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2月7日电 题:青海牧区产业脱贫提升致富能力
骆晓飞、闫宏亮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今年旅游旺季到来之前,曲海酒店就可以全面开张了!”多杰仁青笑着说。
过去一年,如何确保在政策兜底“脱贫”后不返贫、能致富,是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曲海村村主任多杰仁青一直在琢磨和忙活的事。直到春节前,这个村目前最大的产业——曲海酒店完成了装修,他的心里才踏实了很多。
在他看来,政府今天给贫困户钱,明天可能就花了;今天给他们买几只羊,管理不好,过不了多久可能也没了。但发展村集体产业,让能人带头管理经营,就能持续有收益。
曲海村是一个纯牧业贫困村,经精准识别,到2015年底,全村168户人中,共有贫困户44户。2016年,通过实施“八个一批”脱贫攻坚政策和十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个村实现了整体脱贫,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致富靠产业”也成了村民们的共识。
“这个酒店项目反复征求了全村牧民尤其是贫困户的意见,全村168户人都入了股,政府扶持贫困户的人均6400元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也全部按户入股了。”多杰仁青说,以后,村里人人都会有稳定的分红收益。
“不只曲海村,现在全县精准识别后的每一个贫困村至少都有一个村集体产业。”河南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唐建珍介绍,结合“一村一产”“一户一策”多元化的产业扶贫发展思路,2016年,河南县共争取落实了特色产业扶持到户资金3039万元、特色产业贷款扶持资金8000万元,在全县16个贫困村实施了22个特色富民产业。
在河南县优干宁镇荷日恒村,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张立成告诉记者,过去一年,这个村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为核心,整合各类扶贫资金700多万元,建成了欧拉羊繁育基地、畜产品加工厂和汽车修理中心项目。
“‘摘帽’只是完成了脱贫攻坚的第一步,如何培育稳定健康的村集体产业,提升牧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才是建设小康村的关键。”张立成告诉记者,青海原来对村第一书记的要求是贫困村“摘帽”后,第一书记就可以回去了,但现在又有新政策,任期还要延长,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打牢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基础。
河南县县长阿琼说,为了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夯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基础,贫困县“摘帽”目标实现后,在村级产业发展上,政府部门计划每个村还要再支持发展资金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