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优质学校建设在株洲
编者的话
2021年7月中央两办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明确提出了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如何创建“新优质学校”是广大中小学校面临的实践课题与任务。新时代教育,新时代课程,召唤学校办学育人新境界新格局,建设新型优质学校,为适应未来培养有创造力、核心竞争力的人。
“新优质学校”就是在新时代教育的生态构建,是在新课程实施中,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贯彻在新型态学校工作的全程,高质量学校建设是新型优质学校的理想模式与实践路径。
建设高质量学校是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积极探索,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国家主张,定位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学校层面的时代使命和自觉追求,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民心工程,其研究的方式和态势以及推进策略,为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内驱力带来强大动能。
高质量学校建设的过程是一个融合发展、差异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在“双新”实施中,要积极开展 “新优质学校”工程创建,要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如何实现校内学足学好?家校协同如何更为有力?课后服务如何更加有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走向高质量学习?
01
学校要提升实施“双减”
战略的教育主动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治理目标。进一步深刻认识“双减”重大意义才能回归教育改革的初心,才能聚焦育人方式改革国家发展教育的方略与顶层设计。
“双减”是党和国家基于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教育决策,旨在将多年来追求的中小学生“减负”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使基础教育回归学校,课程学习回归课堂;赋还青少年儿童应有的学习时间和发展空间,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回归生命原点的本真追求。
“双减”政策是立足于贯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教育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切实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02
学校要提高落实“双减”
目标的职责自觉
通过两年来的双减政策实施,我们欣喜看到很多义务教育学校积极应对这场育人方式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科学应对“双减”政策,由外延式管理转向内涵式管理,从片面关注分数到走向全面育人,着力优化课堂教学逐步形成减负提质的办学格局。
但是,要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及举措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要改变陈旧观念与行为必须持之以恒深化“双减”政策落实,才能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力,才能使校园教育回归生态。可见教育部把落实“双减”政策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要客观辩证的分析“双减”实施的阶段情况特点。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积极应对—-学校回归生态;二是行动迅速—-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三是效果明显—-学生回归生态阳光;四是观念滞后—一些家长老师消极、抱怨、冷漠;五是行动迟缓—-一些学校迟疑观望被动;六是课堂低效—教学观念方法老旧。所以“双减”工作任重道远,务必稳步扎实推进。
二是要强化“双减”落实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担当意识。2021年9月新任教育部长怀进鹏督查“双减”工作,提出四个要求,要把落实好国家“双减”决策部署,作为检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作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重要抓手,要强化责任担当、积极部署、统筹推进。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两项职责要求。一方面要强化“双减”政策职责落实的五项管理职责。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强化政府统筹,落实部门职责,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二是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减轻家长负担;三是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四是坚持统筹推进、稳步实施,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有关规定,对重点难点问题先行试点,积极推广典型经验,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五是要把“双减”政策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纳入教育教学管理的督导及评价考核体系。
另一方面要强化加强“双减”政策工作目标管理实效。一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二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一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三是基础教育生态正本清源,素质教育目标、立德树人要求、以及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教学实施的方式,都回归到教育教学过程育人的常态和自然。
