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解决基层组织负担重、村级权力运行不规范、为民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地方将“清单制”引入乡村治理,探索出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承担事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等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进一步总结推广典型范例和创新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近日农业农村部就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清单制有关事项发布通知。
点击图片查看通知全文↑↑
此外,农业农村部召开视频会议,总结交流地方经验做法,对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清单制、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作出进一步部署。
来自吉林省、浙江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重庆市渝北区、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等地的代表在视频会议上发言,介绍了当地在运用清单制和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方面的有效做法。
吉林:切实推进村级组织减负
吉林省坚持摈除形式主义,控增量、减存量、补短板,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坚持问题导向,在源头控制上狠下功夫。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大整顿和“作风建设年”行动,重点整治粗浅慢、慵懒散、躲怕推、虚飘浮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全力推动中央和省委各项要求落地见效。
解决统筹不够问题。推动《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工作方案》落实,统筹协调推进。解决关键少数问题。领导班子带头落实乡村治理政策,改文风、正会风、转作风,少开会少发文、开短会发短文。
坚持标本兼治,在专项整治上狠下功夫。整治“四多”问题。实行“无会周”“无会月”制度,严控发文数量,建立县乡村检查考核事项减少50%的硬杠杠。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5个考核整合,变多头多次考核为“只考一次”。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确保同类事项、同一部门单位只有1个面向农村基层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
全省自查摸排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5192个,清理整合435个,减少8.4%。整治作风不实。采取“四不两直”、随机抽查等方式推进工作。推行下乡公务请示制度,规范公务行为。
坚持精准施策,在方式创新上狠下功夫。实施“直通车”制度。开通厅局长“直通车”,变过去基层往上跑为视频连线面对面答复解决。目前,省农业农村厅开通“直通车”13次,解决问题49个。
建立政策直达机制。制定涉农政策时“找干货”,采用基层干部群众能明白的语言,通过省政府网站等多种渠道发布,提升政策落实有效性和便利化程度。组织直接上门服务。转变服务理念,变“上来找”为“上门送”,解决农民群众的大量需求。
坚持完善机制,在“五化”推进上狠下功夫。“清单化”明确任务责任。制定基层减负工作任务和责任清单,将每项减负工作的任务目标细化到季度,责任落实到人。
“图表化”优化工作流程。制定基层减负流程图,绘制工作网络图和相关图表,优化工作流程。“手册化”提高工作效率。编辑工作手册,将减负工作制度、任务责任清单、工作流程图等内容汇编整理,随用随查。
“模板化”规范工作模式。编制减负工作模板,形成规范化的工作模式,为减负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引。“机制化”保持长效运行。建立了领导责任、挂图推进、滚动更新等工作机制,形成了管长远、固根本的工作机制。
浙江:乡村治理装上“智慧大脑”
近年来,浙江省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对乡村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系统性重塑,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系统思维,设计乡村治理智治架构。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出台《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浙里乡村”跑道建设指南》等政策文件,形成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总体框架。构建“乡村大脑”。
以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为基础,建设农业农村数据仓,绘制乡村重要资源全域地理信息图,设计开发浙农经管、浙农宅地、浙农田、浙农码等“浙农”系列场景应用,为乡村治理装上“智慧大脑”。
加快全面贯通。聚焦县乡一体、平台融合、数据共享,推进省市县数字化建设工作体系与县以下全贯通,实现“基层治理四平台”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
