉得既陌生又熟悉的历史。
有人说,我刚入门,写了好多,阅读量很低,也没有收益。别的大咖有很多粉丝,应该赚了不少稿酬吧,小编这里想说“是的”,他们确实赚到了,但这不代表你没机会,这恰恰代表了你很有机会向他们一样,他们只不过比你会讲故事而已,讲故事确实需要技巧,但更多的是需要原材料。
有些同学,写了很多文章,我猜有一大部分的知识来源是百度,我这么一说,他也想辩解“我也看书的”,到底看的什么书呢?二三手的传记文学?东抄一点、西抄一点拿来凑篇数?
别逗了,读者队伍远比作者队伍更庞大,你乐意敷衍,别人就乐意忽略!谁离了谁都能活!所以读书一定要读经典。
有了经典,才知道故事最基本的真是是什么,然后你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理解讲起故事来就有了自己的风格。人最怕的就是有特色,一有特色,谁都拦不住你要火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