四是要夯实区域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四条路径 。区域学校落实“双减”阵地的核心任务就是如何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区域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落实四个主要推进策略路径:一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二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健全学校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在校学习效率;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确保学业质量标准。三是深化中考招生改革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四将“双减”成效纳入质量评价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禁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双减”工作评价要动真格、抓实效,要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
03
学校要积极探索优质学校
建设的策略路径
“双减”政策实施成效如何,事关国家教育发展顶层设计能否顺利实施,事关素质教育目标能否有效推进,事关育人质量能否全面提升,事关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教学能否有力执行。“双减”政策落实程度和效度如何,反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履职效度,反映学校管理水平强度,反映校长领导执行力度,反映学校教师育人理念高度。必须加强对学校“双减”政策背景下办学管理的研究与管理。
首先学校校长及教师要进一步端正“五观”。一是质量(分数)观,从单一分数质量走向全面素养、育人质量。二是考试观,从频繁考试、过度关注评价功能转向严格控制数量、重视诊断功能。三是作业观,从作业布置走向作业设计、作业研究。四是教学观,从知识导向走向成长导向。五是师生观,从过去单一的教学型关系走向多维教育型关系。其次是进一步抓实六个方面的研究与管理。
(一)教学管理要突出三个主导作用
1.夯实教学过程管理---发挥行政主导作用
(1)小学一年级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期过渡性活动课程。
(2)深入研究课程教材,融合信息技术,转变教学关系,创新教学方式,实施深度学习,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要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强化教学管理工作,严格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
(4)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5)优化并创新教学手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6)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式,着力思维训练与品格习惯养成;开展教学研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2.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突出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1)保持积极的期望:让课堂有趣:学生喜欢尝试和学习有趣的事情,让学习真实发生,就要学生真的参与其中,并与你产生对话。
(2)拥有良好课堂管理技巧:让评价有效:注重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尝试灵活的学生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多元认知技能。
(3)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课程:让资源创新:激发老师创新教学手段的动力,提供更多精品课程资源,能为老师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支持。
3.促进教学管理能力提高---突出学校育人主导作用
(1)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专业素养增强育人亮度、夯实课堂教学增加育人信度。(2)提升作业设计质量,优化作业质量增加育人温度。(3)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开发校本课程增加育人厚度.(4)实施多元评价增加育人高度。
(二)课堂教学要突出三大教学策略
1.明确教什么(为什么而教)。
(1)落实育人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发展而教
落实课程标准:围绕课程要求、学科核心素养而教
落实考试评价:围绕考试“一核、四层、思翼” 而教
(2)核心素养是指向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价值观---是一个人精神发展的“基因” 和“种子”,决定了一个人精神发展的内涵和高度。必备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道德人生) 的基石;关键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智慧人生)的基石,品格和能力就是德和才。
(3)课程标准有四个突出变化:一是通过凝练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的课程目标。二是以学科素养为纲设计课程结构与内容。三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要求,结合学科内容,设计不同水平的学业质量标准。四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式,调整教与学关系,实施教-学-评一致性。
(4)课堂教学要突出培育学生“三大核心”。一是学生三大核心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二是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 、良好的品格。核心素养的本质是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新课程教学要有新的境界即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须知怎么教(用什么方式教)
如何实现新课程新教学新高考的育人目标?如何实现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教学?提高学习力、实现课堂高质量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1)教学方式:深度学习---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生产力!
