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海市蜃楼
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海洋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如果追溯历史,中国的海洋文化也源远流长。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就有大量的中国先民居住在海滨,中国先民很早就有了丰富的海洋文化。
一、中国早期的海洋利用
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山顶洞人使用的青鱼骨和海贝壳,说明在新时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已经和海洋开始打交道。在《禹贡》的记载中,就出现沿海地区向中原进贡的记录,如在扬州的记录中,“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岛夷指的是沿海小岛上的居民,他们穿着草编的衣服,向夏王朝供奉的物品有海贝。而由《禹贡》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原政权在夏朝时就已能够辐射到一些海岛上。
中国古代的贝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遗留的历史文献逐渐增多,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一时期沿海地区已经有着大量的居民。当时沿海的大国主要有燕国、齐国、吴国和越国。据《史记》记载,齐国在姜太公治国期间,就已经制定了“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国策。到齐桓公时,管仲更注重经济,“通轻重之权,檄山海之业”。他们两人的国策都很重视海洋。齐国临近东海,以渔业和海盐业作为主要的致富手段,因此要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齐国首当其冲。
齐桓公
燕国临近渤海湾,同样发展海洋经济,太史公说“(燕)有鱼盐枣栗之饶”。南方的吴、越二国,与海洋的关系更密切。频临海洋加上吴越地区水网密布,所以在春秋时期,二国就已经有了大规模的战船和强大的水军力量。据北京大学教授辛德勇推断,当时越王勾践一度北上在山东沿海的琅琊一带建立孤悬北方的都城,他依靠的就是强大的海运能力。《史记》记载越国名臣范蠡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场,“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前往的是齐国,所以他“浮海以行”,走得肯定也是海运。可见在春秋时期,中国近海海运已经很发达了。
影视剧中的范蠡
二、中国早期的海洋观念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海洋的关系就已经很紧密了。那早期中国人的海洋观念是怎样的呢?在先秦时期,海岸线附近的海岛上,就已经有很多居民。《尚书》最早记载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所谓“文命,敷于四海”。在夏代时,人们就产生了四海的观念,认为大陆在世界的中央,而大陆的东西南北都是茫茫的海洋,四海之内是九州,也就是天子所能统治的地方。《尚书》说:“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股肱惟人。”意思就是四海八荒的人都听从王的命令。
古人对东西南北四海都有具体的认识。根据中国的地理位置,东海和南海与今天的水域所指大致是吻合的。东海大概就是今天的黄海和东海海域,南海就是今天的南海。但是北海和西海的概念有较大变化。中国的西边和北边都是陆地,距离欧亚大陆北边的北冰洋和西边的地中海等海域都十分遥远,所以这两海一般是指中国北边和西边较大的水域。可以确定的是,在汉代的历史文献中,北海一般是指贝加尔湖(先秦文献中北海一般也指渤海),西海一般是指青海湖。王莽篡汉时,为了彰显他囊括四海,曾特意在今天青海湖东岸设置西海郡。
西海郡
到了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了大九州的说法。他指出中国名叫“赤县神州”,只是天下大九州的东南部的一部分,九州之间都是海洋分割的,即“裨海环之”。而在大九州之外,“有大瀛海圜其外”。这种说法倒是与今天七大洲的说法有点类似,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大九州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而大九州外,是无穷无尽的海洋。
影视剧中的邹衍
三、中国古人眼中的海世界
中国古人活动的海洋区域主要在海滨和近海,看不到尽头的远海和剧烈的海洋风暴,让古人充满畏惧。在古人眼中,海中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既有凶猛无比的怪物,也生活着令人向往的仙山。如在《山海经》一书中,就记载了许多外貌奇特但拥有神奇力量的海洋鱼类。如薄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见则天下大旱”,这些鱼类如果出现于人间,必然会引起极大的灾难。
当然《山海经》还记载了很多生活在海洋中的神灵。《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处东海,是为海神。”这个神是人面鸟身,身上的装饰都是青蛇。最重要的是,他是黄帝的儿子。海洋中还有一个神灵叫“烛龙”。《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烛龙人面蛇身,他睁开眼睛就是白天,闭上眼睛就是黑夜,不用进食也不用休息,永恒地存在于天地间。《山海经》中都是中国最早的朴素的海神观念,所以这些神仙都有着精怪一般奇怪的模样。
漫画 烛龙
到了战国时期,海神的观念得到发展,海神已经不再是奇形怪状,而是超凡脱俗的神人或仙女。如《庄子》中记载的海中仙山藐姑射上生活的仙人是这样的:“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战国时期人们认为仙人都生活在海外的仙山上。根据《列子》记载,在渤海之东几亿里的地方,有个无底之谷,名叫“归墟”。而归墟不远的海洋上,有五座仙山,分别为岱舆、员峤、方壶、瀛洲和蓬莱。这些神山都高三万里,方圆三万里,山顶上有九千里的平地。这五座山都没有根基,漂浮在海面之上。海神禺强为了不让这些神山漂流到遥远大海的幽冥之地,便找来15只神龟,将它们分成五组,每三只背负一座神山。但是后来有个巨人国叫“龙伯国”,国中的几个巨人将背负岱舆和员峤的六只神龟捕杀了,导致两座神山没有根基,漂向了北极幽冥之地。自此以后,只剩下方壶、瀛洲和蓬莱这三座神山了。
蓬莱仙境
剩下的三座神山,是战国以来无数人向往的三座神山,相传山上有仙人炼制长生不老药。《汉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齐国的齐威王和齐宣王,以及燕国的燕昭王都派人去海外的仙山寻找仙人。秦始皇最热衷长生不老,在方士的诱惑下,甚至派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出海求觅仙人。
秦始皇派徐福海上求仙
文史君说
对于未知的海洋世界,中国先民无疑是充满想象力的,他们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海神形象和海外仙山,尤其是这些仙山得到了后代帝王的极大关注,很多帝王都派人入海寻找仙山和仙人。中国先民对海洋的认识,尤其这些神话人物对丰富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陈成:《山海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朱建君:《从海神信仰看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
刘青:《先秦时期的海洋观》,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