强化技术支撑,夯实乡村治理数据基础。规范采集数据。出台《三农基础数据采集规范》,省、市、县、乡、村五级执行统一技术标准,组织开展三农主体数据采集。实时监测数据。打通基层治理信息“孤岛”,实时动态更新数据,不断提升数据监测能力。
如,德清县打造“数字乡村一张图”,形成覆盖全县141个村(社区)的物联感知网,全天候监测、多维度记录村情民生,村级应急效率提高30%、垃圾分类精准率达90%以上。精准分析数据。注重让数据“说话”,增强对乡村舆情、公共安全等状况的及时掌握和精准研判。
突出多跨协同,构建乡村治理场景应用。数字赋能提高乡村治理感知水平。按照统筹城乡、覆盖农村、全域联网的要求,全省农村共建成各类视频监控探头252.9万个,农村公共出入口视频监控联网率达到100%。数字赋效增强乡村治理预警能力。
坚持把农村集体“三资”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领域,建设五级联网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实时化监管、智能化预警。数字赋捷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效能。积极推进民生场景资源数字化和服务在线化,构建便捷的“一站式”线上公共服务体系。数字赋权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坚持发扬“线上”民主,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数字赋廉监督村级组织公正履职。深入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线上线下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2020年,全省网上网下公开乡村财务17万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15.3万次。
宁夏:全力打造乡村善治样板
2020年12月,中央农办批复宁夏为全国首个整省域乡村治理示范创建省区。宁夏抢抓示范创建重大机遇,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服务下延,全力打造乡村善治“宁夏样板”。
以全面开展整省域示范创建为统领,着力夯实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点”。建立自治区统筹、厅局配合、市级衔接、县区主责、镇村落实的协调联动机制,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将97项任务细化分解,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创新建立基层治理“1+6”政策体系,出台党建引领治理、小微权力清单等措施。将乡村治理纳入乡村振兴考评和效能考核,推进示范创建任务落实落细。
以不断完善“三优”机制为保障,着力打通事权人钱要素下沉的“堵点”。制定乡镇权力、赋权、政务、执法、责任“5张清单”,83项事权下放乡镇,解决乡镇权小责大、事权不匹配问题。
乡镇单位整合为“5办4中心”,乡镇街道间各类编制、乡镇内部行政事业编制和人员统筹使用,全区下沉编制2700余个,增幅近40%。
出台乡村干部工资待遇优厚、选拔使用优先、生活条件优待“三优”政策,4.85万名乡镇干部年均增资近1.1万元,村干部报酬与乡镇干部基本持平。村级办公经费提高到6万元,乡村治理经费不少于10万元。
以创新开展“三中心”建设为抓手,着力聚焦“三治融合”发展的“靶点”。优化综治信访、公安司法、民生服务等资源,建设乡村治理中心40个,2025年乡镇全覆盖。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建立实践基地418处、服务场所9504个,县乡村三级全覆盖。
开展农资农技、种收储销等生产类服务,垃圾分类、粪污处理等生活类服务,建设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40个,2025年乡镇全覆盖。
以持续推进“一村一年一事”行动为载体,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坚持一年办一事、三年大变样、五年建新村,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村民自主议事定事,区市县乡村五级合力推进,每年为每个村办好一件实事。2020年投资20亿元,办理实事1890件;今年投资25.4亿元,办理实事2111件。
以提升推广“积分制”为突破,着力破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全面推行“积分制”,推动乡村治理由“要我治”向“我要治”转变。大力整治高价彩礼、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创建全国文明村镇52个、移风易俗先进县乡村56个、先进红白理事会66个。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6700余场次,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磅礴力量。
重庆渝北区:四张清单激活“末梢神经”
近年来,重庆市渝北区针对乡村治理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建立自治清单、协助清单、负面清单、证明清单“四张清单”,厘清基层组织职能边界,疏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末梢神经”。
“难题”困扰基层,乡村发展受制约。一是“具体干什么”找不准方向。基层工作“泛行政化”趋势明显,村干部忙于应付各种检查考核,对如何抓好三农工作方向不明、精力不够。
二是“事情怎么干”得不到支持。政府每个部门都要在村里挤占一块“阵地”,村干部被部门、镇街撵着干、催着办,工作指导和经费支持得不到保障。
三是“啥事都要干”腾不出手脚。基层组织是“奇葩”证明的“重灾区”,大量繁杂事务束缚了村干部手脚,让他们推动发展分身乏术,带领致富有心无力。
