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问题引领课堂。好问题是实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润滑剂;好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中充满了无效问题,要么老师设问过难,要么设问过于简单。请问各位老师,如何在教学中设置好问题,引领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甘肃一老师
提问和理答技能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 张岭
这位老师的问题提得非常好,因为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和合作,而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合作的重要外显形式。所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教育心理学揭示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下面我们先来对比一下新手型教师和经验型教师如何设计问题。以学校带学生去某地参观的问题情境为例,经验型教师会这样提问:“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在组织这项活动时要考虑什么?”新手型教师则可能会问:“我们去参观时应考虑哪些问题?”……在对比中可以看到,经验型教师的问题是有指向性的,要求学生从活动组织者的角度来思考,而新手教师的问题就显得比较模糊,所以就会有学生说道:“不要随地吐痰!”
显然,经验型教师的提问要优于新手型教师。因为经验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考虑学生可能怎么回答,多做几种假设;二是目标,希望学生怎么思考和回答。再回到这位老师所提的问题,“课堂充满无效问题”是不是由于老师的目标不清晰?“设问过难”或“过于简单”是否因为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笔者认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技能,如追问、转问、评价等属于实践性知识,不是靠简单的“言传身教”就可以获得的,教师需要经历不断实践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成为一名经验型教师,教师首先要勇于实践和研究,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在与学生进行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提问和理答技能,同时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不断修正、提高自己。
总之,课堂设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养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课堂提问应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可以是双向乃至多向的。因此,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氛围,并将所提问题融入学生的思维世界。
问题设置的好坏,决定课堂品质的优劣
安徽省临泉县皖北经济技术学校 张飞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有一句经典名言:“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这里的某种形式,我们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授课或传递知识时所采取的教学手段,而“提问”则是这些教学手段当中最直接、重要的一种。
在课堂上,教师精准而有深度的提问往往能够带领学生直抵文本的中心,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拓展课堂品质的深度与高度。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提出的多是偏离文本、脱离学生实际的无效问题,则课堂就成了众声喧哗的议论场,教学主线也往往变得模糊不明,教学目标更难以得到有效实现。
备好课才能提好问。语文名师徐杰说:“有怎样的备课投入,就有怎样的课堂品质。”教师在课堂上之所以会提出很多低效或无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往往在于备课没有备细致、备透彻。所以备好课才能提好问:文本研读深入了,才能提出贴合文本的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了,才能预设出符合学情的问题;备课时处理好文本内容的轻重缓急,才会明白问题也分主次,明白问题的设置要相互联系、相互映射,一环扣一环。
先做加法,后做减法。教师在结合文本进行问题设置时,可以先做加法,也就是把自己在备课时能想到的问题全部罗列出来。接着再去做减法,对罗列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理清楚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哪些是有效问题,哪些是无效问题。然后结合这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把这些主要且有效的问题嵌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那些多余且无效的问题则通通删去。还有一种更加省事且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在课前让学生研读文本,并针对文本内容提出一到两个有深度的问题。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时,会发现一些重复率较高的问题,这些往往是学生最关心也最想深入思考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自然就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的最主要和最有价值的问题。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关于课堂上“好问题”的定义有很多种,但我认为好的问题一定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指的是教师在提问时要深挖教材,提出有新意、有深度、能激发学生思考欲望的问题;出乎其外,指的是教师在提问时要跳出文本看文本,比如郭初阳老师的语文课,往往把文本放在一个互相关联、映衬、对照的文本群中,然后对文本进行深入阐释和提问,从而极大地拓展了语文课堂的边界。
总之,好的课堂,绝不可能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节课都在那里“提问题—找答案”。现代课堂要杜绝“满堂灌”,更要警惕“满堂问”,好的课堂一定是多种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是师生之间良性的互动与探讨,是知识盛宴般的极大精神享受。
课堂教学要注重因材施教的“问题导向”
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 丁婳婳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方向,不做与问题无关或者与问题关联不大的无用功。突出问题导向才能推动实践创新,只有实践创新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样,问题导向在课堂教学中也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科学设置一定难度的问题,充分发挥问题的引导启发之效,让学生始终保持对问题的探究,基于个体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断在解题中提升能力,获得进步。以高中数学为例,高中阶段是学生提升数学素养的关键时期,也是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模式,所以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方法固化死板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可以运用问题导学的方式——