只有低阶思维活动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发展度不够深;只有高阶思维活动教学,学生的思考力、创造性还不够。课堂教学中要将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活动共同构成多样化、由低到高的层进式的课堂核心活动群,才能实现在发展学生低阶思维的同时,推动其高阶思维的发展,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深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掌握核心知识、把握学科本质、形成内在学习动机、积极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深度学习” 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零散、呆板、无用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2)把握深度学习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四个维度:创设真实情境-构建知识情境体验;实行任务驱动-目标问题化设计;给予积极实践-教学过程活动参与;实施科学评价-教学过程持续性评价反馈激励。
课堂教学:思维活动探究四特征,情境体验---直观认知;寻找关联---探究感知;引导思考---建构本质;迁移应用---高阶思维。
(3)高质量教学设计---备课5步操作法(略)
(4)“用教材教”即教学化处理。指向目标的教材处理的技术----新增、删除、更换、整合、重组。教材分析与处理:整体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
知识条件化:从何而来?补充背景知识--- 有趣
知识情境化:到哪里去?创设真实情境--- 有用
知识结构化:体现本质,便于记忆与迁移 --有意义
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 “用教材教”的前提是清晰的目标。教材内容即专家编的教科书的内容,教学内容即与目标匹配的内容。内容重组:一是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像教材专家一样思考,建构学习单元系列;二是从单元的目标出发,重组教材内容知识点,建构单元方案。以一个学习单元为单位,整合知识、目标、情境、活动、任务、问题、学习方式等,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开处方。
3.反思教的怎么样(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达成了没有?课堂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没有?课堂效果实现高质量学习没有?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落实教学活动设计---深度学习发生---高阶思维形成---高质量学习等关键环节。
(1)是否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指向“学”,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也不能替学生学习,而只能引发学生去学习,学生能够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学习又能够领悟到什么、生成什么,关键是怎么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深度学习是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
(2)是否把握“深度学习”的定位,明确研究解决的四个问题:教什么—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更有价值;学生想什么---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更有意义;教师怎么教---什么样的方式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怎么评价---用什么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
(3)是否实现了“四个回归”:一是指向学科本质与思想方法,使学生获得基本学科素养---回归课程目标;二是在实践中学习与提升学科综合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回归生活实际;三是在学段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要求下设计与实施教学,促进学生建构完善的学科学习能力体系---回归教学设计;四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认知、思维、兴趣)与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设计、实施、评价)相统一----回归学生主体。
(4)是否体现高质量教学的6个特征表现:一是构建学科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二是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三是构建课堂需要的情境设计与学生展示的平台;四是构建教学内容中问题思维交锋、思想碰撞的氛围;五是构建多种学习策略,内化学习目标;六是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对学习的情感体验。
(5)高质量学习—实现深度学习表现为三个转化 :由知到识,即从获得真知到有见识;转识成智,即从有见识到有才智;由智生慧,即从有才智到聪慧明达。在学校教育情境中,三个转化的实现过程就是课程教学。三个转化的成效(育人成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
“高质量学习”表现的三个维度:一是深度构建---学习的过程是人主动建构世界的过程。人通过深度建构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有深度的意义建构,高质量学习会让人具备幸福感。二是充分体验---体验是人通过亲身经历或实践所获得的深刻感受;只有与人的前经验、前理解或前知识发生关联时,学习才可能高质量。有充分的体验,高质量学习会让人具有快乐感。三是完整理解--- 理解是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理解的最低水平是记忆与知道,中间水平是分析与综合,高阶水平是评价与创新。学习的过程是通过掌握知识或经验而不断理解社会共同观念的价值化过程。有完整的价值理解,高质量学习让人具有满足感。
(三)作业管理要突出三项举措
1.学校突出作业5项管理。加强行政管理督查;制定作业管理规定;建立作业管理机制;实行作业的差异化;不得照搬教辅材料。
2.强化作业管理10项要求。(1)彰显作业育人导向。(2)明确作业学习功能。(3)合理把控作业时间。(4)提升作业设计水平。(5)丰富作业类型方式。(6)发挥学习指导功能。(7)提高作业选编质量。(8)体现个体差异原则。(9)加强作业批改反馈。(10)提高作业管理水平。