“清单”疏通梗阻,乡村善治有保障。一是自治清单定“主业”。梳理明确村级组织依法自治事项23项,在全区行政村全覆盖搭建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平台,大力推行“五事工作法”,让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成为现实。
二是协助清单明“副业”。针对部门、镇街硬性压责、随意摊派、多头考核等问题,梳理明确村委会依法协助政府工作27项,在全市率先建立村级工作事项准入制度,累计减少部门、镇街延伸事项340余项,并严格督促部门、镇街为村级组织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给予支持和保障。
三是负面清单划“红线”。明确规定不得将行政执法、拆迁拆违等7个方面事项交由村级组织实施。开展工作机构挂牌专项治理,共核减部门、镇街在村级组织设立的职责事项18个,规范工作制度25项。
四是证明清单挤“水分”。开展“村委万能章”专项治理,明确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职责范围内的证明,不得要求由村级组织出具,依法取消门牌证明、健在证明等“奇葩”证明30项,保留依法出具证明事项7项。
“减负”激发活力,乡村振兴显实效。一是责任边界厘清了。“四张清单”让基层干部回归到抓发展、优环境、促和谐的主责主业,依托村级组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创新设立“一社三部”,建成农民生产互助合作社57个,2.2万户农民变股东,去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村均经营性收入185.6万元。
二是治理效率提高了。依托“四张清单”,创新“民情茶室”“情理堂”等治理模式,采取“红黑榜”“积分制”等方式树榜样学先进,见贤思齐、向善向美在渝北乡村蔚然成风。在村级组织的带领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改造提升农村危旧房7.5万户,建成人居环境示范点和示范片37个,乡村面貌和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发展动力增强了。“四张清单”让村干部卸掉包袱,带领农民群众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实施10万亩经果林和10万亩生态林,齐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真正把“事务清单”变成了“成绩清单”。
甘肃合水县:革除陋习,树新风扬正气
甘肃省合水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治理的安排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推进移风易俗,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聚集工作合力,夯实组织保障之基。贯彻落实甘肃省《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实施意见》精神,制定出台合水县《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开展“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活动实施方案》等9个指导性文件,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全县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和重点工作评价重要内容,推动乡风文明往“真”里走、往“实”里干。
聚力“三项教育”,筑牢宣传引导之本。坚持以理论宣传教育为基础,发挥革命老区传统优势,赓续红色基因,深入开展“文明餐桌、健康生活”“同心战疫、文明祭扫”“美化环境、从我做起”“陇小飞说文明”等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移风易俗教育深入人心;
坚持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建设了一批主题街区、主题广场(公园)、主题村镇、主题学校、主题文化墙等,设立“好人榜”“善行义举榜”,推动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坚持以“四德教育”为牵引,大力开展“道德模范基层巡讲”“德润陇原·合水好人”等道德实践活动210余场3.2万人次,广大群众崇德向善的行动自觉明显增强。
聚焦高价彩礼整治,弘扬婚嫁新风。将“节俭办婚嫁”纳入村规民约,对农村彩礼进行“限高”,明确酒宴标准和奖惩办法等内容37项,由村红白理事会监督执行。
将抵制高价彩礼、反对大操大办纳入道德红黑榜,充分发挥“红榜”褒扬、“黑榜”曝光和乡贤理事会的引导监督作用,倡树婚嫁新风。
深入开展“两书一评”活动,发放抵制高价彩礼倡议书、承诺书,抓好“五类人员”示范带动。组织开展青年联谊会、集体婚礼,48对新人以“零彩礼”“低彩礼”的实际行动抵制高价彩礼。
深入开展关爱服务行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广泛开展“邻里和谐一家亲”扶弱济困志愿服务活动,推广“正气银行”“时间银行”“童心湾”和“四点半课堂”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形成良好乡风民风。
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表彰和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等典型培育活动,先后有2人入围“中国好人榜”,12人荣登“甘肃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