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医生经验分享范文_医生经验心得_医生心得体会怎么写

最全免费医考题库,点击打开!

最近温度起伏大,意味孩子们的生病高发期又来了,腹泻、发烧、咳嗽……都让家长们头痛不已。

去医院吧,来去一趟耗时又费力,还不一定挂得到号;在家吧,又担心孩子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其实,孩子出现不适后,很多情况并不需要马上往医院跑。今天总结了儿科医生的「宝贵经验」,来跟大家说说,怎么在家护理宝宝。

孩子发烧,别盲目退烧

孩子发烧了,千万不要盲目退烧!

发热的好处在于,体温升高的同时,身体的免疫系统都动员了起来,共同清除体内的病原菌;但坏处在于,如果持续发热太久,身体就会元气大伤,没有更多的力气再去和敌人斗争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使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受累,从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确认发热的孩子,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心得医生经验分享范文_医生经验心得_医生心得体会怎么写

家长可以先这么做

●保持房间空气流通,温度凉爽舒适。

●让孩子多休息,给孩子穿轻薄吸汗的衣服。

●建议孩子多饮水,多排尿,保持大便通畅。给患儿多喝水补充体液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

●饮食调理:

发热幼儿饮食调理以流食为主,如奶类、藕粉等。

当宝宝体温下降食欲好转时,可喂半流质,如肉末粥、面条、稀饭、蛋花粥等。

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宜少油、少盐,少量多餐,切忌吃辛辣和刺激食品。不必忌口,以防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

对发热时食欲不振的孩子,千万不要勉强进食,应顺其自然,待有饥饿感时再吃,期间不宜断水,应注意水分的补充。

●小于3个月婴儿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退热。

●3个月以上儿童体温 ≥ 38. 5℃和 ( 或 ) 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6 个月以上可选择布洛芬。

不是一发热就要用退热药,而是当孩子精神状态不好或感觉不舒服时才用。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好,能吃能玩,即使体温比较高,也可不用退热药。

发烧,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新生儿≥38℃,需注意严重感染、败血症 。

<3个月的婴儿体温≥38℃,3-6个月的婴儿体温≥ 39℃即作为严重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6月的婴儿与严重疾病相关的症状主要包括:嗜睡、活动减少、面色苍白、喂养困难、尿量减少等。

●6月龄以上儿童请勿单独使用体温的高低这一标准来鉴别危重。

体温大于 39 ℃;2 岁以下发热超过 24 小时,2 岁以上发热超过 3 天;

体温高低不一定能表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孩子的精神状态比体温数值更重要!

退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孩子舒服些,不要为了退热而退热。

孩子咳嗽,别滥用止咳药

咳嗽是一种保护反应,不要孩子一咳嗽就马上用止咳药!

咳嗽能帮助排除呼吸道的分泌物,避免气道堵塞和继发感染等风险。

肺炎的时候会出现咳嗽,但咳嗽本身是不会咳出肺炎的。

家长可以先这么做

医生心得体会怎么写_心得医生经验分享范文_医生经验心得

家长可以先这么做

●保持呼吸道通畅,经常翻身更换体位,轻拍孩子背部,鼓励和帮助排痰。

●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湿润;远离烟雾粉尘和人群密集处。

●建议少量多餐,易消化、富有多种维生素的饮食。小婴儿尽量母乳喂养,供给充足水分。

绝大多数肺炎由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引起,或混合感染,需医院就诊采用抗感染治疗。如果咳嗽影响日常生活,可以选用单一成分的化痰药,一定要请医生开处方,不要自己随便买。

医生特别提醒:

秋高气爽,当心小儿哮喘发作!

急性发作期表现为突然发生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

发病原因:

●哮喘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呼吸道病毒感染。

●常见过敏原包括尘螨,屋尘,霉菌,花粉、羽毛、花生、芝麻、芒果、菠萝等。

●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尤其是季节交替变换,温差大 。

小儿哮喘家庭护理

1、避免和控制哮喘促(诱)发因素,减少复发。

衣服常暴晒。注意不要选择羊毛、鸭绒、动物皮毛衣服以及涤纶等化纤衣服。

清淡饮食,多饮水,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鱼虾、芝麻、贝壳类、坚果类、奶制品甚至小麦制品等。

家长不在房间吸烟,避免孩子被动吸烟。保持家里清洁,经常吸尘除螨。也可进行脱敏治疗。

减少出入公共场所,不与感冒病人接触。哮喘发作时应尽量避免外出,寒冷、干燥、浑浊空气的空气等都与哮喘发作有关。

2、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3、配合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随访。

咳嗽,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精神不好,伴有呼吸困难、口唇发紫等缺氧表现;

●气促:呼吸浅表、呼吸频率加快,重症者呼吸时呻吟;

不同年龄,呼吸频率不同,超过以下呼吸频率要赶紧到医院!

