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旨在帮助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全面提高科学保教水平。在这次学习《指南》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到《指南》的研制工作主要经历了文献研究、效度检验、三次集中征求意见、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等四个阶段,从2006年起,广泛征求了100多位学前教育、儿童心理领域专家及120名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先后在全国东中西部抽取6个省(区),30个县(区)的4、5、6足岁幼儿各1200名,共3600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测查对象,于2012年7月最终确定了《指南》的内容。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它就像一个指南针,让我对指南的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教育实践中找到了方向——犹如我们在工作中的指南针一样,对幼儿教育的实施有了正确的方向。下面是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树立起广义学习的观念

著名幼教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老师,为我们全面解读《指南》的意义、目标、内容和实施原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说:对于幼儿来讲,吃喝拉撒睡就是学习”;“这个指南不是量表,不是用作筛选幼儿的工具”。她说:“怎么理解3-6岁儿童的学习?“有人认为《指南》把常喝白开水、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也纳入幼儿学习的内容,还不如干脆叫生活指南好了。”李季湄说,这种认识就是幼教“小学化”的根源。对幼儿阶段,学习的概念跟中小学不一样,不是拿到书本去学习,也不是老师上课讲重点,要树立广义的幼儿学习观。

“生活课题就是幼儿重要的学习课题,所以吃喝拉撒睡就是学习;把常喝白开水写到国家文件里面不是小题大做。”李季湄提醒幼教工作者,要把握幼儿学习的特点,即: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小学化的倾向。

例如:在一日活动中我充分挖掘生活活动的价值。早晨的点名活动中可以挖掘的教育价值有:幼儿的数数能力,关心周围的同伴和老师的情感,大胆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班的点名活动可以让幼儿说说:“今天,你是怎样来幼儿园的?”“今天是谁送你来幼儿园的?”“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等等问题。中班点名的时候可以问问孩子:“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今天的老师和昨天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今天谁没有来幼儿园?”大班的点名则可以让幼儿目测今天来了几个小朋友?有几个没有来。但通过生活中的日常环节的价值挖掘,幼儿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幼儿广义学习的内容。

二、树立起正确的评价幼儿的观念

《指南》中的目标部分都有相应的“各年龄段典型表现”,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如果幼儿行为特点或能力表现与《指南》某领域的典型表现不完全一致,不能简单轻率地对幼儿发展的好坏下判断,要尊重“个别差异”。《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可以帮助我们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明确,《指南》是参考、是方向,但不是测量标准和准则,切忌把《指南》中的目标作为一把“尺子”,刚性地对幼儿进行衡量、比对,甚至分等、划级,忽视个别差异,伤害幼儿。“《指南》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学习发展状况作出一定的评价,但是不宜把《指南》仅仅当作专门的评价工具来使用,尤其不宜用‘统一测试的办法’来‘了解’幼儿。”

例如:同一年龄班的幼儿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所以教师要从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出发,为他们设计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在数学活动排序中,要求能力弱的幼儿只要能完成两个变量的排序,能力一般的幼儿能按照变量特征的标记完成两个变量的排序。能力强的幼儿需要完成三个变量的排序。对于这三个层次的幼儿,评价的标准不同,但只要他们的目标完成了。幼儿在不同层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了有效发展,都应该给予积极有效的奖励策略,以期激发幼儿的自信心

三、运用好教育建议

《指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个领域中的教育建议,像现在每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而在幼儿园,我们要不能一味地纵容他们,应“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与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等等,这些教育建议每一个都很详实有效,且关注到了各个方面的细节和注意点,但这些建议却一点也不显得多余或杂乱,每一条都是工作中着实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非常强。

通过学习《指南》,我进一步深刻的理解了幼儿教育的核心理念:幼儿是一个整体,完整地掌握《指南》,综合的了解幼儿;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幼儿的发展应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是我们对幼儿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的基本看法。通过认真参与培训学习《指南》,我逐步理解了《指南》与《纲要》的区别:《指南》与《纲要》在对象、层次、内容、功能等方面是有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例如:《指南》的针对对象是老师和家长,而《纲要》的对象则是老师。不能把《指南》简单地看做是《纲要》的细化。《指南》的实施将推进《纲要》的深入贯彻落实。二者共同促进我国幼教事业的科学发展。

例如,在中班开展的《交通工具大调查》活动中,中一班的孩子们热衷于探究特殊功能的车;老师们和孩子一起展开了“特殊的交通工具”调查与探究活动;中二班的孩子们在观察车的活动中却对车轮上的花纹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为什么车轮上有各种不同的花纹?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研究“不同花纹的轮子在不同斜坡上滚动的速度”探究活动;中三班的孩子却对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车更感兴趣,班级老师便和孩子们一起将美工区变成了一个设计交通工具大作坊,并将此信息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也参与到交通工具设计制作中来。细心的家长还搜集整理了孩子们在家里设计制作自己的交通工具的照片和作品,带来幼儿园和全体小朋友老师一起分享,交流自己设计的意图和思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兴趣指向的探究不断开展也促进了老师执行课程的反思、总结能力,丰富了课程内容,也成就了孩子们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只有结合指南与纲要的内容,给幼儿自主建构的空间,给老师们独立驾驭课程的环境,才能用同样开放的思想影响我们的孩子。

通过专家的解读,不仅让我知道儿童的发展不仅具有个体差异性,也具有不同步性。而且,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成长速度,发展得早或发展得快,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发展得好。今后我们将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达成基本共识,从而保持步调一致,扎扎实实地沿着《指南》指引的方向挺进,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