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和经验_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_育儿经验心得体会怎么写

直播预告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_育儿心得和经验_育儿经验心得体会怎么写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雯子朗读音频

音乐:Various Artist-天鹅

歌曲:Ylvis-Firkantfar

来源|凌想亲子心理(lingxiang12)

文|凌想

育儿心得和经验_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_育儿经验心得体会怎么写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_育儿经验心得体会怎么写_育儿心得和经验

自从养后,我家的布艺沙发就成了小猫磨爪子的理想之地。

开始没太当回事,但经不起小猫日复一日的努力,沙发的边边角角被挠出了好多长长短短的穗儿。

为此呵斥过无数次,小猫扭头就忘,唯一的进步就是趁人不在才去挠。

一年下来,沙发越来越破,我们忍了又忍。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沙发底下有些海绵碎渣——原来小猫把沙发底部掏了一个洞,没事就钻到里面玩。

这这这,既然换不了猫,就换个沙发吧——旧沙发已经有些年头了,也该换了。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_育儿心得和经验_育儿经验心得体会怎么写

新沙发颜值挺高,但美中不足——扶手两侧包的是皮面。

这两块皮面实在让人不放心,我生怕小猫惦记上,想了各种办法——贴膜、喷气味剂、买猫抓板……都没什么效果。没过几天,皮面上就留下了第一道爪痕。

为了保卫新沙发,我又在网上淘了一大块麻制的猫抓垫,想把皮面围起来;但拿到手发现垫子太厚实了,既不好围又不好看,就卷起来塞到了角落里。

没想到,这却是一个转机。

小猫很喜欢这个竖着放起来的猫抓垫,大概因为高度足够、麻质粗糙结实,没事就过去伸着懒腰磨爪子,再也不理沙发了。

到现在,新沙发买来一年多了,小猫再也没在沙发上磨过爪子。

这个让人头疼的难题就这么轻松化解了。

育儿经验心得体会怎么写_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_育儿心得和经验

看着坦坦荡荡露出皮面的沙发,我很是欣慰,也从中有所领悟:

不管是猫还是人,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动机,都是在满足某种需要。

因此,解决问题不能只靠压制,而是要透过行为看到需要。

满足了需要,维持行为的动力就消失了,问题也就自然化解了。

小猫磨爪子是本性需要——指甲长长了会难受,就必须要磨一磨。

所以只是制止小猫在沙发上磨爪子还不够,你还得给它提供一个疏解的渠道,让它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小猫如此,养孩子亦如此。

育儿经验心得体会怎么写_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_育儿心得和经验

表面上看,孩子的行为有好有坏,但不管什么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某种需要。

这个需要是人性的本能,是无所谓好坏的——人活着,就需要。

举个最简单直白的例子:

小婴儿饿了就会哇哇哭,只去制止他哭是没用的,得赶紧给他喂奶。

我们会发现,小婴儿往往在吸上奶的一瞬间就不哭了,因为他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就失去了哇哇哭的动力。

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不再为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哇哇大哭,而是渐渐转移到更复杂更微妙的心理需求,比如——

安全感、价值感、被爱的感觉、被认可的感觉、和人连接的感觉,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当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一个人就会寻找各种方法来填补,而有些行为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不合规矩的,就被看作问题行为。

比如,同样是想获得被关注的感觉,有的孩子会通过听话、懂事来获得,有的孩子会用学习好来获得,有的孩子会用调皮捣蛋来获得——哪怕是负面的关注,也是一种关注啊。

在大人眼里,前两种行为是好的,是值得提倡的;后一种行为是有问题的,是需要制止和纠正的。

如果在行为层面看,确实是这样;但如果只停留在行为层面,问题就很难被真正地解决。

因为内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寻求被关注的这股动力始终还在,潜意识就会寻找各种途径来表达需求。

因此,即便一种行为被制止了,其他问题行为还会冒出头来——就像打地鼠一样,此起彼伏,问题不断。

作为家长,就会整天忙于灭火,焦头烂额,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难养啊。

根源就是因为只在行为层面工作,而没有顾及需求层面。

育儿心得和经验_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_育儿经验心得体会怎么写

那么,顾及需求层面,可以怎么做呢?

针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有的老师会任命他当个小组长,或者在班里当众夸奖他做得好的地方。

慢慢地,孩子就变得不那么调皮了,对学校生活更上心了。

因为老师满足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孩子通过正向行为得到了积极关注,就没必要用偏差行为引起负面关注了。

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它只是内在需求的一种表达形式。

看到需求,化解问题——这是一个智慧的解题思路,也是育儿的一个底层逻辑。

育儿经验心得体会怎么写_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_育儿心得和经验

明白了这个底层逻辑,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就不要总想着怎么消灭问题,而是可以做两件事:

1. 训练自己透过问题看到需求。

这是一个思维模式的转变,需要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反复践行。

2. 开动脑筋,引导和支持孩子开辟新的途径来满足内在需求。

比如玩手机的问题。

很多家长采取的是严防死守策略,要么坚决禁止孩子玩手机,要么严格限制使用时间,气急了还会狠狠地摔手机,但孩子还是逮住机会就钻空子,导致天天上演“警察抓小偷”的剧情。

这时,我们不妨透过行为层面去看需求层面——孩子那么喜欢玩手机,到底是在满足什么需求呢?

也许是通过和同学聊天满足社交需求,也许是通过游戏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也许把手机当成一个避难所,来逃避现实生活的无聊和不如意……

当我们看到孩子底层的需求,就不会只纠结“该不该给孩子用手机”“如何管理孩子的手机”这样的问题,而是会想一想:

孩子的这些需求,除了手机,还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得到满足呢?

我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呢?

比如,和孩子一起培养一两个新的兴趣爱好;

比如,帮孩子解决交友上的困扰;

比如,帮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如果家里冷冰冰或者充满争吵,那就想办法改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被爱,就不会在网络上寻求虚拟的、廉价的慰藉。

就像给小猫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猫抓垫,小猫磨爪子的需求得到满足,磨得更舒服了,自然就不去挠沙发了。

育儿经验心得体会怎么写_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_育儿心得和经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