2个月龄内>60次/分,

2~12个月>50次/分,

1~4岁>40次/分,

●咳黄、绿色痰,同时发热;但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可无咳嗽,仅表现为口吐白沫、呕吐、呛奶等。

●咳嗽时间超过 2 周或症状不断加重。

孩子感冒,多半不用吃药

医生心得体会怎么写_心得医生经验分享范文_医生经验心得

不要动不动就喂感冒药!

普通感冒俗称「伤风」,是由病毒引起的,能够自己恢复的疾病,通常症状较轻,包括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

而流行性感冒是指由特定的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突然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伴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程持续约一周。

家长可以先这么做

●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保持鼻咽及口腔清洁,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等,预防并发症。

建议接种流感疫苗接种:一般在流行季节前1~3个月接种。

孩子拉肚子

「补水」是关键!

千万不要孩子一拉肚子就使用抗生素!

腹泻,俗称「拉肚子」,大多是胃肠炎引起的,很多情况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根本无效。拉肚子了,关键是评估脱水的严重程度、及时补充水分。

心得医生经验分享范文_医生心得体会怎么写_医生经验心得

家长可以先这么做

●首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四肢温度、脉搏等变化;观察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注意脱水程度。

●早期发现患者及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及疑诊患者实行严密的观察。

●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做好患儿粪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

●饮食调理:进食以清淡、少量多餐为准则。供给足够的热量。

母乳喂养的患儿暂停辅食,继续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者建议选无乳糖奶粉。

严重呕吐的患儿禁食4-6个小时,缓解后继续喂养。

症状好转后,逐步恢复饮食,建议从流质开始逐步恢复正常。

●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首先采用的补液方法是口服补液盐;

不愿意喝水,精神很差且有明显的脱水症状,静脉输液。

●药物:肠黏膜保护剂用蒙脱石粉、葡糖糖酸锌片等。

拉肚子,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出现次数极多的水样便和严重呕吐;大便带血并伴有高热;

●出现脱水症状:如精神萎靡、尿少、皮肤干燥、弹性差、 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等

●腹泻超过 2 周;就医前最好能先留取孩子的粪便。

孩子呕吐,分情况对待

呕吐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新生儿吐奶须细心观察,然后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如果家长心里没底,还是建议尽快就医。

医生经验心得_医生心得体会怎么写_心得医生经验分享范文

家长可以先这么做

新生儿呕吐,大部分是生理性的,可能是喂得太多、吃进去太多空气或者喂完奶后孩子活动过于剧烈。只要不是太频繁,可以少量多次喂养,喂奶后竖起来拍拍背,通常能缓解。

新生儿呕奶常由于喂养不当,如喂奶次数过频,喂奶量过多;奶头放入口腔过多,刺激了咽部;奶液太热或太凉,奶方变更和浓度不合适;喂奶后剧烈哭闹,奶后过多过早地翻动小儿等。呕奶后要多注意观察宝宝的状况,采用上半身抬高之右侧卧位,防治呕吐物呛入气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平时要改善喂奶方法,选择孔大小适当的奶嘴,喂奶时奶瓶有一定倾斜,使奶充满奶嘴。将婴儿抱起伏在肩上,轻拍其背部,使空气通过打饱嗝排出来,之后将婴儿上部垫高,右侧平卧。

大一点的孩子呕吐,最常见的原因是胃肠炎,多伴有拉肚子,要注意预防脱水、及时补液。

呕吐,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一出生就频繁吐泡沫,一喂奶就呛咳;

●呕吐物为咖啡色或带血;

●伴有肚子痛、肚子胀或大便带血;

●头部外伤后的呕吐,要尽快去医院排除脑震荡、颅内损伤、出血等情况;

●伴有发热症状或长时间没有好转。

总而言之,观察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状、量、色、味,并及时记录。呕吐物为奶液、奶凝块、次数不频繁、腹胀不明显者,多为内科性疾病可能。若呕吐物为胆汁、粪便或呈泡沫状,呕吐出现早、时间长、呈进行性加重,伴腹胀明显,应及时就医。

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精神状态、面色、哭声、有无嗜睡、激惹、惊厥等神经症状。呕吐物进入气管容易导致窒息,面色发绀;宝宝呕奶后精神不振、只想睡觉、情绪不安等应马上到医院就诊。

孩子手足皮疹,不必惊慌失措

一旦发现孩子手足有皮疹,老师家长都会很紧张。一旦医生诊断手足口病,不少家长更是惊慌失措。

手足口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 、疱疹、溃疡。少数患者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

医生经验心得_医生心得体会怎么写_心得医生经验分享范文

家长可以先这么做

手足口病感染途径是呼吸道、消化道及接触感染。

●患病孩子尽量在家隔离休息,尽量不去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注意保持个人和室内的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保持皮肤、指甲清洁,避免抓破疱疹。

●清淡饮食,宜给患儿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重症手足口病例早期识别

●年龄小于3岁

●体温>39℃>3天

●末梢循环不良、出冷汗

● 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 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最后温馨提醒:

不提倡家长对孩子的疾病进行自诊自治

只是想建议家长——

带孩子去医院前,先学会做好正确的病情评估和家庭护理。

把握好去医院就诊的时机,免除许多麻烦。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