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划分层次,进行分层教学和问题导学,以实际问题为突破口,改善学生学习难、学不会的问题。比如,人教版数学《基本不等式》这一节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策略性建设”,如设问从基本不等式的由来出发,给出概念并结合例题总结出其常规用法;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以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进行导学,如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方式;对中等的学生设置常规问题;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可进行概念设问。因材施教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对学科产生兴趣,基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升数学素养和探究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其次,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计,不断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积极结合热门话题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新旧知识容易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内生驱动力。导入问题时,要注意导入依据、时机、次序和力度等,并实时监测学生的课堂反应;要由简化繁、自易到难、出浅入深,尽可能让问题设置具有差异性和传递性,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在问题的求解中有所收获。就数学而言,问题的选择可从教学重难点中提炼,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同时教师需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思考更多解题思路,罗列最有可能的数学概念,形成问题解答的参考。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作为教师,我们要将问题导向思维充分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并结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时刻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自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把握设问“三度”,彰显生命课堂
重庆市开州区南雅镇中心小学 李宏龙
2022年版新课标倡导大概念、大单元、大主题、大任务等项目化学习。教师如何设计有效主问题引领学生学习,成为当下教师的最大挑战。教师要想设计出有效问题引领课堂,需要在备课时基于学情,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标理念,设计出有温度、梯度、广度,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探究性的主问题,才能达成开放、互动的高效课堂,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一是问题设计有温度。温度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心理,让学生感到温暖,能促进学生发展。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只有当学生生命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激发,才能提高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视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习惯、能力、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来设计问题。同时,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在疑点、难点上挖掘问题,结合生活情境发现问题,提炼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主问题。这样贴近学生学习心理、有温度的问题,才能把问题连同其背后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一同“种”在学生心中,才能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二是问题设计有梯度。梯度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基于学情,有层次性。一方面,每个班级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梯度。另一方面,梯度性问题的解答好比登山,越往高处景色越美,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高阶思维碰撞后收获也会越大。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于在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进行梯度性问题设计,使复杂的、有难度的主问题能够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的小问题,从而使主问题化难为易,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考空间内“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通过梯度性问题的解答,个性得到发挥,思维潜力得到挖掘,从而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问题设计有广度。广度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思路发散的开放性。教师在设计这类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科的本质特点,注意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思维碰撞,产生新看法,培养创新精神。如统编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围绕动物主题”的第四单元,教学时,教师可设计“我眼中的动物”“我心中的动物”“我笔下的动物”等主问题任务,让学生通过整合生活经验和阅读,落实大单元教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品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设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彰显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出有效的主问题,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感受,课前了解学情,深入分析教材,加强理论学习,让问题引领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
问题设计要以发展学生为本
山东省沂南县苏村镇初级中学 孙德坤
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的打造需要高质量问题的驱动。问题会引领课堂,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好问题会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引发学生省思,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问在学生反思点。学习就是要关注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通过所学对照反思自我,检验自己的所长,审视不足,从榜样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做更好的自我。如在教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做负责任的人》时,笔者导入了“最美司机”吴斌的感人视频——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吴斌用自己76秒的职业坚守完成了保证乘客安全的神圣使命和英雄壮举。看着他被重创后的一个个坚强动作,学生们忍不住热泪盈眶,被他高度敬业负责的精神和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所感染。此时,笔者顺势引导并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吴斌师傅身上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吴斌的高度负责的精神?责任与角色同在,我们在生活中都扮演了哪些角色,分别应当承担哪些责任?……这些问题触动学生内心、激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反思。学生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人的模样,反思了自己的角色与责任,明确了角色与责任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责任意识。
问在学生疑难处。学生在学习中应得到发展、获得成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惑点、模糊处,需要教师设计问题予以点拨,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观点更明晰,理解更通透,达到学有所获,从而体现问题的价值。如在学习《诚实守信》一课时,学生对“诚信就是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道理很好明白,对善意的谎言也能接受,但将诚信和善意的谎言联系在一起时,学生就不明白了。此时,设计问题“善意的谎言是否与诚信相矛盾”,让学生讨论辨别、畅所欲言,最后再由教师“点拨”——诚信的核心是善,学生便豁然开朗,对诚信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
课堂问题设置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要求,深入了解学情,把握教材编写意图,从发展学生角度思量。同时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宁小勿大”,要符合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太难、太抽象;要有梯度性,让学生“踮起脚尖能够得着”;要有指向性,让学生知道是“要摘桃还是摘李”;要有启发性,引导学生对问题“层层抽丝剥茧”……