3.加强作业设计与作业评价的五项实管理落实。作业管理是保障课堂效果和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环节 。一是提高作业有效性,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有效作业的设计,应具备趣味性与科学性、层次性与激励性、时效性与主动性、实践性与探索性。三是注重选择作业类型,从训练目标出发选择适当类型作业,如菜单式作业设计,开放-活动性练习设计,综合性练习设计,趣味性练习设计,小组合作式练习设计,突出实践性的作业设计,自主性作业的创造性设计等。四是家庭作业设计分层 ,应遵循目的明确,数量适当;课内教学相关,有趣,难易适中;必做和选做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五是开展作业有效与质量评价、建立作业督导与反馈机制,要开展作业教研与设计比赛交流、质量与效果评价等。
(四)课后服务要突出三项要求
1.优质的课后服务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可选择、有弹性;二是课程化、有成长;三是内容形成模块化、体系化、多元化的课程套餐。
2.注重课后服务管理的9个策略:整体设计课后服务方案;分层分类开展托管服务;开展多样课后校内活动;注重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发挥家校协同教育合力;利用社会优秀教育资源;建设课后服务配套制度;跟进课后服务教研指导。
3.落实学校课程套餐与管理要求。按照课程标准,构建学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是课后服务提供的优质套餐。
(1)四种课程套餐类型:基础型、拓展型、兴趣型、特色型课程。
(2)课后服务管理四化:课后服务课程化、课程建设特色化、课程特色系列化、课程实施常态化。
(五)考试管理要强化三个方面
1.强化学校考试规范与研究。
○细化落实对考试规定的要求。
○强化管理部门考试情况督查。
○加强命题考试过程规范管理。
○加强考试命题的研究与指导。
2.强化学校考试功能。学校考试与升学考试甄别选拔功能有根本区别:学校考试是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主要的功能是诊断学情、改进教学。学校的校内考试,在命题、考试组织、阅卷、结果使用等环节上,套用、模拟升学考试,把升学考试下移、平移到常规教学的全过程,这种混淆考试功能有两个危害,一是把对学生的考试评价作为刺激竞争、施加压力的教学管理手段;二是严重干扰教学秩序,制约教学过程,影响教学效果。
3.强化学校考试管理7项举措。严格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切实降低学生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落实七个举措:准确把握考试功能;大幅压减考试次数 ;规范考试命题管理;合理运用考试结果;完善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学业质量监测;完善管理监督机制。
(六)家校协同要突出四项原则
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标志着家庭这一私人领域、家长育人职能在我国得到了法律的认可与规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把握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功能价值取向
(1)“指引”价值取向。通过法律的方式告诉父母,你如何当好一个合格的家长,引导着你去按照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念去教育孩子。(2) “赋能”价值取向。父母需要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可以向国家的公共体系获取相应的帮助,能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促进自己的能力提升。“立德树人”价值取向。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更多关注未成年子女品德、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就必须发挥家庭教育在孩子品德教育和人格养成方面的优势。(4)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价值取向。“促进”是对家庭教育自主性的顺应和尊重,体现家庭是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国家、社会为家庭提供支持、协助。当家庭教育遇到困难,遇到问题,甚至是家庭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失职的时候,我们的政府是要进行干预的。
2.发挥学校在教育的主导作用。(1)让家校对新的课程改革与新的升学考试评价体系有认同感。(2)学校要积极引导,主动帮助家长提高育人观念,形成家校共育的氛围。(3)学校要积极建立“双减”政策落实路径,形成家校共育机制。(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引导作用,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3.把握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策略。(1)改变家校合作的范式。要本着做孩子教育“同盟军”“合伙人”的立场,让父母们融入孩子成长的关键事件中来。(2)向家长传递经典育人力量。要用经典的力量让父母们明白科学育儿的道理。定期推送家校共读书目。(3)引导家庭陪伴成长方式。 给家长指导、推送指导孩子做家务、做拿手菜、陪孩子看一场好电影、带着孩子走访长辈等任务小清单。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频共振。发挥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功能价值导向作用;相互配合、目标一致。
4.交给家长责任清单。督促学习,养成自律;培养习惯,全面发展;重视陪伴,用心沟通;建立规矩,学会敬畏;播种理想,勤奋专注;相互配合,目标一致;抓好养成,学会负责;激发兴趣,持之以恒。
(七)优质学校要突出六项目标
创建新型优质学校成为“双减”后学校高质量办学的风向标。其办学目标体现在六个方面:(1)办学目标: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2)教育信念: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普惠公平。(3)学校文化:让每个学生和教师都能获得成功。(4)教学优势:学生主体,深耕课堂,学科育人。(5)师资优良:敬业爱生,乐学善教,素养专业。(6)家校和谐:家校协力,平等沟通,同心共育。
总之,随着优质学校建设推进,学校育人格局将致力全面提升育人水平,着力创建新型优质学校。教师育人格局将致力专业引领学生成长,全面提高学生成长质量,学校教育将回归高品质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